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文《落花生》看家教
2011-12-29刘冠军
中华家教 2011年6期
成功的家教都是相似的,不成功的家教各有各的失误。近日重读许地山先生写于上世纪20年代的“家庭教育叙事散文”——《落花生》,不禁感慨良多。
好父亲一路陪伴孩子成长
好父亲总是一路陪伴孩子成长。他们深知:爱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尽可能多地跟孩子在一起,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孩子的成长关键期;他们深知:付出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就是影响与帮助孩子。
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位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台湾被日本侵占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携眷搬到祖籍福建龙溪。在许地山十四五岁时,他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全家住在衙内大院里。他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许地山的母亲建议开辟出来种花生,后来花生丰收了,母亲又建议过一个收获节。“那晚上的天色不太好,可是爹爹也到来,实在很难得!”
许南英公务缠身,平常没有很多时间可以和家人相处。但他再忙也没有忘却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孩子的教育。只要有良好的教育契机,他就挤出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让孩子觉得他们在父亲心中很重要,让孩子始终感受到父亲的存在和父爱的温暖。
和许南英比起来,我们的许多父亲都“日理万机”:他们要么总是很忙,抽不出时间来陪陪孩子;要么把孩子甩给爷爷、奶奶、老师甚至保姆,在孩子的教育上当甩手掌柜;要么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拱手让给母亲,让孩子的教育权被母亲“独占”。
家庭教育中缺少父亲的参与,或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边缘化,这样的家庭教育注定是不完整的。
好母亲是最细致、最有才干的雕塑家
好母亲就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教科书”,是最细致、最有才干的雕塑家。她们善于创造各种教育契机,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雕琢。
首先,许地山的母亲意识到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那时他们家境颇好,但母亲并没有让他们从小好逸恶劳,成为纨绔子弟。她让孩子们买种、动土、灌园;她让孩子们参加社会实践、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并亲身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居然收获了!”
1906年,许氏三兄弟入广州随宦学堂就读,许地山国文、历史、手工、音乐各科都很优秀。对于手工,他的先生称赞说:“许地山的作品粗得有趣味,细得有艺术。”后来在漳州做小学主任时,许地山教手工课,所有的教材都是自己编创的。在全省成绩展览会上,他们学校的手工作品特别新奇,其中的飞机,评判员竟认为是买来的。显然,许地山“不仅是一位诚实的创作家、真挚的学者,而且是一位极健全的社会人”,这其中母亲对他进行的劳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而当今的孩子们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失去了劳动乐趣的孩子,失去了社会实践的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孩子,又怎能得到幸福和谐、完整圆满的成年呢?
其次,许地山的母亲很重视家庭教育氛围的营造。秋收后,母亲特意主持了一个“收获节”,并特邀因公务繁忙很少参与家事活动的父亲参加。收获节上,夫唱妇随,导演了一场“快乐育儿”的好戏——品评花生。母亲的微微点头,姐妹的争相发言,父亲亲切而语重心长的话语,一家人吃着花生谈笑风生,其情也融融,其意也切切,无不充满着温暖和爱,营造出了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文化塑造人,它对人的形塑、影响是一种慢的艺术,然而却是最高的艺术。许地山的母亲深得其中三昧。
好的亲子交流就是一场有意义的对话
好的亲子交流,不是各说各话的“白话”,不是大人灌输、孩子服从的“训话”,更不是亲子之间的“对抗”。
许南英深得对话的精髓。首先他和孩子们的交流是平行的、平等的、民主的。在对话中,他没有向孩子们强行地灌输思想,更没有剥夺谁的话语权。姐姐、哥哥、“我”、妈妈,都有充分发言的机会和自由,没有谁占据话题的中心和主导。亲子之间是朋友、是兄弟、是姐妹,父亲充其量只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其次,“父亲”善于提问。由当时的情景出发,他引发了第一个问题:“你们爱吃花生么?”这既契合孩子的兴趣点,又提供了一个可以深入探究的中心议题,从而保证了亲子间的谈话不是闲聊,而具有了生命意义。在自己的说话内容引起孩子们的说话反馈后,他抛出了第二个问题:“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这个问题是开放的、自由的、没有预设和思维假定的,因而也激起了孩子们思考这个问题,激励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孩子们对答案提出疑问的潜能。
第三,他们的对话是合作的。在孩子们谈出了花生的好处后,“父亲”以石榴、苹果等作比较,谈出了自己对落花生精神的理解。在家人都默契和意会了他的价值观后,他小心聆听,积极回应,启发孩子们一步步走向思维的深度:要做怎样的人。此刻孩子们参与其中,既共同思考,也彼此分享。孩子们分享着父亲的爱、谦恭和信任,父母同时也分享着孩子们的思维起点和道德方向。
在父亲民主、自由、合作、人性、对话精神的鞭策下,许地山的大哥曾任厦门同盟会会长,二哥参加了著名的黄花岗起义。而在父亲的教诲下,许地山成名后,念念不忘这段美好的回忆,以至以“落花生”为笔名来时时鞭策自己,并写下了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落花生》来怀念父母的教诲。由此可见,父母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
精彩摘编
落花生
许地山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天晚上天色不大好。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也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