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实意义

2011-12-29曾涛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2期

  
  【摘要】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未来。大学生政治参与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手段;是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延续的需要;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是促进政府和学校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需要;是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参与现实意义
  
  政治参与是社会民主化提高的重要标志。亨廷顿把人们的政治参与作为评判现代政治体制民主与否的标志之一。他说:“评判一个政治体制是否民主依据的标准涉及两个维度,一个是竞争,一个是参与。”①大学生是青年中的高知识、高层次群体,是未来的国家事务管理者,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未来。
  政治参与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政治参与是大学生政治生活实践的主要方式,是大学生通过政治参与来体现其接受和认同政治文化的过程。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实际上是大学生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之所以说是能动的过程,一方面从政治体系的角度来看,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教育培训过程,是一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统治,通过一定的渠道将其政治文化传授给其社会成员的过程;另一方面,从学生个体看,青年大学生通过学习并遵循政治参与制度,从而使自己的参与行为规范化、正常化。通过政治参与,大学生表达自己的需求,以有效地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政治社会化程度。大学生通过政治参与,不断获得新的政治知识,加深对政治世界的了解,根据参与政治所取得的实际效果,矫正自己的政治行为,从而形成更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观念。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大学生能够深化和扩展自己的政治知识,了解政治体系的结构和运行过程,积累政治经验,对政治体系进行直接的体认,锻炼自己知政、论政、参政的能力,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对政治体系的归属感,培养自己的民主意识,成长为更具有民主观念和民主能力的政治人。
  政治参与是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延续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民主,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质的飞跃,代表了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大学生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第一,大学生广泛、自觉的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当中的本质表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文明的根本特征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只有使广大青年大学生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充分表达政治愿望和利益要求,参与学校政策制定和决策产生的过程,才能使政策和决策体现群众的意志,符合学生的愿望和需要。否则,人民当家作主在高等学校只能是抽象的理论和空中楼阁。因此,政治参与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
  第二,大学生是参与政治文明建设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招生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快速增加。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607.66万人,比上年增加41.74万人;在校生2021.02万人,比上年增加136.12万人,增长7.22%。②这都表明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大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成为宣传实践国家大政方针的生力军。另外,大学生党团员的比例也逐年上升,在学校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等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大学生还是推动政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第十六号文件(以下简称十六号文件)第一次明确指出,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政治文明的飞跃,真正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然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只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基本条件和坚实基础,人民当家作主不可能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天然形成,更不能一蹴而就。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和文化水平比较落后、政治参与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特别应重视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胡锦涛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③
  政治参与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第十六号文件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方面,参与政治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素质的体现。大学生关心社会发展,积极投身政治文明建设,把所学知识投入到实践当中,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从而增强他们对政治制度、法律规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和认可,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政治参与实践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有效的手段。只有在参与政治的活动过程中,才能真正反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检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提供有力依据,大大增强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政治参与是促进政府和学校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需要
  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是政治参与的重要功能。因此,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非常重视决策民主化,重视发挥人民群众在决策中的作用。毛泽东提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邓小平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④在高校的政治生活和管理中,能否听取包括广大学生在内的各方面的意见,是决策是否正确的关键。“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必须把群众的意见和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正确决策。
  改革开放后,我国十分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在政治改革的实践中逐步确立了不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不决策,不经过系统的咨询论证不决策,不经过充分的征求各方面意见不决策的“三不决策原则”,为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决策过程必须充分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地让民众,包括各级领导、管理者、各方面专家、代表真正参与决策。高等学校是民主、科学思想的发源地,要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落实“三不决策原则”,就必须集思广益,多方获取信息,全面考虑问题。在制定与学生相关的政策的过程中,只有吸引大学生参与,才能真正落实“三不决策原则”,做到科学决策。如在大学生行为规范、伙食价格、学分制、学位实施办法等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学生管理、教学、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应该采取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必要时还可以召开学生代表大会予以讨论。
  政治参与是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首先,合法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形成社会和高校政治稳定的思想基础。合法有序的政治参与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培养了大学生爱党、爱国、爱校意识,唤起了他们参与学校和国家建设的政治热情,强化了他们的政治归属感。
  其次,政治参与以制度化的形式增强了政治系统信息的交流和反馈,有利于政府和高校的正确决策,及时解决各种大学生群体矛盾。如国家就业政策的调整等政策,与大学生的实际利益密切相关,这需要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发表意见。这种上下贯通,正确决策,容易取得政府和大学生的协调一致,是社会和高校稳定的制度保证。
  最后,政治参与满足了大学生日益强烈的参与政治生活的愿望。引导大学生适度参与政治生活,合理有序地释放其政治参与热情,让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和决策层的权威达到一种适度的均衡,可以有效避免大规模非制度参与,是高等学校政治稳定的安全阀门。(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洛阳师范学院学生处处长)
  
  注释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二十世纪末的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6页。
  ②2008年教育发展统计,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5515.htm.
  ③胡锦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5年1月17日。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