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教”之过

2011-12-29南桥

中华家教 2011年6期

  前几日我的美国朋友德蕾莎回美国探亲,到我家叙旧。德蕾莎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住在北京。我们都不同程度地被所在国的文化和习俗所改变,比如早晨我煮了咖啡,问她喝什么,她要我泡茶。她还习惯了喝豆浆、喝热水。
  德蕾莎领养了一个中国孩子凯莉,于是我们谈到了育儿问题。她说小凯莉起床后折被子,保姆说凯莉折腾半天还折不好,要是她,三五分钟就完了,所以她要去给孩子折。德蕾莎坚持说:“不行,小孩哪怕花20分钟才能折好,那也是她自己的劳动,完成后她会很有成就感!”
  谈话中,我说到一个北京熟人,儿子要结婚,自己也有房子,但是觉得父母的房子更好,就要求跟老两口换房子。“中国通”德蕾莎听到这事目瞪口呆:“开什么玩笑!都是成年人了,有什么理由让--父母给自己腾房子?”
  其实很多家长,包括我在内,未必不知道让孩子独立自强的重要性,未必不知道这才是对孩子人生最大的投资、最佳的馈赠,可是我们往5006b362623bd8bf9f6457d5cd4945b4往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德蕾莎让我看到,这种教育是要从小开始的。等到孩子成年了,才想起来灌输独立的观念,培养独立的能力,就太迟了。不能独立的孩子在遇到事情时,家里有势力一点的就条件反射地说“我爸是某某”,穷苦一点的就怨天怨地怨爹娘。之所以有这样的孩子,是因为更多的时候,我们不肯付出时间、耐心、精力和才智,去培养孩子独当一面的能力,为了省事,把应该由孩子花20分钟独立完成的事情,自己4分钟就做完了。事事为孩子代劳,表面上“牺牲”最大,其实有苦劳而没有功劳,甚至有“不教”之过。回头我们还自我安慰,并对孩子说:“我们替你做了这么多,以后可要孝敬啊!”
  耶鲁大学蔡美儿教授的《虎妈战歌》引发争议后,《纽约时报》的专栏作者大卫-布鲁克斯说:“蔡教授表面上是让女儿接受各种严厉的教育,实际上是在溺爱她们,不让她们去从事更有挑战的活动。”我很认同他的观点。我们一般只看到美国孩子童年的幸福,而忽略了他们在品格上经受的各种锤炼。比如参加球赛,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着庆贺赢球,学着接受输掉的比赛,学着对付糟糕的队友……
  我们中国家庭一般都重视学习,能把孩子的数学训练得很好,能让孩子背诵唐诗宋词,也能让孩子把钢琴弹得呱呱叫……家长却很少教孩子如何独立处事。而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显然是很复杂的事情,它融合了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多方面的综合训练,而且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问题,有时候甚至连问题是什么都不知道,因为大家都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孩子小时候我们不知道怎么教他们独立,或者不愿意花时间教,结果,孩子将索取视作天经地义,对自己能力想当然地缺乏自信,以致长大了啃老,这您能怪他吗?
  如果您是一个将军,您不会送一个未经训练的士兵去上阵杀敌,那么父母怎么可以把孩子不加训练地送上生活的疆场?如果您去跟人学钓鱼,师傅不教您怎么钓,而是每天送您几条鱼让您吃饱,那么您还会要这个师傅继续教下去吗?“不教”的父母就是那个师傅,唯一不同的是,孩子无法解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