媒介全球化与当前中国媒介伦理
2011-12-29朱玲一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2期
【摘要】媒介全球化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向和意识形态走向。面对国际上不断出现的新的传播形式和挑战,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应对跨文化、跨国界的文化交流,并在媒介全球化的浪潮中维护国家的信息主权,如何利用先进的媒介传播手段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中国媒介无法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全球化大众传媒媒介伦理
20世纪末的媒介变革,是发达国家以及人类社会目前面临的最重要的社会变革之一。经济的全球化作为决定大众传播媒介的体制、规模和运作方式的决定性因素,使媒介越来越被大型跨国企业拥有和控制,不同民族的公众也越来越习惯于生活在一个由大众传媒网络维系起来的地球村之中,并且通过媒介经常性地了解这个“村落”方方面面的情况,媒介在此基础上除了具有特定的国家性还出现了混合化和全球化的趋势。
媒介全球化的涵义及其表现
伴随着信息经济的浪潮,媒介全球化已成为社会现实。媒介全球化,是指“一种对媒介经营活动应该是全球性的而非只局限于本地范围内的认识及其活动过程,具体表现为媒介生产、销售和传播的全球化,以及媒介管理、法规和影响的全球化”。①媒介的全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跨国型媒介企业的出现。媒介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型跨国公司在物质、人力和资本资源上占有优势,但是在如何向全球推销具有象征意义的产品或人进入其他国家方面,大众传播媒介有着天热优势。媒介作为文化的最佳载体,显而易见能够促进跨国贸易、各种文化娱乐等媒介产品的全球性的运营,在此情况下,跨国媒介企业应运而生。默多克创建的新闻集团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跨国传媒公司之一,集团经营的业务基本涵盖了当今世界上所有的媒介产品。跨国型媒介企业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媒介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第二,媒介经营管理方面呈现快捷性、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先进的媒介通讯技术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大众传播媒介使得国家、区域间的联系快速而便捷,公众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快速、及时地交流和分享信息,进行公务商谈和处理。信息和知识的无国界性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得以充分体现。媒介全球化将庞大的世界变为一个人们感觉近在咫尺的地球村,大型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媒介产品得以在全球范围内生产和流通,传统的国际分工模式和贸易格局被打破。以默多克所创立的新闻集团为例,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它就与中国进行了第一次新闻媒介业务合作。1999年3月,其新闻集团北京代表处成立。第二年,卫星电视在上海设立代表处,成为首家获准在上海设立代表处的境外传媒公司。媒介的快捷性、多元化与开放型的特点,恰好迎合了全球化条件下大众对于信息的及时性、多样性的需求。
我国媒介全球化现状
在改革开放30多年期间,中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使得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极大的增强,国际化程度也大幅度提高。在政府职能方面,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对于经济进行直接管理和调控的单一的传统方式和手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多采用间接的手段进行宏观性、政策性和战略性的调控,原来的媒介单位由单一的“党的喉舌”、社会舆论引导者的身份,逐渐向“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转变,媒介企业不仅肩负着舆论引导者的政治责任,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中国的大众传播媒介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媒介不仅在数量上飞速增加,而且结构上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以报纸为例,1978年,中国报纸总数为186种,大多是党政机关报,版面少,信息容载量极为有限。而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报纸1943家,报业传媒集团100家,报纸期印刷量超过2亿万份,形成了“以党报为龙头,晚报、都市报、晨报、商报和青年报为主体,行业报为补充”的完整报业体系,更有3家报业集团实现了上市目标。其次,媒介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得以开拓创新。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媒介从业人员在坚持媒介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如广告经营管理领域的展开,2008年底,报纸广告收入占到全国广告市场总额的17%左右,成为企业广告投放的首选媒体之一。同时,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得到更大程度的强调,如深度报道、电视谈话类节目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第三,网络媒体的加入使媒介舆论监督力度的不断提升和民众表达机会得以实现。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大众传媒虽然拥有规模巨大的受众市场,廉价的人力资源,潜力无限的广告市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从中央到省、地、县的四级媒介构成体系和较为先进的硬件媒介配套设施,①但是与发达国家传媒业的发展水平相比,我们尚有较大的差距。首先,虽然我国媒介企业的数量众多,但是普遍经济实力不强,媒介成分和经营结构单一,媒介的整体经济效益低下。在世界媒介200强和电视100强的排行榜中,只有中央电视台勉强入围。由于我国目前还不允许跨地区、跨媒介种类的经营,很多资源无法共享,形成媒介市场僧多粥少,经营格局以广告为主的局面。其次,体制上存在缺陷,媒介市场无序、不正当竞争现象严重。虽然我国媒介从政治控制走向经济控制,但并未真正形成相应的市场调控体系,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体制改革仍局限于修修补补,造成了许多媒介行为的失范。第三,媒介产品的娱乐化、媚俗化倾向。在发达国家,市场的过度竞争会导致媒介为了市场占有率主动或被动地迎合受众的需求,降低媒介产品的品味。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在媒介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虽然难以绝对避免,但这毕竟不是媒介健康成长的正确路径,甚至会因此而失去民众的普遍信任与支持。
媒介全球化对当代中国媒介伦理道德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从计划经济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转型为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型为现代工业社会,从同质单一性社会转型为异质多样性社会,从伦理型社会转型为法制社会。②当前社会处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传统与现代两种生活方式、两种价值体系交替的过程,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虽然不断遭到质疑,但新的道德价值体系却又没有完全建构起来。同时,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的存在形式与以往的信息形态不同,它是以声、光、电磁代码等形式存在的。信息的易转移性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广泛性,使媒介产品这一信息技术下的产物给人们带来各种始料未及的社会效应。在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间接的、非面对面的,甚至是匿名的交往模式。这种交往模式或形式的多样性,也使得信息相关人的行为难以用传统的伦理准则进行约束: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标准在媒介全球化的背景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媒介全球化对于社会道德的建设和社会价值的重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般而言,社会转型后所产生的新的社会范型需要新的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与价值体系进行引导、规范和支撑。塑造新的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必须建立在广泛而深入的信息沟通的基础之上,大众传播媒介在这一社会道德重建中担任举足轻重的角色。大众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作业”的机构,它传递给受众的信息不只是事实或意见,而是包含经过媒介选择、加工的文化信息。这些隐含在事实新闻中的文化信息能够给受众以长期的、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受众的思想与行为模式,使受众在日常生活甚至是在无意识中按照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事实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并最终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或主张。因此,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选择、解读与传播,不仅体现了媒介的道德价值导向,还能够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环境,影响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大众传播媒介通过舆论的力量维持和影响社会道德,从而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与发展。
当然,媒介对于社会道德建设和大众道德价值选择的引领作用,是建基于大众传播媒介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下的。因此,大众传媒的道德自律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大众传播媒介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其不但影响媒介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而且严重地制约着媒介的自身发展。罗国杰指出,应用伦理学的出现本身所表达的也恰是人们期望伦理或道德能够成为解决社会事件中所出现的重大问题的一种更现实力量或内在机制的理论设想,一方面它反对脱离现实只作为空洞的逻辑推演或架空道德价值的理论倾向,主张对现实重大问题的伦理维度进行分析,为这些问题所引起的悖论的解决创造一种对话平台,从而为赢得相应的社会共识提供伦理上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它反对回避崇高,一味迎合世俗,放弃伦理学实践精神和放下批判武器的态度。③媒介伦理学正是在道德作为一种资源这一理论背景下兴起的,人们对当前媒介伦理问题的关注,不仅会促进媒介伦理研究的进展,更会促进媒介伦理规范的建设,促进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
注释
①邵培仁:“论媒介产业全球化与中国的对策”,《传媒观察》,2001年第11期。
②郑根成:《媒介载道》,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
③罗国杰:《应用伦理学丛书总序》,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