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领导者素质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
2011-12-29马冠锋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8期
摘要:在众多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因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是企业管理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领导作用。因此,文章将从管理者背景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管理者与绩效的相关性问题。
关键词:企业绩效;人力资本;领导特质;企业家
企业绩效,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就是企业期望的结果,是指企业管理层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它具有多因性、多维性和动态性。
第一,多因性,是指企业的绩效高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主要有四方面:设备(企业内部硬件、软件设备)、员工(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员工的需要结构、感知、价值观等)、机会(承担某些工作任务的机会)、环境(包括文化环境、客观环境、行业环境等)。
第二,多维性,是指需要从多个不同的方面和维度对企业的绩效进行考评分析。
第三,动态性。绩效是多因性的,并且这些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企业绩效也会不断发生变化。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及涵义
人力资本是为提高人的能力而投入的一种资本,是西方教育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考虑到人力资本的主要内容以及人力资本的“人力”特征和“资本”特征,研究学者们将人力资本定义为特定行为主体为增加未来效用或实现价值增值通过有意识地投资活动而获得的,具有异质性和边际收益递增性的,依附于人身上的知识、技术、信息、健康、道德、信誉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力资本理论来源于西方教育经济学理论,1960年,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发表的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报告中,对这一理论作了系统阐述,其主要内容是: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资资本的作用。他指出:“没有对人的大量投资,就不能享受现代化农业的硕果,也不能拥有现代化工业的富裕,我们经济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人力资本的形成问题”;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包括人口数量和质量,而提高人口质量更为重要;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二、企业家理论的内涵
无论企业家的品质是天生的还是通过后天教育和培训得到的,大多数人认为它是稀缺的,所以,一个拥有这种稀缺资源或能力的人相对容易成为企业家。对一位从事审慎决策的人来说,这种品质包括想象力、远见、委任才能和组织才能,在这当中前面两种——想象力和远见很难通过培训得到。企业家职能是将劳动、资本及土地等生产要素组合起来进行生产;企业家精神是指一个企业家应具有判断能力,坚忍不拔的意志,掌握监督、指挥和管理的技巧,以及丰富的工商业和社会知识。随着企业家理论和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将企业家概念纳入经济学研究主要有四种理论:一是以奈特为代表的不确定性理论,认为企业所勉励的不确定性要求企业内分工和企业家职能的专业化;二是以熊彼特为代表的创新理论,认为企业家的作用在于创造性地破坏市场均衡;三是以列宾斯坦为代表的非效率理论,认为企业家的作用在于克服非效率;四是以卡森为代表的市场失效理论,认为信息不完全和交易成本使企业家通过建立企业而发挥自己的信息优势。
三、领导特质理论
在领导学发展开始形成、创立、发展的很长一个时期内,西方对领导学的研究、讨论主要集中于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一位有效的领导,有效的领导者一般应具有什么样的领导水平,理论界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即任何企业、单位中的有效的领导者都可以通过对该领导人所具有的特质或特性的分析来识别。一般来说,有效的领导者都应具有一些共性特征。这一理论就是领导特质理论,也可称为领导特性理论。领导特质理论着重研究领导者的特质和特性。按其对领导特性来源的不同解释,可分为传统的领导特性理论和现代的领导特性理论:
第一,传统特性理论。传统特性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特性来源于生理遗传,是先天俱有的,且领导者只有具备这些特性才能成为有效的领导者。传统特性理论指出了成功的领导者应具备十二种品质:成就需要强烈,把工作成就看成是最大的乐趣;干劲大,工作积极努力,希望承担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上级,尊重上级,与上级关系较好;组织能力强,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决断力强;自信心强;思想敏捷,富于进取心;竭力避免失败,不断地接受新的任务,树立新的奋斗目标,驱使自己前进;讲求实际,重视现在;眼睛向上,对上级亲近而对下级较疏远;对父母没有情感上的牵扯;效力于组织,忠于职守。
第二,现代特性理论。现代特性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特性和品质并非全是与生俱来的,而可以在领导实践中形成,也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的方式予以造就。主张现代特性理论的学者提出了不少富有见解的观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鲍莫尔针对美国企业界的实况,提出了企业领导者应具备的十项条件:合作精神;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精于授权;善于应变;勇于负责;勇于求新;敢担风险;尊重他人;品德超人。
四、研究管理者背景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的重要意义
在众多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因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是企业管理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领导作用。一些研究表明,企业所拥有的技术,所处行业的特点,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法律规范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与业绩。同时,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管理者对于企业获得高水平的绩效也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企业管理者的认知基础可以从其教育、经历和经验演化而来,它们都源自于企业管理者的特质,即企业家群体所具有的独特的能够增进企业绩效的素质特征及能力水平。只有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能成为出色的管理者并使企业具有较高的业绩。过去的研究曾经使用人口统计特征即个人背景作为信念与特质的测量指标,其优点在于客观、简约、易理解、易测量和具有事先预判能力。
第一,在管理者背景中,企业家的教育背景是很多学术研究关注的焦点。研究表明了共同基金经理的教育背景对基金绩效的影响。他们发现,基金经理的教育背景确实影响了绩效,那些来自较好学校的基金经理们比其他经理能够取得更佳的风险调整业绩。许多研究表明,具有较好教育背景的企业CEO比教育程度低的CEO更擅长于处理信息和接受改变,学者们注意到有更多的创新公司是由高学历的管理者领导的。
第二,研究发现,有MBA学位的CFO与其他CFO相比,更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管理技术,如对资本预算采用的净现值技术、对资金成本测算采用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这一发现同时还表明教育的模式和类型对管理者的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最后,CEO的教育背景与其社会资本正相关。众所周知,教育背景是个人社会威望和层级状态的一个重要显示指标,具有较高教育背景的CEO能够取得广泛的社会联系,如与其他企业管理者和政府官员有更多的合作,从而更大程度上提升本企业的业绩。
第三,企业董事会在选聘管理者时,究竟是喜欢从企业内部提拔管理者,还是更乐于从企业外部选择有管理经验的其他企业的CEO?研究指出,在企业管理者的选聘过程中,内部人更适合被选出,因为他们具有内部的“家庭优势”。研究发现,在总体上,企业内部任命的CEO比从外部选聘的CEO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和更持续的累积业绩,并且前者的工资报酬显著低于从外部选聘的CEO,这是因为企业内部任命的CEO在本企业服务时间较长,对企业具有归属感,拥有长期积累的实践技能和与企业各部门、人员、客户打交道的经历,这种经历和信息优势有助于他们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