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
2011-12-29韩嫣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2期
【摘要】要正确认识当前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改革陈旧过时的内容和模式,迫切需要从就业指导课的课程设置、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以及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途径等方面着手,努力构建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新体系。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改革路径
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和诸多高校高度关注的问题。科学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可以有效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求职择业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高校作为就业指导服务的直接参与者,必须努力改革过去陈旧过时的内容和模式,从就业指导课的课程设置、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以及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途径等方面着手,努力构建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新体系。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就业指导服务队伍的知识水平有限,他们所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根本满足不了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实际需要。目前对于从事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专业人员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和参考标准,非常缺乏专业指导和服务素质。这样的结果就直接导致了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和社会需要严重脱节,他们的就业指导服务根本满足不了当前毕业生的实际需要,从更深层角度来讲,就业指导服务师资队伍的水平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自身发展存在着很难调和的矛盾。
其次,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模式过于单一,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根本不能满足毕业生的真实需求。很多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常用的方法基本还只是采用最普通的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或集中毕业生上大课进行笼统的指导。虽然这样的指导服务也能够给毕业生提供些信息和帮助,但这种模式过于简单,与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是不相适应的。高校没有能把就业指导服务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非常缺乏针对性,忽视了大学毕业生个体特点,缺乏对不同个体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用同一种指导方式服务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本不去理会学生专业的差异性和市场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这种就业指导服务模式根本不能满足毕业生的真实需求,必须对其进行改革。
再次,当前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内容非常有局限性,指导和服务的覆盖面太窄,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需求。虽然说当前的很多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内容同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但还是不能满足当前高校毕业生的需要。究其原因,目前的就业指导服务内容很多都还只是大方向的政策指导、大范围的信息指导或者非常笼统的就业技巧指导。这样的指导服务其实只是宽泛的战术指导,还是非常缺乏深层的战略指导。作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专职部门更是主要从事了很多事务性的工作,而对于就业政策的解读答疑方面还做得非常不到位,很多政策的知晓度和覆盖面还非常小,这应该也是造成当前大学毕业生总是感觉就业难,面对就业市场束手无策,对就业政策非常模糊的原因。
最后,当前的就业指导服务的本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加上就业信息整合平台不对称,根本不能给大学毕业生真正意义上的指导和服务。一方面当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的本质其实没有发挥出来,只是停留在管理的层面,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部门只是把就业指导服务看成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不得已才做的工作,这样的指导思想根本不可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和持续化的指导服务。另外一方面很多高校的就业信息非常不对称,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平台功能,就难免出现企业不了解学校,学校不了解企业,学生更是不了解企业需求这样的尴尬局面。这样的信息不对称就造成了就业效率的低下,也造成了根本不能给大学毕业生真正意义上的指导和服务的状况。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改革的路径选择
构建新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用实践来丰富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首先,作为公共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在目前已经很难满足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需要了,必须要进行课程体系重建,以便能适应当前的就业新形势。可以把这门课的课程体系划分四个层面,第一是笼统的职业生涯与职业发展理论和规划指导,这个层面的服务指导适合所有毕业生。第二是要根据学校开设的不同专业的就业方向来对毕业生进行指导服务。第三个层面就是要进行各种就业的技能和技巧实际拓展训练,所有毕业学生都要接受这种培训。第四个层面是进行创新思维和创业教育,这个层面的训练主要是针对有毕业后自己创业意向的毕业生。
其次,《就业指导课》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同时参加,理论指导基本都是宏观层面的,具体专业方面的就业指导服务针对性比较差,也可以说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指导,缺乏就业实践指导服务。所以当前必须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开设就业指导服务,并且根据专业来提供相关的就业实践案例进行指导,逐步建立起一个有明确目标、坚实实践基础的,并且能极具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课程内容体系,以便能帮助毕业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和将来适合自己的职业范围,从而全面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最终确定合理正确的人生定位。
构建起新的科学实用的日常就业指导服务网络体系。在所有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中,日常就业指导服务网络体系是最为关键的,毕业生的所有需要都要通过日常就业指导服务来满足。日常就业指导服务网络体系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就业指导服务的质量,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可以从源头抓起,学生入学的时候就做好职业认同测评工作。好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职场发展都是要依靠个体的自我职业认同感来支撑,但是现实中很多学生不能认识到职业发展方向,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这个时候如果高校能帮助他们通过职业认同测评类软件进行个自我测评,就可以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能对自我有个更为清晰的了解,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测评结果来制定自己大致的职业方向和努力方向,这也能为将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教育和管理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
第二要切实做好日常的就业指导服务方面的咨询工作。高校毕业生毕业前很少能直接与企业和社会正面接触,学生很难对某些具体的就业问题进行咨询,但是在进行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在毕业签订协议合同的时候就会遇到很多急需指导的问题。所以针对这些具体问题,学校就业指导服务部门必须建立和坚持日常咨询服务的有效开展,当然咨询的方式可以采取面对面的咨询,也可以对不方便当面咨询的学生采取远程网络进行,这样的咨询服务工作必须作为学校的长效机制进行,也应该成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重要工作之内容之一。
第三要建立完整先进的信息平台。目前可以说绝大多数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是落后的,没能跟上时代的要求,而这种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当前毕业生就业迷茫的原因之一,所以高校必须要充分利用资源和技术优势建立起信息量大并且能急学生所需的贴近学生群体和企业单位的信息网络平台,以便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多方的全面互动,从而帮助学生从容面对毕业就业。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高校和毕业生个人之间的就业指导服务互动机制。首先,高校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准确把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确定方面都要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而调整,从而使培养的毕业生都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另外高校还必须要建立具有专业素养的就业指导服务咨询队伍,给大学毕业生及时和专业的个性化指导服务。高校还要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创业体验活动或建立创业实践基地来不断拓展毕业生创业教育平台。
其次,毕业生个人也要不断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培养和塑造自身综合素质。一方面毕业生要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在择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必须要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学会客观公正地认识社会,学会客观评价自我的能力素质,适时调整择业目标和择业心态,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另外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和塑造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大学期间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要参加专业实习和技能实训等,以便能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在求职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政府也要通过优化自身的服务制度来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来,为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首先,政府应采取措施消除毕业生流动中的制度性问题,比如取消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到其它省市就业的进入门槛,取消户口指标限制等,还要尽力取消高校毕业生流动所产生的不合理收费等,这样可以帮助高校毕业生扩大就业选择的空间。
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应给予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高校比政府更清楚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所以如果能让高校有面对市场自主设置专业和自主招生的权利,这样就可以更贴近社会需要,更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毕业生就业也就能更容易些。
最后就是政府要从政策上真正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府要努力打破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壁垒,提供给毕业生创业者切实可行的政策扶持,并且要尽量给予积极的引导,这样才可以有效保护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积极主动性。(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