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管理科学化的几点思考
2011-12-29王存柱董建民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8期
摘要: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推进社会管理科学化是一项复杂又紧迫的任务,需要从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手段与方法,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会管理工作者队伍,加强法制与道德建设,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等多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社会管理科学化;社会管理体系;社会管理工作者;公民参与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这是科学发展在社会管理问题上的新要求,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不仅对解决当前形势下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注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也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推进社会管理科学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去努力。
一、推进社会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性
第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社会管理民主化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的发展。任何的改革与发展,最终都体现在社会民主的进步上。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取得了重大进展。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做出了“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的重大决策,目的在于推进社会管理的民主化,实现政府管理与公民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结合。在科学发展的今天,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落实这一新要求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都在于推进社会管理的民主化,使更多的公民参与到社会管理的活动中来。社会管理,就是对社会秩序的有序化管理,其根本方法就是民主。社会管理民主化,是时代发展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根本要求,不仅能解决好“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的社会管理任务,而且也直接推动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第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科学的发展应该是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一致的问题,社会结构明显落后于经济结构,社会变革对社会管理的压力逐步增大。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如果社会建设不能跟上经济建设的步伐,不仅会制约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而且经济建设的已有成果也不能得以巩固。经济改革与发展带来了利益格局的调整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同时城乡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在土地征用、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治安、食品医药安全、社会流动管理、城市公共服务滞后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客观上也要求改革社会管理体制与创新社会管理。早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我们党就提出了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又提出了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因此,把社会建设摆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我们党的工作思路,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良好状态,促进社会和谐也是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社会转型还将继续,各种社会要素仍处于不断分化和重组之中,社会关系与利益分配更加复杂多样,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确定因素还会增加,新老社会矛盾叠加交织,社会管理的难度也在增大,因此,必须十分重视与创新社会管理。我国社会矛盾的主要特点,是在改革与发展中产生的人民内部矛盾。这些矛盾和问题只能在发展中依靠民主的办法来解决。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这种要求正是当前加强社会管理的着力点。从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加强社会管理的根本策略就是民主与创新。
二、推进社会管理科学化的几点对策
第一,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拥有公共权力与资源,处于国家和社会生活管理者的地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相适应。首先,继续转变政府职能,特别要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其次,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制,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以解决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权责脱节和效率不高的问题,使权责配置更加合理,权力运行更加高效。再次,加强依法行政与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保证权力依法行使,防止和减少以权谋私与权力滥用现象的发生。最后,创新行政管理手段与方法。一方面,新的情况与新的问题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与复杂性,需要创新管理方式;另一方面,随着公民公平与权利意识的加强,也需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选择更加民主的管理形式。
第二,造就一支高素质社会管理工作者队伍。构建和谐社会,更加关注的是社会的总体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背景下社会管理的功能被凸显,社会管理工作者的价值也得以体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要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目前,我国社会管理工作者队伍存在着总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低,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落后等问题,不能适应社会管理科学化的需要。通过加快社会人才培养,增强对社会工作者的认同,培育基层社会组织,开发社会工作岗位,不断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逐步改变管理队伍建设的滞后问题。随着政府部分职能向社会的转移,将会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大量的社会服务工作由社会工作机构承担,因此,需要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社会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作为政府管理主体的社会管理队伍建设;二是作为社会管理主体的基层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为适应社会管理人员职业化的要求,应该吸纳更多的社会专业人才加入到社会管理队伍中来,加强现有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职业素养,强化责任与服务意识,推进工作方式由行政化向专业化转变。
第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与道德建设。道德与法制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规范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和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高,依赖于道德与法制建设的状况。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在社会管理中做到了“有法可依”。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关键在于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因为我国百分之九十的法律、法规需要通过行政机关具体实施,公民利益也同行政措施息息相关。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规范行政行为,严格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在全体公民中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教育,是法制建设的新任务。以德治国,也是我们党的治国方略。道德,对社会具有积极的规范、教育和导向的作用。在全体公民中树立诚心与爱心,则是经济转型期道德建设的突破口。当前,信用贫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突出问题,影响了经济与社会生活秩序。如部分政府公信力下降,一些企业诚信缺失,个人信用严重缺损,这些问题直接动摇了社会管理的基础。温总理最近说:“近年来相继发生了‘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道德失范对社会成员的行为约束力明显下降,直接威胁到社会管理的基础。如果没有社会基础秩序的重构,社会管理很难走向良性的轨道。客观上讲经济转型必然带来道德的转型发展,因此,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和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
第四,调动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发展中大量的社会矛盾,不公正、不平衡带来的社会冲突大都集中于社会基层,大多与群众和群众利益相关,因此,社会管理的重点与重心也在基层。社会管理的关键在于公民参与,需要调动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探索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和途径。社会管理与创新的内容,也是让公民参与进来,有序纳入到社会发展的进程,强化群众的自我服务与管理,让群众自我解决那些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基层问题。公民参与的过程事实上是公民权利的实现过程,而公民权利的实现又有赖于制度的保障。“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这是一个重要转变。在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过程中,通过培育各种形式的公民自治组织,使得公民的参与权、公民的其他社会权得到法律的有效确认。让公民参与进来,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通过公民自治组织将公民组织起来,克服基层社会的无序化和分散化;二是建立公民有序参与机制,开放社会公共生活空间,使普通民众能够参与到影响他们生活的决策过程,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也利于增强政府公共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在社会生活层面扩大公民参与,能够有效降低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的发生几率,有利于保持社会和谐与稳定,最终也会实现公民参与能力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性统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D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