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贫功能在新时期的异化及其价值回归
2011-12-29刘振勇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8期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兴国富民、反贫脱穷。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以满足更多社会成员需要基于全面收费前提下大众化的快速扩张,在教育链条的高端出现了学子中低收入家庭因教致贫、返贫的现象。文章提出了教育发展公平固然可贵而给力保障更为显要,促使教育反贫功能价值回归在于创造性地探索“合理分担教育成本、助学就业保障机制、教育公债、人力资源订单制、人力资源‘期货’制、高校改革以及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政策与举措。
关键词:教育反贫;教育返贫;价值回归;政策举措
21世纪,伴随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与日俱增。世界各国纷纷把普及与提高教育作为反贫脱穷、兴国富民的重要工具。我国公民在教育反贫、改变命运思想理念的引领下,积极地投入到社会的教育实践中来。岂料,教育在发挥反贫脱穷、兴国富民功能的同时,竟使一些学子中低收入家庭从小康退化到了赤贫,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进而探索教育反贫功能的价值回归之道。
一、教育致贫的出现
以知识就是力量为显著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而特殊的、专业化的、技能型的人力资本更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于是,以传承知识、塑造人才为己任的教育对经济社会的积极而显著的作用,有目共睹之下人们毫不置疑;教育在私人领域凸显其反贫脱穷、反贫困世袭的作用让人们欢欣鼓舞、跃跃欲试。我国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千万学子勤奋学习、努力拼搏,实现了大学梦想,从此开启与谱写了新的人生。我国古代“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国人心中依然有着刻骨铭心的影响,而现代社会以王选、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中外知识型富翁,一批名儒大家的成功案例,则充分表明教育的分层过滤,为社会成员提供向上流动的示范效应,以及使受教育者获得潜在的或直接的利益的作用,让人们对教育有着潜在的丰厚回报深信不已,莫说受教育给家庭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就是家庭声望或者地位改变的非市场化效应也足以让一个家庭不惜倾囊付出。教育摆脱贫困、教育改变命运,让人们对教育充满了希望与期盼。基于教育对经济社会以及家庭、个人的积极影响,基于满足更多社会成员对教育的愿望和需求,我国在高等教育全面收费(1997)基础上试水了高校的扩容扩招。然而,其后在教育链条的高端却出现了城乡中低收入家庭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现象。
二、教育反贫功能的异化及其现状
“教育致贫”或“教育返贫”指中低收入家庭倾其全部或绝大部分收入投入于子女的教育,最大程度地减少非教育支出,甚至变卖家产或负债贷款以支撑教育的开支而陷入经济上捉襟见肘的困境。教育致贫不言学前教育入园难下的买单困窘,不说执教者的清贫,也不说曾风行一时的择校费造成受教家庭的经济拮据。因为,伴随我国政府对基础教育投入的加大,教师待遇较大改善,教育乱收费得以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返贫致贫的乱象基本消除。然而,在每一个学子无不期盼的大学教育阶段,由于需要付出必要的学业费用以及相应的生活开支,从而使收入紧张的家庭不得不东拆西借,陷入经济拮据的困难境地;就是学子毕业工作,但是薪资微薄,不足以立身或贴补家用,或者干脆待业在家,致使教育投入回报遥遥无期。
一个家庭甘愿冒着经济破产的风险以满足教育的支出,当然有着强烈的回报预期,心理满足、情操陶冶等非物质回报固然可喜,但是与高收入家庭教育消费不同,低收入家庭首先考虑的是教育投入的经济回报,然而,伴随人力资本投资的中继或失败,城乡中低收入家庭陷入了更加的困顿或长期的贫困。在我国,2005年教育消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新京报调查显示,83.4%的网友对子女培养成本感到“非常高,超出能力”,45.4%的网友认为教育“成本远高于收益”。2010年教育依然成为不少人解释贫穷的原因之一,当年高考全国报名人数比往年减少了74万人,而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渴望促使农村报名高考的人数还在上升。伴随大学生“起薪不如农民工”的激烈争议,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到上大学无用,因为上大学花销巨大,毕业找工作却很艰难,从而加重了教育返贫、教育致穷。这种生成凸显于教育高端却与整个教育链条不无联系的现象,不仅使受教者及其家庭沮丧,更使旁观者心悸,引发的恐慌极易向教育链条的中低端蔓延,发酵读书无用的思潮。这将影响教育的每个阶段,危害科教兴国,长远看于国无益、于民不利。
公民受教育不足难于成为较具竞争实力的人力资本,自然难于获得良好的工作收入,更不可能予家庭显著的反哺回报,从而出现贫困的代际传递,世代因袭,无奈地实证了社会中存在的所谓龙衍鼠窃的民谚以及放羊娃世代因袭的轮回。然而选择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又可能使家庭陷入漫长的无奈贫困。这种尴尬下的进退两难不能不引起学人与政治人的高度警觉与关切。
三、教育反贫功能异化的成因分析
教育是国家的基础工程,教育是科教兴国的根本。教育是反贫脱穷的重要工具,教育是公平公正的社会为民众提供的向上流动的通道。教育致贫、教育返贫,让受教者及其家庭心寒,更使旁观者迷茫与彷徨,极有可能加剧社会结构的断裂与排斥而出现分化社会的马太效应。财政部的最新调查指出,我国基尼系数2007年已达到0.473,在城市中,10%的富裕家庭占有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而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财产总额,只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人民日报2011年3月31日报道,贫困标准调整到年人均收入1500元之后,我国贫困人口将再次重返近亿。可以想见,我国人口总量10%的贫困人口家庭的教育消费的承受力度,而亚贫困人口或中低收入人口恐怕将占总人口的一半有余,其教育消费的底线以及对教育改变命运的渴望,都决定了人们对“教育反贫”以及“教育致贫”的关切,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足够的重视与反思。
(一)公共投入不足
按照人力资本投入与收益理论,受益者与投资者存在当然的一致性。国家与社会是人力资本受益的最大一方,自然应该承担教育投资的最大责任。世界银行年度报告显示,世界各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平均为4.8%,高收入国家为5.7%(美国为7%),低收入国家为4%,我国2009年仅为3.59%。教育经费的不足,将迫使院校开源节流,但是也可能催生变相转嫁教育成本,加重学子负担的乱收费现象。
(二)助学捐资力度不够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助学机制中,国家或社会奖学助学的名额、救助力度以及救助覆盖是有限的。特别是助学贷款,受市场影响等多重因素,更多寒门学子难于得到必要的有效的救助。据2006年8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自1999年助学贷款实施到2006年8月,全国申请贷款总人数395.2万人,银行审批240.5万人。申请贷款总金额305.6亿元,银行审批金额201.4亿元。在国家一再呼吁社会有识之士及鸿运当头的实业家捐资助学之后,各方人士的慷慨解囊使部分学子的学费及生活费问题得到很大缓解。但是,由于我国地域的广阔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因素的存在,许多高校学子受教支出严重依赖家庭经济收入,教育返贫、教育恶化中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
(三)个人承担费用偏高
研究发现,我国教育收费与人均国民收入增长比例失调,明显高于中低收入家庭的可承受度。据世界银行对33个国家的统计,家庭所交纳的学费占公立高等学校经费的比例平均是1/8到1/9,而中国目前培养一个大学生的年均成本是1万元到1.5万元,家庭承担的费用占1/3到1/2,大大超过《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25%的设计比例。而欧洲多数国家如德国、法国、北欧国家甚至不少东欧国家都实行大学免费或低收费制度,就是英国1998年以前也一直对大学生免收学费。事实表明,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高昂不下的学费负担让无数受教者家庭气喘吁吁,尽管国人有为教育不惜血本的传统,但是靠纳税人的钱支撑的公立高等院校,教育收费是否应该有个合理的尺度?
教育本是反贫、扶贫的重要手段,岂料功能变异导致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现象的发生,学者们在分析问题的直接成因中,发现问题的背后还潜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国家的经济实力与产业状况。国家的经济实力与产业状况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有着两个方面的制约与影响,既影响高校教育的经费,也影响受教育后就业的希望与回报。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有限,学校必然变相地转嫁负担,从而引发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拮据甚至贫困现象;另一方面,国家的传统产业及其结构难于为大量学子提供充分的学有所值的就业岗位,很难满足学子收入丰厚的就业回报的期望。
其次,高等教育的市场适应度及创新不足。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容以及相应的形式远未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存在一定的供需失和,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供需衔接较差,市场需要的人力资源教育没有或者很少产出,市场逐渐饱和或者不再需要的人力资源却在源源不断地推向社会;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原本应该为社会提供具有创造性、开拓性的人才,从而推动和促进经济社会的飞跃发展,现在看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功能发挥较大,而培养学子的创新创造意识及能力形成上还存在一定的短板。
再次,就业市场引领不足。尽管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对大学生当年就业率考核试图带动高校专业的调整,但是由于经费、师资等因素回应的节奏较慢。尽管有一些市场意识较强的院校,在指导和引领大学生就业上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多种举措,毕竟是翠绿星红。而政府在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就业制度环境上尚需继续努力,要实现对“就业拼爹”的拨乱反正,尚需对中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就业,予以更多给力的政策与举措。
四、拨乱反正思想的交锋
中低收入家庭出身的大学生面对高等教育退则贫困代代相传,进则举家负重清苦贫困,何去何存?关切问题的学者抑或一些行业代表各抒己见,思辨交锋。
(一)抽刀断流
有学人认为,既然高等教育的费用让不少中低收入家庭气喘如牛,而且就业后的收入状况又难于如愿,回报家庭更是奢谈,那就断然选择吧,不鼓励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非考大学不可,希望能够量入为出、自我选择。这份见解与建议确实特别,消除了寒门子第接受高等教育,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问题自然不会或很少发生。但是,问题可能会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因受教育不足而引发的代际贫困传递现象可能会越发严重,而这可能进一步拉大社会贫富差距,成为缺少希望与期盼而引发社会秩序紊乱的潜在因素。正如“农村孩子上大学就是悲剧”的报道见诸报端引发激烈的争议那样,这只能激起人们对社会公平的更大质疑。如此建议,何不建言空投学资,直接推行高校教育免费或者缩小贫富差距岂不大快人心。
(二)完善保障
国家的经济状况与教育的投入水平一时难于改观,国民的人均收入难于短时间内有极大的提高,高等教育既难于免费又不便降低学费,这种状态下依然需要高等教育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定匹配,那么对大学生而言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的学子何去何从?针对中国的现实状况,北师大教育政法所所长劳凯声教授既不赞同大学免费,也不赞成降低学费的观点,而是认为应该从保障机制上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既然日本大学生可以全部通过贷款来解决学费问题,要求20年内还清。我国现有的助学贷款制度,可否借鉴他人经验,破除助学商业银行贷款的还贷期短等招致的实际效果有限的困惑。但是,纵然完善了助学保障机制,但学子就业依然迷雾重重,又怎能破解高等教育改善贫困代际传递机制的弱化问题呢?
(三)釜底抽薪
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反贫功能的异化存在多重成因,但是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高等教育收费水平是否与人均国民收入状况较一致问题;二是中低收入家庭成员教育支出的可承受力度偏低问题;三是高等教育助学机制的不强问题;四是就业机会与就业市场的公平、公开、公正问题;五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与国家构建创新型社会相协调问题。意欲破解高等教育反贫困功能的异化非有综合性措施不可,在这一点上政府所秉持的综合性改革工程显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与出路所在。
五、政策保障下教育反贫功能的价值回归
教育扶贫帮困,教育增才添富,诸多的原因导致教育功能的变异,出现教育返贫致穷现象的发生。教育发展显然不能热于公平话语的张扬而疲于给力的制度保障,为能实现教育原功能反贫的返朴归真,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辅助政策与措施。
(一)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承办予以更多担当
建立国家财政收入与教育经费拨付相协调的增长制度,真正实现不能穷教育,不能穷孩子,不要让教育孱弱乏力地勉强支撑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同时,建立依据人均国民收入增长比例调整大学收费水平,防止大学经费的不足而转嫁教育成本的现象,避免教育改变贫困却加剧贫困现象的发生,同时也就防止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读书无用论的滋生与蔓延。
(二)发行教育公债,弥补经费不足
中央政府根据教育需要和动态平衡的原则参考国债标准发行中长期以及短期教育公债,以专款专用的形式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鼓励大学发行教育公债,可以按市值支付学费,以激发家长购买教育公债的积极性。
(三)健全与完善奖助金及就业保障机制
健全与完善大学奖学、助学、贷款等保障机制。且不说奖学金的有无普渡,至少在助学贷款上实现全覆盖,防止门槛太高,把需要帮助的学子拒之门外。倡议与鼓励社会成功人士以及有实力的经济实体积极捐资助学,行善积德。号召政府部门减少一次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出行,最大限度地用于助学帮困。
破解教育致贫、教育返贫的魔咒还要从学子就业的终端上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否则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各方努力都会半途而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从每年公职人员自然减员的名额中,划拨一定的数量,因材使用,确保寒门学子的就业安排。建立健全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制度,防止滋生于人脉关系之上的“拚爹”现象影响寒门学子的就业及其人力资源投入的回报。
(四)健全教育订单制及尝试人力资源的“期货交易”制度
积极倡导与推进人力资本或资源的订单制,实现校企在人力资本资源的供需上超前对接,极大化解供需失和,有效化解市场因素对教育功能异化的消极影响。极大化解供需失和,有效化解市场因素对教育功能异化的消极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本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开采受用都需要一定的成本与代价,可否制定一套制度与标准,把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与移交纳入到现代期货制度体系中来,特别实现对高校寒门学子的全覆盖,从而最大限度地防止教育致贫、教育返贫的发生,解决我国甚至其他国家特殊时期高等教育功能的异化问题,实现新时期教育反贫困功能的价值回归。
(五)高校教育的创新创造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及国家的产业结构,都与教育致贫、教育返贫不无关联。高等教育亟需解决供需矛盾,教育大众化与英才化不可偏废,高校学子创新、创造、创业观念仍需加强培养与能力形成。而我国的产业结构传统性依然较强,吸纳人力资本的深度与广度颇显不足,方兴未艾的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兴服务业对人力资本的吸纳一时有限。迫切需要对高等教育以及国家产业结构进行双向调整,从而实现教育促进和推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提升吸纳和消化存量人力资本以及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N].世界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