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应对就业难的对策和思考
2011-12-29朱雯瑾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8期
摘要:考研是当下很多人的奋斗目标,就目前来看,这种热潮丝毫没有降温的趋势。而顶着精英光环的研究生工作却不太好找了,这是我们国家的研究生饱和了?过剩了?还是研究生对工作岗位的要求太高?专业不符?文章就研究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剖析,从主客观多方面找原因,旨在从中探寻到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之所在,继而充分发挥研究生的高水平、高素质,物尽其用,让祖国经济走上富强之路。
关键词:就业率;择业标准;自身定位;社会需求
2010年,有140万名考生走进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场,比2009年增加13%,是自2001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最高纪录。研究生招生规模自2004年以来迅速扩大,同时伴随着大学学制改革,很多学校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从3年改为2年半或2年。这些都造成了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些高等教育中的精英阶层遭遇了艰难的就业寒流。
一、研究生就业现状
(一)研究生就业率降低
2006年是研究生扩招后的第一年,2007年研究生就业率仅为86.85%,首度低于本科毕业生,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较2006年同期下降了近16个百分点。据统计:截至2009年12月10日,广东省研究生的总体就业率为93.87%,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5.79%,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6.88%;截至2010年9月1日,广东省研究生的总体就业率为87.821%,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2.02%,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4.90%。
(二)研究生就业流向集中化
过去,研究生毕业后大多选择留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使得这些地区的研究生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同时,研究生首选的就业单位主要集中于党政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需要高学历层次的金融单位等。但目前,大型企、事业单位处于裁员缩编的转型期,公务员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考试审查,以上种种现状均为研究生就业增加了难度。
(三)研究生就业质量下降,工作福利待遇降低
过去,研究生的就业去向主要为待遇丰厚、工作稳定、社会地位较高的行业。但随着研究生扩招数量的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为谋求一份工作,研究生不得不从事本科生甚至专科生都能胜任的工作。
(四)研究生的择业心理压力较大
研究生由于较本科生而言,多拥有三年的知识储备,择业期望值自然比本、专科生高。加上研究生的毕业年龄跨度较大,有些人存在家庭问题,顾虑较多,具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增大了研究生的就业难度。
(五)女研究生的就业压力更为明显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女性研究生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从1999年的32.8%增加到2007年的41.91%,而且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由于女性研究生毕业后很快会考虑结婚生子,许多单位为核算人力成本自然会降低对女性的录用率,这使得女性硕士研究生就业的难度尤其大。
二、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1、就业市场是买方市场
大学生就业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已经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用人单位无疑处于强势地位。1982-2008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从每年1.1万人增至44.6万人,增长40倍。在校研究生规模从2.6万人增至128.3万人,增长近50倍。2010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预计与2009年持平,5万个计划主要用于招收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了毕业生人数突增,总量供大于求,形成了就业中的买方市场。2010年经济回暖,用人总需求稳中有升,不过就业形势却没有毕业生们想象的那么乐观。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在新闻发布会上敲响警钟:2010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预计有53.2万人,同比增加7.3万人,增幅为15.9%。其中应届研究生3.3万人,比2009年增加0.1万人,增长3.1%。相比毕业生人数的猛增,用人需求的增长并不明显,就业形势仍将严峻。用人单位用人观念也逐渐趋于理性化,单纯选择高学历者日益减少。在高学历的研究生和实在肯干的本科生面前,用人单位选择越来越倾向于后者,更多地考虑成本控制和岗位需求,用人求“实”不求“高”已成为企业用人的新趋势。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还存在着年龄劣势,他们毕业时年纪一般都在25岁左右,这就意味着他们要更快地面对买房、结婚生子等实际问题。专家们普遍认为,就市场经济来讲,高学历失业是正常现象,市场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高学历失业与低学历失业同样会存在,而且在成熟的市场里会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2、专业设置不合理
在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设置方面,大部分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而且专业设置相似度过高。各高校在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设置上,过度偏重传统专业,缺乏新兴专业和特色专业的设置,而且所设专业与用人需求不匹配。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研究、行政管理等传统专业社会需求有限,而招生人数却在不断增加,计算机等专业社会需求也趋向饱和,经济、管理等专业虽然有一定的社会需求,然而专业设置过于相似而且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这种传统专业和相近专业的设置,导致硕士研究生在就业时面对的岗位非常有限,竞争压力较大,就业率出现一定下滑。
(二)主观原因
1、自身定位不准
智联招聘2009年6月初发布的《2009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研究生期望薪酬已逼近本科生。尽管有34.3%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薪酬应在3000元-4000元,但期望薪酬仅在2000元-3000元的比例也达到了26.4%。虽然研究生已经调低了自己的薪资预期,但仍然广泛存在择优的现象。很多研究生对自己的优劣势并没有正确地分析和认识,对自己没有客观、科学地评价,他们往往愿意选择经济环境好的地区和福利高、工作相对稳定的行业或者单位去工作。
2、自身能力不足
研究生的个人能力包括专业技能、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由于学术型为主导的研究生培养方式,研究生的个人能力存在着缺失和弱化的现象。实际上很多研究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足,缺乏胜任相关工作的能力。
三、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改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改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对于解决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十分重要。首先要改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设置。改善专业设置,并不是要废弃传统专业,而是要改善传统专业的设置,发挥传统学科的优势,转变传统专业的招生观念,勿求多,但求精,与此同时,要大力发展新兴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建设,将社会需求摆在重要位置,培养研究生的目标也是要更好的为社会建设服务,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才是办学的重点。还要转变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增加社会实践环节的比重将社会实践列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理论来源于实践,更要更好地应用于实践,社会时间环节不但能够增加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还能让硕士研究生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甚至还有可能让其从社会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
(二)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自身能力
研究生自身能力的提高,是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内在因素。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大研究生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引进高素质研究生导师的力度。从教学环节提高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及自身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转变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纠正各种错误的考研动机,以积累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研究生阶段的重要目标,这样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整体水平,提高就业时的竞争优势。
(三)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
通过开展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和提高其就业能力。让硕士研究生做好正确的自身定位,认清就业形势,避免出现理想主义和过度自卑的情绪,帮助硕士研究生转变错误的就业观念,寻找更好的就业平台,增强研究生的创业意识,帮助其实现人生价值。
(四)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就业中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研究生在校期间与导师接触最多,导师是他们最信赖、最敬重的引导者,导师的言行、处事方式都对研究生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应与导师建立紧密联系,让导师在研究生就业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四、总结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是国家和社会重点关注并必须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政府要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建立政府主导的研究生就业管理服务系统,逐步打破壁垒,实现零障碍就业。高校要充分了解就业市场,准确定位,加快改革,培养社会需求人才与增强职业指导实效,形成核心就业竞争力。研究生要摒弃好高鹜远的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伟.硕士研究生就业动机的SWOT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