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农民工子女基本素质提高方略
2011-12-29卞文忠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2期
【摘要】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子女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等基本素质方面,与城市的孩子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就势必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影响到城市未来公民的整体素质,甚至会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提高农民工子女的基本素质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
【关键词】城市化农民工子女基本素质
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基本素质问题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1.5亿,18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已超过2000万。其中处于学龄阶段的农民工子女就有360万人之多。这些农民工子女的社会化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素质,进而影响着未来我国城市公民的素质,但目前,对他们的素质教育存在着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思想观念上的不思进取和不求上进。农民工子女随其父母来到城市中生活,但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他们往返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即农忙时节及寒暑假期间,他们跟随父母回到农村,其它时间来到城市生活和学习。在城市,也是随着父母工作的变动而不断变换生活学习环境。这种流动生活及家庭出身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上不把自己看作城市人,认为自已只是暂时在城市中生活和学习,迟早要回到农村去。这种观念是造成他们中大多数人不求上进的思想根源。
心理上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他们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由于没有城市户口,他们上学要比城里孩子多花很多的钱。上学后,有的被编入农民工子女组成的班级。因此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是特殊的。调查中发现:有38%的学生认为班级中的同学看不起他;有24%的学生斤斤计较、心胸狭窄,别人批评或冒犯他时,会立即采取报复行为;有22%的学生认为自己与其他同学在一起是多余的。长此以往,农民工子女受到的歧视会在其幼小的心灵中造成创伤,留下阴影,产生冷漠、孤僻、不合群等心理,其人格逐渐被边缘化、被扭曲变形。
其次,悲观的心理。地位低下、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成绩不理想,使他们对自己升入重点中学和考上大学没有信心,这种悲观心理使他们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也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消极心理,他们很少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对前途不敢想象或者觉得自己将来没有像城市孩子那样的前途。第三,普遍的依赖心理。农民工子女大多觉得自己的事都是由父母来安排的,所以,生活学习甚至今后成家立业也都应该由父母来决定,他们不像城市孩子那样有自己的主见,自立意识和能力都较差,在父母面前他们不敢有自己的主张,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中,他们也存在听从别人安排的心理。
沟通能力差,行为上存在偏差。一些农民工子女在遇到学习和生活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