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饭桌上的经济学》:为孩子埋下财富的种子

2011-12-29志宏

中华家教 2011年6期

  这是一本适合大人和孩子共同学习的书。
  财富积累的方法有很多种,投资组合的技巧也层出不穷,但对待财富的心态,却取决于你所选择的生活方式。
  本书颠覆了以往的常规式理财讲述方式,是一本妈妈讲给孩子的理财故事书,让孩子在听故事、玩游戏的互动学习中,为他悄然埋下财富的小种子。
  这本书可以看作《穷爸爸富爸爸》的中国版。在中国,大多是由妈妈承担孩子幼年
  时期的财商教育。所以,如果打算让你的下一代早一点实现财务自由,那就尽快拿起这本书“按图索骥”吧。
  
  引言
  
  作为一名财经作者,关于“钱”的话题,几乎是我每天工作中无法回避的核心。可是直到今天,我才觉得,对于我们的下一代子女,我们过分强调了智商、情商的早期培养开发,却一直忽略了财商这个重要环节。可不是吗?卡奴、房奴、月光族、啃老族……所有这些新名词,都是21世纪才发明的。这些年轻人之所以会在成年后出现如此多有关财商的缺憾,恐怕与我们前些年忽视对孩子的财商教育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已经被倡导了若干年,在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忘记了身处的这个时代越来越商业化、物质化?曾经有一位已为人母的朋友跟我感慨:要不干脆把孩子送回乡下好了,至少先在相对淳朴简单的环境里成长几年,晚一点被城市里的金钱物质诱惑。可是,其实我们都知道,逃避不是办法。孩子终究要长大成人,未来的一切,无论好的坏的,他们都要亲身去经历,去体会。作为父母的我们,现在能做的,是让孩子还在身边的时候,多得到一些我们正确的培养和指引,从而获得更健全的人生观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尽可能多地培养孩子踏入社会的适应能力。既然大家都认同智商、情商虽有天生的因素,但也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得到改善提高,那么也请大家和我一样相信,财商更是如此。钱是什么?为什么买东西不能用其他东西交换而必须使用钞票?为什么钱不可以随心所欲从ATM柜员机里取得?为什么有借就有还?……
  
  精彩文摘
  储蓄思维动一动
  
  让孩子明白,储蓄是必备的选择
  我告诉他们,存款的第一个作用,就是积少成多,巴菲特从卖口香糖到卖饮料,最后送报纸,赚到的这些钱,都是存起来了,而不是急于投资。这也就是说,在自己的资金不足以去做其他投资的时候,储蓄仍然是我们的第一选择。
  通货膨胀虽然会影响购买力,但是,在我们的资产配置里面,仍然需要有一部分储蓄。这是因为我们都要为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如医疗、学费等预留一部分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而存款相对其他的理财方式,流动性最好,而且也是最容易预见收益和保本效益明显的选择。
  
  让孩子学会,变一变储蓄习惯
  储蓄习惯的改变其实很容易,只需要从一个基础的算式开始就可以了。我们现在绝大数人的储蓄习惯是:
  收入-支出=储蓄
  可是由于支出的随意性,往往会导致储蓄结果与预期背道而驰,造成月光甚至入不敷出的可能性极大。
  其实改变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把算式换作:
  支出=收入-储蓄
  用强迫储蓄的方式,将一部分的资金先存储下来,为将来的消费、投资准备好粮草。
  我以儿子的零花钱为例,在他的储蓄习惯还没有改变之前,他一个星期最多只能省下1元钱,有时候甚至1分钱都不剩。这样他想依靠零花钱的积蓄买一个6元的冰激凌,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实现。
  后来我建议儿子,争取在三个星期的时间里用自己攒下的零花钱去买一个冰激凌,也就是平均每个星期要攒下2元钱。儿子根据我的建议,每次的零花钱都自动先预存1元钱在我手里,一个星期只花8元钱,也基本够用。第一个星期儿子还不太适应,在周四的时候把8元钱都花光了,但是在我提醒他储蓄是不能随便取出来花之后,他坚持一天没有花零花钱,1元钱就强制存了下来,到第二个星期他就基本适应了。这样,在第三个星期的时候,他就可以用自己攒下的零花钱买一个冰激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