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特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和理论风格

2011-12-29耿国华韩强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2期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起步到整合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它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源于我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初步探索、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有着自身严密的逻辑结构及独特的理论风格。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创新命题,并将其内容界定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三个组成部分。各个部分之间不是机械的累加,而是有着严密逻辑结构的有机体。之所以说是有机体,是因为这个理论体系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风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关于这一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概括,笔者认为,应就理论体系本身的发展历程作为划分的界点,而且该发展进程应该是动态衔接的,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轨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路的开辟和初步探索。这一阶段可以追溯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开拓了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思路,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没有包括毛泽东思想,但是不能完全撇开毛泽东思想的思想渊源,正如邓小平所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开辟和理论探索。这一阶段在时间上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之前。“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进入了关键的抉择时期。中国该何去何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面对这些难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准确把握国情、世情,打破思想禁锢,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对这一道路的探索中产生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重要创新理论,为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成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总结和重要发展。这一阶段在时间上是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理论。针对这些问题,党的十四大正式概括总结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要成果——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使之成为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面旗帜。此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整合提升和创新发展。这一阶段在时间上以十六大为起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发展并整合为一个体系的重要时期。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在十六大上正式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人的发展。至此,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但这不是这一理论体系的终结,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
  任何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理论之间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条“主线”、三个“主题”。“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②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每个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其诞生的前提必然是那个时期的主题。邓小平理论是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思考“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主题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发展观更是在新时期探索“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主题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三个不同时期的主题又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主线产生的,因此,可以归纳为一条“主线”上的三个“主题”。
  思想基础与实践基础。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理论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前提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探索,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又反过来指导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理论基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理论界没有统一的概括标准。理论基石应当是具有根本性、长远性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笔者认为,能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将之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一方面坚持和继承了这一科学论断,同时又与时俱进,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论。
  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正是在这一思想理论指引下,诞生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这个基本国情为前提,对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特征认真加以分析,准确把握各个时期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这一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内容。我们可以基于自己的国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应有的特征,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以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为目标,在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等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并完善各项社会体制,确保全体人民能够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从而绘制出社会繁荣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画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风格
  开放性和发展性。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必然是发展的,同样,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必须是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体现在敢于冲破意识形态的束缚、大胆接纳资本主义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开阔胸襟上。新时期,这种开放性还体现在对外交流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不仅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而且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相互交流借鉴也更加密切。在这种相互交流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得到更加丰富的发展。
  民族性和人民性。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特性使得中华民族不断融合着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其中典型的例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突出的特性就是这种人民性。正是这种坚定的人民利益的价值取向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人民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时代性和世界性。理论因时代需要而产生,正如列宁所说:“只有了解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是始终围绕着时代的需求而进行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如前所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在科学地回答了各自所处的时代命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同时,每个阶段的时代命题又都是在世界形势的大环境下考量的,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兼具着世界性,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伟大目标,更是体现了这一世界性。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时代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作者分别为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房晓军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的历史考察与经验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YJA710010)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④《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