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县域经济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2011-12-29段毅李庆云刘果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8期

  一、什么是县域经济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边界的区域经济。全国共有县级行政区划2861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除外),其中,市辖区808个,县级市393个,县1489个,自治县116个,旗49个,特区和林区3个。全国县域国土面积约89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3%,全国县域内人口9.3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3.3%。“郡县治,天下安”,发展壮大中国县域经济的目的在于,要综合运用市场调节和行政干预的双重力量,通过以工业化为动力的县域城镇化来实现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
  二、发展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第一,传统农业的低效率。传统农业是指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当前,中国县域传统农业可以归纳为六个特征:一是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二是农业发展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的增长,而对市场需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产品质量、农业结构升级和农业效益等关注不够;三是农业的种养、加工、流通相脱节,利益关系不紧密;四是高度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五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下,技术进步水平不高;六是农业仍然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建国以来,尽管中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稳步增长,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窝在有限的土地上,导致中国农业呈现出没有发展的增长。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农民收人增长幅度明显下降;农产品供求的数量矛盾已基本解决,但质量矛盾比过去更加突出。
  第二,中小工商业发展不足。县域中小工商业是支撑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从全国来看,县域中小工商业的发展还是很不充分的。在中西部地区的很多县,由于工业发展严重滞后,使县域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人均财政收人太低,政府缺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实力,当地居民收人水平和储蓄余额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如何发展县域中小工商业是县域经济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过低由于工业比重过低,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导致县级财力十分薄弱。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县级税收中工商税比重较低,农业税占据重要地位。由于税源不足,使全国很多县乡财政难为“无米之炊”。
  其次,特色经济发展不明显。中国的县域产业发展,关键在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大部分县农业的基础比较好,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应当而且可以形成比较优势。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潜在的比较优势没有形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在对特色资源的发掘、市场营销、生产组织和县域内外的合作等方面都有待于加强。由于特色经济发展缓慢,使本地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或处于闲置状态,或以低附加值的原材料形式销售,或处于低效率利用中许多欠发达县,由于工业化进程缓慢,使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况,并形成了经济的贫困自我循环之中,制约了地区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与经济实力的提升。
  第三,滞后的城镇化。城镇化的过程是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是农民收人提高或农村有效需求和市场扩大的过程,是农村人口逐步被融人现代经济增长和现代市场中来的过程。中国县域城镇化滞后主要表现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三、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小康社会
  第一,实施工业重心下移,变传统产业为产业资本。小康社会的推进过程也是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依据中国的国情,这些剩余劳动力不可能转向大城市或特大城市,而重点以县城或中心镇为主。广大农民不可能实现极其富裕的生活,而只能实现小康生活。在大中城市已经初步建立起现代经济部门,并且向信息化社会迈进的途中,将工业的重心转移到县城,将较多的资源和产业设置于县域小城镇,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在县域非农产业中消化,促进县城及县城以下小城镇的发展,使传统农业得到更多的外部资源支持,尽快向现代农业转变,城市中的传统工业和农村中的传统农业在新的空间中得到更快的增长,使县城成为改造传统产业的集聚地,让传统产业成为县域未来产业发展的支撑。
  第二,实行土地使用权的股份化,变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本。土地的所有权是集体的,农民可以支配的就是使用权。农民不经营土地又不放弃土地,较好的办法就是转移土地的使用权,土地归种田能手耕种。可以由政府出面引进国外现代化大农场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协调土地、人口、基础设施等相关问题,一次性建成高起点的现代化农场。或者是由乡、镇政府组织国内知名企业组建农场,聘请专业人员耕种。农民以土地使用权作为股份入股,也可以以资金或技术人股,年终按股分红,农民以使用权入股后成为自由人,可以进城务工,从事非农生产活动。土地股权化的优点是:既可以保障农民的利益,又可以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这种可进可退组建的大农场,不可避免地减少现有农民的总量,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第三,实施农民教育工程,变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建立农民学校,分层次进行培训。以城镇为主线,以社区为依托,实施农民知识化的全面启动。将农民按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划分不同层次,开设不同的课程。按照农村工业化和城市用工的要求,进行不同的技术指导和培训。鉴于中国绝大多数劳动者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应该扩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重点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只有广大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了,才会实现小康生活。
  
  参考文献:
  1、刘福刚.孟宪江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EB/OL].http://www.awe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