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论创新研究为视界综述创新的现实定位和基本路径
2011-12-29李黎明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8期
摘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理论成果,是以理论形态表现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经验。理论创新的动力机制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是推动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理论自身的矛盾是推动理论创新的现实动力,人的思维内部的矛盾是推动理论创新的直接动力。
关键词:现实定位;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基本经验;研究述要
中国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发展是需要动力的,理论创新在整个创新活动中占有基础性地位。自江泽民提出创新动力说来,人们对创新特别是理论创新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现就学界关于社会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研究进行概括,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和思路。
一、关于社会理论创新的涵义和特征
对于社会创新的含义,一般认为,社会创新就是公民和公民社会组织等社会行动者在社会领域为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而率先发起和实施的富有成效的创造性活动。社会创新可理解为一个涉及社会生活的基本理念、组织和制度的创新过程,是在旧的社会生活范式或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运作模式的过程,其中既包含着对旧的生活范式或体系的否定,以及在理念、组织和制度层面突破旧有体制的大胆改革,也包含有建构新的理念、组织和制度的种种积极探索和尝试。另有些学者认为,理论创新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实践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敢干正视和揭示实践中存在的矛盾,敢于突破不适应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的定论;善于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遵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既继承前人又不囿于陈规,又在理论上进行新的创新,从而去指导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也有些学者指出,创新是人们在经济社会变革实践中取得的那些对人类社会进步及人的发展具有长远而巨大的促进与加速作用的一类杰出成果,创新在本体上是一个系统的发展与结构的优化过程,所以创新具有源动性、价值性和进步性等特点。另外,创新与创造一样,都具有新颖性、能动性、控制性、价值性。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是时代精神的主流。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趋势在当代的呈现与汇聚,作为当今世界主题和时代精神的发展开始表现出了一种以社会创新及其扩散为导向的明显的特征。从创新价值来看,创新是突破性发现。突破性发现就是人类认识的质的飞跃,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发现、认识和把握,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一不是这种规律性认识的结果;创新是飞跃性的发展。理论创新并非是理论演进中“继承”关系的相对意义,它是知识存在的一种常态,重在知识生长过程中由“无”到“有”的零的突破,并对“习以为常”的错误知识进行矫正的过程。
有学者特别指出,创新问题其实是个群体创新的问题。因为不同阶层的群体,在思想多元的社会状态下,价值目标共识和整合价值目标共识的制度机制,就成了任何国家追求的目标。
二、理论创新的社会定位和基本路径
创新是古往今来各个时代人们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生命表现。人类在不断创新中体验和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党正是通过不断解放思想来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说集中反映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发展趋势,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要求;它超越了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发展的一个崖阶段;它超越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是全面的系统的发展动力观。另外,中国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发展是需要动力的。而动力也在与时俱进,各个时期、各个阶段有所不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至今,先后有“阶级斗争动力”、“两条道路动力”、“保护和发展生产动力”、“改革动力”和“创新动力”。而“创新动力”最具时代特色,它反映了创新的本质、地位和作用。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说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发展动力观。从内涵上看,它主要说明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什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动力的源泉和发挥作用的主体是什么以及如何促进这种动力的发展。三方面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创新动力的运行机制。还有学者认为,理论创新的动力具有层次性,人的需要是创新的内源性动力,科学思维方法是创新的实质性动力,实践观念是创新的中介性动力,社会实践是创新的现实性动力。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要想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生产力要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必须长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让它们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探讨理论创新的实现途径,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理论创新的路径问题,有学者指出,由于创新具有源动性的特点,在创新过程中要求创新主体自身必须具备必要的创新素质,如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深遂的分析力;有坚强不屈的毅力,持久专注的兴趣;有高度的自主性,勇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科学的思维方法、合理的研究手段,等等。创新素质的外化就是创新能力。另有人认为,社会创新的核心是社会的总体转型,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当代社会创新的路 径主要有国家政府路径、市民社会路径和知识分子路径;知识分子路径的日益重要性越来越显示出人文知识分子在当代社会创新中的历史责任和地位,这主要体现在人文知识分子在社会创新中的连结沟通作用、社会批判作用、观念引导作用、文化启蒙作用、推动创新作用、行动表率作用、价值评价作用和理论指导作用等。一些学者强调,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表明,解放思想为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是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先导、前提和思想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如果从时代背景、主体支撑、科学基础、思想逻辑和最终目的等方面进行归纳与概括,那么理论创新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五个环节,即回答时代课题、集中民众智慧、升华科技成果、遵循认识规律和指导实践发展。另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前提问题,就是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任务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我们必须适应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用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思维方式,不断在继承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使之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要实现创新,就要大力提倡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勇气,增强创新能力,以创新精神对待和解决我们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学习前人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扬弃旧义,探索新知。
三、改革开放30年理论创新的伟大成就和基本规律
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实践。在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中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和实践经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理论创新中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理论创新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总结实践经验,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理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理论创新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总之,任何理论创新都是在一定实践背景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与时俱进品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正是立足于实践,才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党的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理论,是党的行动指南,是凝聚党心、赢得民心的旗帜。江泽民的社会主义发展“创新动力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发展,是对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的深层次展开,是进一步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迎接知识经济挑战,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的思想武器。
总之,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和开放性的内在本质,只有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新境界的开拓中放射出灿烂的真理色彩。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理论创新在不断发展进步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些经验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新时期理论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有利于我们努力推动理论工作的大发展大繁荣。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实际工作每前进一步,都是与解放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党的每一次重大创新理论成果的产生,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和前提的,都是解放思想的产物。而每一次思想解放,都必然带来理论创新,进而带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各方面工作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孔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J].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