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行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1-12-29李振民张呈琮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8期
摘要:复合型人才是既掌握某项专业知识,又通晓相关专业知识的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21世纪是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期,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专业知识和技术相互交叉。交通行业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交通行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进行交通行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构建交通行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交通行业发展提供复合型人才支撑,对于交通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交通行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复合型人才是交通行业发展的基础
第一,复合型人才是交通行业创新的基础。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以上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交通行业的发展在于创新,复合型人才采用新的思维方法和创造性工作,是交通行业创新的基础。复合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基础宽厚。较宽的知识面和宽厚的基础,为复合型人才的创造性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二是一专多能。多学科知识和多种相关技能相互交叉、融合,有利于在工作中采用新的思维方法和创造性工作,不仅有利于作好本专业的工作,而且有利于做好相关专业方面的工作。三是善于创新。复合型人才拥有多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够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交叉融合,将会有利于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超越,采用新的思维方法和创造性工作,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第二,交通行业的发展急需大量复合型人才。科技的飞速发展促使新技术、新工种、新行业不断涌现,岗位职业的变动也越来越频繁。各学科相互交叉与渗透,不断向综合化、整体化方向发展,单一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于满足交通行业科技发展的需求。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加快,急需大批既掌握管理理论和管理技能,又拥有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不足,特别是交通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型人才不足,直接影响交通行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调查显示,目前河北省交通行业复合型人才数量不能满足交通行业发展的需要,人才的总体素质和结构也难于支持交通行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河北省交通行业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不足,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尤为不足,制约了交通行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交通系统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
交通行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既懂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大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由于学科专业过细,导致人才知识和技能单一,交通系统复合型人才不能适应交通行业科技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第一,培养方式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原则、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和保障措施,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需要大量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素质要求。由于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交通现代化的需要,导致河北省交通运输系统的人才不能满足交通行业的用人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没有定位于为交通行业现代化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是面向企业需求、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来确定课程内容,忽视了教育与产业的联系,忽略了技能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
第二,重视理论教育,忽视实践锻炼。在复合型人才培训方面,重点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强调学生“知道什么”,而不是“会做什么”。而且在考核方式上,偏重于知识考试,缺乏对应用能力的测试。培训内容没有以交通行业用人需求为导向,导致培训效率很低。培养方式单一:重视课堂培训,忽视其他培训方式。教育部门在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时,由于条件限制,课堂教学成为复合型人才的主要方式。企业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时,也大多注重课堂教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涉及到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和专业在培养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在培养方式、培养内容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而在同类人才中,高级人才、中级人才和初级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培训内容也存在较大差别。缺乏分类指导的培训,必然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不高。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培养:部分企业在进行复合型人才培训时,特别注重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却对实践培训不够重视。导致复合型人才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操作低能。缺乏实践的培训,必然导致理论知识难于应用到工作实践。
三、创新交通系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多学科教育、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获得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能适应跨专业、跨学科工作和研究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交通行业现代化需要为目的,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管理人才和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交通行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复合型人才支撑。
第一,企业需要与个人选择相结合。一是按需培养原则。从交通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出发,制定符合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规划,确定符合复合型人才成长的培养模式,建立复合型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努力做到按需培养,才尽其用。二是内外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内部培训与外部培养相结合的作用,企业内部培训以提高复合型人才的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为主,外部培养以提高复合型人才的理论知识和把握政策方向的能力主。三是双向选择原则。交通行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从交通行业各部门的需要出发,还必须有复合型人才个人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组织部门与个人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是搞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第二,学历教育与专业培训相结合。双学历教育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法,选择优秀人才进行多学科培训,使其取得两个以上学科知识和技能,为复合型人才的发展奠定多学科基础。一是根据交通行业的发展需要和企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选择部分发展潜力大,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出国学习或到有关高等院校攻读MBA或企业经营管理专业学位,提高其管理能力和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二是选派部分发展潜力大,创新意识强的管理人才出国学习或到有关高等院校攻读专业技术学位,提高管理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专业培训是提高复合型人才素质的重要环节。建立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充分利用交通行业现有培训资源,对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培训,对企业的管理人才进行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利用外部培训资源。聘请有关高校和企业的专家开展讲座,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技能,丰富管理人才的国际科技视野,了解科技发展最新动态,提高管理人才的科技水平。根据企业发展需要,选派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外出学习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第三,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加强实践培养,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交通行业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创造条件让专业技术人才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通过项目实践提高复合型人才的科技水平、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探索并推行专复合型人才自我学习机制,制定激励复合型人才自学的制度措施,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相关专业学习,培养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
第四,复合型人才培养与使用相结合。根据交通行业的特点和企业发展需要,选派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转岗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培训考核合格后安排到相应的管理岗位。选派有发展潜力的管理人才进行科技知识和最新技术转岗培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管理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培训考核合格后安排到相应的技术岗位。一是以交通行业大型企业为依托,建立复合型人才培训基地。通过专业讲座、现场考察、模拟操作等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采取挂职锻炼和岗位轮换等方式,通过管理实践和技术攻关,提高企业复合型人才的管理能力和科技能力。三是采取压担子的方式,选拔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掌握专业技术和发展潜力大的复合型人才,安排到重要岗位任职,或独立领导一个部门,增强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和管理技能,提高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执行能力。
第五,营造复合型人才成长的优良环境。尊重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能力、激励复合型人才的成长、成就复合型人才的价值,为交通行业复合型人才打造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提供施展才干的机会,拓展全面发展的空间。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人才评价多元化,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加大对优秀青年复合型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积极创造条件,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形成鼓励创新、信任理解的良好氛围,为复合型人才成长营造优良环境。
复合型人才是交通行业发展的关键,搞好交通行业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是交通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应当认真研究分析交通行业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现状,研究制订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配套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战略规划,逐步形成大容量储备、高层次选拔、多渠道引进和培养、规模化发展的交通行业复合型人才工作新格局。
交通行业企业要加大复合型人才的激励措施,鼓励管理人才向专业技术方向发展,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向管理方向发展。对于达到复合型人才标准的,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对于符合企业岗位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及时安排到相应的岗位。对于从管理岗位调动到专业技术岗位的复合型人才,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其管理岗位资格,为复合型人才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复合型人才不能适应专业技术岗位要求,仍然可以回来继续从事管理工作。对于从专业技术岗位调动到管理岗位的复合型人才,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其专业技术岗位资格,如果复合型人才不能适应管理岗位要求,仍然可以回来继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在薪酬分配方面,制定有利于复合型人才成长的薪酬政策。复合型人才的薪酬标准,应当略高于单纯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进行岗位转换时,应当保证复合型人才的薪酬水平不下降。无论是从管理岗位调动到专业技术岗位,还是专业技术岗位调动到管理岗位的复合型人才,其薪酬水平按照最高的岗位计算,避免因岗位转换造成薪酬水平下降,影响复合型人才的转岗积极性。
人才的价值在流动中实现,现有的地区分隔的社会保险制度,不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企业人才引进。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制度,降低人才流动的社会成本和风险因素,促进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进一步健全交通行业复合型人才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制度,衔接好人才流动中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并确保他们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的落实。营造交通行业复合型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企业生态环境,为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家属提供工作安排、户口迁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便利,解除复合型人才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省经济年鉴(1995-2010)[M].中国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