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社的起源与合作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2011-12-29郗玉松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8期

  摘要:1844年,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合作社——罗虚代尔先锋社诞生。之后,合作主义思想在中国不断传播。1919年,留学美国归来的薛仙舟将“cooperative”翻译成“合作社”,从此这一译名就成了标准。1920年5月,复旦大学学生组成的一个旨在研究和宣传社会改造方法的团体——《平民》周刊社,后来,《平民》周刊社改组为平民学社,以“研究合作主义、提倡平民教育、发展平民经济”为其宗旨,大力宣传合作主义思想。
  关键词:合作社;合作思想;传播
  合作主义思想不是在中国本土产生的,合作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合会有着本质的区别。“五·四”前后,中国知识分子为了救亡图存,掀起了学习西方思想的高潮,使中国进入了一个伟大的思想解放时代。这一时期,西方激进思潮与自由思潮在中国传播迅速,成为当时中国的两大主流思想。所谓激进的思潮就是想借助革命的手段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理想的、平等的、革命化的中国。而自由思潮则是幻想用社会改良的办法把中国发展为一个民主的、自由的、现代化的中国。其实,在激进思潮与自由思潮之外,中国知识分子还学到了西方的社会改良思想——合作主义思想。合作主义思想既不赞成用激进革命手段的阶级斗争,也反对自由主义的社会改良。正如早期合作主义鼓吹者汤苍园(1881-1931)所说:“合作是反对资本主义的,其势力所及,将破坏经济帝国主义而有余,但它的方法,则与马克思主义不同。合作主义不注重革命而注重建设,不假手国家而期成于团体,其进也渐,其行也远。”合作主义者主张以平民合作、阶级合作、和平渐进的改良方式来建设新的社会秩序。其原则可以概括为两点:不通过阶级革命;不借助国家政权。温和的合作主义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它吸引了一批知识分子为鼓吹和建设合作主义而努力,同时也吸引着政治和社会的领导者们,进行着一些改良农村的尝试。在合作主义思想的吸引下,华洋义赈会、乡村平民教育运动、乡村建设运动、国民政府、共产党都在农村兴办过合作社。
  一、西方的合作主义思想和合作社的诞生
  合作主义思想最早兴起于19世纪中叶西欧的空想社会主义运动中。合作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并不存在阶级差别,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分,他们主张建立合作社把消费者联合起来,本着自助互助的精神,以协同合作来确保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并幻想通过合作社的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取消利润,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使资本主义自行灭亡。
  在西方,近代的合作主义主要以两种形式发展起来:一是消费合作社,二是信用合作社。1844年的罗虚代尔先锋社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合作社。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在近代合作史上曾留下成功的经验,并制定出流传至今的合作社原则,至今仍为各国合作社效法,因而,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成为合作社起源的标志。
  1844年,世界上最早的合作社——罗虚代尔先锋社诞生,因为它诞生在英国早期的工业中心曼彻斯特附近的罗虚代尔镇,所以命名为罗虚代尔先锋社。罗虚代尔先锋社是最早的消费合作社,该镇在英国纺织工业的中心地区,全镇有两万多人,纺织业很发达,手工制造的毛织品和法兰绒在英国享有盛名,1820年,该镇引进了第一部棉织机,以后又陆续引进各种纺织机器。资本主义的机器生产给凭借手工技巧谋生的小生产者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灾难,该镇的小手工业者无法与现代机器生产的工厂竞争,相继破产,小手工业者不得不沦为现代工厂的雇佣工人。随着失业者的增多,工人的工资进一步降低。该镇工人也曾为推动工厂立法、争取十小时工作制、反对降低工资进行过一系列的罢工斗争,但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而没有满意的结果,一些受欧文思想影响较深的人把改善处境的希望寄托于合作社运动。1843年有13人发起组建合作社,草拟出一套合作计划,他们根据以往合作社失败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部分成员有经历合作社失败的亲身体会,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讨论,商定组建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1844年,罗虚代尔镇28名纺织工人创立“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当时,每名工人出资一英镑创立“先锋社”,他们组织了一个合作购买的代理机构,以批发价购进商品,以零售价卖出,将所得的利润分给社员,使工人而不是商人得到利润。从这里可以看出,罗虚代尔先锋社是一种供销合作社。
  而另一种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则起源于德国。德国雷发巽组织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创了世界农村信用合作运动的先河。雷发巽(1818-1888)是农村信用合作的创始人,出生在德国汉姆。1845年任威压布许市的市长,1846年和1847年的农业歉收,使广大农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种情况下,贪得无厌的肥料商及土地介绍商更趁火打劫。农民失去了在经济上的独立地位,并且他们的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这种情形使雷发巽受到很大的震动,决定设立市消费合作社,向一般社员供给廉价的面包和优良的种籽。1849年,雷发巽转任佛兰马斯菲尔德市市长,在六十多位富裕平民的赞助下,他设立了一个救助合作社,以五年归还为条件,供给农民肥料。但是,农民除了需要肥料之外,还需要金钱,于是,雷发巽决定设立农村信用合作社。1852年,他转任赫德斯多尔夫市市长,两年后在该市设立了合作社,工作范围极其广泛,一连经营了十几年,这个合作社是真正的信用合作社。
  雷发巽创办的信用合作社,目的是使农民免受高利贷剥削,并促进农业生产和防止农业灾荒。贷款期限较长,利率较低,希望农民都来入社,同时很注重社员的道德品性。他的理想是让农民从信用合作社出发,逐渐将农村的一切事业,都以合作方式举办,然后可以改变农民的生活。他希望设立一个管理中枢,指导监督各社,定期将农民全部结合起来,形成经济上的一大势力。
  这两种合作社都获得了成功,到19世纪末期,罗虚代尔先锋社已经发展到12000多名社员,每年有100万英镑以上的交易额。消费合作社达到1500多个,社员有1200多万。德国也有了上千个雷发巽式信用合作社。
  二、合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世纪早期,西方的合作主义通过留学生和社会主义学者传入中国,当时中国的报刊将合作社称为“协作社”、“协同组合”、“协社”。早期介绍合作主义的有覃寿公、汤苍园、朱进之、徐沧水等人。1919年,曾经留学美国的薛仙舟将“cooperative”一词翻译成“合作社”,从此这一译名就成了标准。因为这一译名在意义上更加接近中国传统的民间组织——合会,因而广为流传。
  此后几年,留学生发表了40余篇有关合作社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数是从外国翻译而来。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徐沧水认为:中国的城市需要消费和信用合作社运动,以减轻城市平民的贫困。覃寿公也指出,中国最需要的是雷发巽式的合作社运动,因为中国到处都是贫困的小农,信用合作社可以使他们免受高利贷剥削。
  所有的合作主义宣传者都认为,合作社是有益于穷人的经济组织,中国应该实行。这一时期,合作主义者的宣传吸引了一大批的志同道合者。如1920年,当时正在四川读中学的伍玉璋,在读完了徐沧水关于合作社的文章以后,“直如徘徊在歧路的人,寻找到一块指路碑似的,因此即以合作为志业”,30年代以后,伍玉璋成为致力于合作主义的宣传者。
  三、合作主义思想的中国本土化
  早在清朝末年,西方合作主义思想就传入了中国。清末时,京师大学堂就开设有“产业组合”课程,向学生介绍了现代合作思想的基本原理。随后,一部分经济学者通过著书立说对合作主义进行了更系统的介绍。江廷襄所著的《银行新论》中的“人民银行”就有大量篇幅谈信用合作问题,刘秉麟编著的《经济学原理》一书则通过介绍“平民银行”以及“消费者之联合”,论述了信用合作思想和消费合作思想。
  
  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中国固有的封建旧思想遭到批判的同时,合作主义的宣传局面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变。一部分知识分子把它看成是改造中国社会的最适当方法。他们主张通过组织合作社来进行生产、分配、消费、社会教育,以致建立政权,并幻想用不流血的和平改良办法,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社会。其中,薛仙舟和他所组建的“平民学社”对早期合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影响甚大。在他们的努力下,西方合作主义开始和中国落后的农村社会逐渐结合,实现了合作主义的本土化。
  薛仙舟不仅仅是合作主义的宣传家、理论家,他还是中国早期合作事业的实践者。他曾经留学过美国和德国,尤其是在留学德国期间,他逐渐树立了较为坚定的合作主义思想,并终身致力于发展中国的合作事业。通过对德国合作银行制度的学习和研究,薛仙舟相信这种制度对于解放贫民意义重大,能够在中国发展使用。回国以后,在复旦大学任教期间,他开辟了宣传合作思想的根据地,阐扬合作知识,造就了一批合作人才。1919年10月,时任复旦大学教务长的薛仙舟和该校的一些教员、学生发起并组织了中国最早的合作组织——上海国民合作储蓄银行,其宗旨是“补助小本营业,提倡合作主义,鼓励同胞储蓄,解放平民经济”。他们希望“以这个银行为经济解放的起点”,“以合作的精神谋平等之利益,废除特殊阶级”。1920年5月,复旦大学学生组成的一个旨在研究和宣传社会改造方法的团体——《平民》周刊社。1921年12月,《平民》周刊社改组为平民学社,以“研究合作主义、提倡平民教育、发展平民经济”为其宗旨。平民学社很快变成了介绍和研究西方合作主义的团体,结合合作主义思想来探讨中国的现实问题。“五·四”以后,《平民周刊》是中国宣传合作主义的最主要阵地,也是中国致力于发展合作事业的知识分子的领导中心。据统计,到1924年7月《平民》停刊止,五年内共发表800多篇有关合作社的文章。
  平民学社一开始竭力提倡在城市建立消费合作社,并试图以此来解决中国城市社会与劳工问题。随着中国社会各阶层关注农村问题,学社逐渐把关注的重心从城市转向广大的农村。在寻求西方合作主义与中国农村社会结合点的过程中,农村合作社受到了各阶层很大的关注。合作主义者认为,信用合作社是中国农村社会根本改变的第一步:由国家举办信用合作社,发展农村合作运动是改造中国的唯一路径。
  
  参考文献:
  1、陈岩松.中华合作事业发展史上册[M].台北台湾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