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与改进的探讨
2011-12-29张静蓓朱倩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8期
摘要:文章总结了“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来的现状及作用,分析了农家书屋建设管理以及认知方面的不足,最终从基础设施、文献配置、管理培训和宣传工作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农家书屋;建设;认知
一、引言
自2007年3月《“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以来,农家书屋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该工程计划“十一五”期间计划在全国建立20万家“农家书屋”,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国的行政村。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农家书屋建设在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真正将农家书屋打造成农民群众的“文化粮仓”和致富“加油站”,还需要学者和专家们的进一步探讨。
二、农家书屋的建设意义
(一)学习科技知识,指导农业生产
农家书屋内的主要藏书为农业科技类书籍,以供农民借阅参考,从而指导生产实践。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民主要依靠父辈传授的经验,有些很实用,但有些已经过时,无法预防新的病虫害,也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机械化发展。这一切,在书中均有解释,农家书屋就成了一个传播媒介,使农民能够了解到目前农产品市场的前沿动态和科学的生产方法。科技知识的传播是农民享受到农家书屋的首要裨益。
(二)阅读各类书籍,丰富农闲生活
据资料显示,农村农民人均拥有图书量,如果不包括小孩的课本,人均0.1册书/年,也就是10个人一年才有1本书。许多地方的农民,尤其是西部农民,有十年没有买过1本书的家庭。而农家书屋的设立,毫无疑问成为农村的“文化粮仓”。在这里农民可以查阅医药保健类书籍,可以看小说杂志,可以了解历史文化知识。以前,农闲的时候,农民经常会选择打牌、搓麻将等方式来放松,现在农家书屋则是一个更佳的选择了。
(三)接受培训教育,提升文化素质
农家书屋不仅是一个乡村图书馆,同时也发挥着传播教育、开展培训的功能。依托农家书屋,一些地方的村委会主动邀请一些农业技术人员和文化法律工作者对农民开展培训和教育,解决农民面临的技术难题,普及卫生健康知识和法律常识。
三、“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中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虽然,近年来农家书屋发展地如火如荼,但农家书屋的作用还有待挖掘。在农村,真正了解农家书屋,利用农家书屋的农民还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这一点在一些不是很发达的地方尤为突出。从农民的角度来说:一方面,一些农民的文化水平受限,无法有效阅读书籍;另一方面,书屋里的书籍缺乏针对性,无法激起农民的兴趣。从书屋本身而言,基础设施差,管理落后,开放时间不定等问题一直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从长远发展来看,农家书屋目前还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书屋的书籍来源和长期发展的维护该由谁出,还未解决。
(一)建设管理“困难重重”
1、文献配置缺少针对性,更新不及时
农家书屋的文献配置往往是根据政府统一标准或者接受捐赠,配置的方式模式化,缺乏针对性和地方特色。在文盲比较多的农村地区,配置大量的图书只能是一种摆设,不能发挥实际的功效;在少数民族集中的农村地区,用汉语出版的图书可能就无人问津了;在稍发达的农村地区,一定比例的图书配置便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仅如此,很多农家书屋的配置不合理还体现在图书以及音像资料的内容上,由于各地有不同的生产经营模式,比如以水果种植为主的地区和以水产养殖为主的地区,他们对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同一种配置方式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除了文献配置的不合理外,目前很多的农家书屋还存在更新不及时的问题。很多农家书屋的报纸杂志都是一次性的下发或者捐赠,既不能保证质量又不能保持连续性。如果书屋不能提供最新的报道和消息,那农民可能会选择更为便利的电视传媒,进而又降低了书屋对农民的吸引力。
2、开放时间不合理
很多地方的农家书屋都存在开放时间短,开放时间不合理的现象。走访一些乡镇下的村庄,可以发现很多书屋开放的时间少得可怜,甚至一个星期加起来只有六个小时。一般来说,书屋不开放或者开放时间短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多数管理员都是兼职的,由于他们同时需要参加村里工作或是农业生产,工作重心并非书屋的管理,投入的时间也就相对较少,并且开放具有随机性,可能哪天有点事儿就关门了;二是真正到书屋借阅农民不多,一般都是居住在书屋附近的人们,农民作为农家书屋的服务对象,借阅不积极,必然影响管理者对于书屋的投入精神和管理态度,如果书屋开了一天也没两个人过来,管理员就会想估计大家都没时间,索性就关门了。
我们必须关注到农民的生活和劳作习惯,农民不同于工人、行政人员,对于他们而言只有晴天阴天、农忙农闲。而现在的农家书屋开放时间的制定并没有将这个因素考虑进去,农民不可能放弃自家的农活去书屋看书。
3、管理人员配备不足
这里的配备不足主要是指管理人员的质量方面。因为书屋的管理人员是兼职的,那么书屋管理的好坏全在于管理人员自身对于书屋的重视程度。若是管理者认为书屋只是个政府搞个形式,那书屋可能只是供观赏的“工艺品”。若是管理者支持此工程,则会对书屋的倾心倾力,热心宣传。
无论管理员是以怎样的态度对书屋进行管理,他们始终缺乏正规的团书管理的专业知识。一是在图书的借阅登记方面,多是采用传统的登记借阅,而对图书的归还和损坏没有明确的规定;二是在图书的分类管理上较为混乱,有些地方只是简单地将书籍分为大家常用的农业科技类、历史文学类、报刊杂志类;三是在图书的保管上意识不够,一些新的图书被锁在书柜里,而一些杂志和报纸就被散放在书柜旁边的角落里,长期下来,很多书籍的使用时间必将大打折扣。
4、服务形式单一陈旧
很多农家书屋目前都处于刚刚建成的阶段,除了提供常规的图书以及音像资料外,活动开展的很少并且很多都是单调乏味的活动,甚至这些音像资料也缺乏播放设备,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激起农民的兴趣。农家书屋应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对农村社会稳定、农民素质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目前很多地区的农家书屋所提供的服务方式以及服务水平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也没有发展创新,虚有一个表象。
(二)认知不足,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1、农民关注程度不够
农家书屋是为了解决农民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的。由于语言是农民交流的主要手段,很多农民没有自觉读书看书的习惯。有的人会在书屋建成的时候去借几本书,算是凑凑热闹。有的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村里建了个农家书屋,更别提借书看了。而真正能够坚持利用书屋读书的农民还只是少数。在农村,传统的电视广播和口耳相传的方式是农民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手段,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农家书屋作用,未享受到它所提供的便利。
2、基层领导认识不高
因为农家书屋工程属于文化工程,政府在给予资金投入以后不可能很快见到回报,所以很多基层乡镇村领导对农家书屋建设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主动参与、支持配合意识不强。政策呼吁很好,而建设的书屋很多流于形式。一些乡镇村干部甚至以经济薄弱为借口,不给农家书屋以足够的经费支持,导致农家书屋不能长久有效地发展。
3、可持续发展问题
农家书屋工程是按照“政府组织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机制发展”的思路组织实施的。但在目前经济社会环境和工程建设情况下,并未形成农家书屋长远发展的有效机制。一是社会捐助并不能够提供稳定的书源和资金来源,很多捐助都是一次性或是短暂性,不能解决农家书屋的长远发展问题;二是农家书屋由农民自行管理是“群众路线”的践行,但如何选取合适人员,如何培养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又如何实现管理人员的科学衔接替换,目前还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书屋的建设是基础,而能否长期发展并不断完善才是关键。
4、宣传不到位
很多农村地区对于农家书屋的宣传意识极为缺乏,尤其在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方。农村宣传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口耳相传”、直接将宣传单放在村小店处和张贴告示。“口耳相传”仅限于告诉与自己关系较好的人,它虽然有互动性,但也存在着随意性,因而很多人只是“听到了”,并没有做到“改天去书屋看看”。而传单和告示的方法,只是让人们知晓了,却很难吸引人们的眼球,这种宣传只能流于形式。
四、改进“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议对策
(一)加强农家书屋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书屋的选址和书屋面积都应按照一定的标准操作,以方便农民为前提;另一方面,由于农家书屋的馆藏不仅包括纸质图书,还包括光盘、磁带等音像制品,因此,电视机、影碟机等硬件配套设施的配置也是不可缺少的。
(二)合理配置农家书屋文献
首先,农家书屋可以让农民来选书,依据农户的需求,确定馆藏结构,使得书籍配置具有地方性特色,而不是千篇一律或者都是一些滞销书籍和滥竽充数的书籍;其次,由于在农村,农民接触的最频繁的媒体是电视,再是报纸杂志,最后才是图书,所以在为农家书屋配置图书期刊的同时,传播农业科技、农业政策、娱乐知识等的光盘、磁带等音像制品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应该占很大的配置比例;再次,农家书屋可以适当增加教辅书和少儿读物的比例,吸引农村小朋友到书屋读书、学习,从小培养他们的读书习惯,为以后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增加对管理者的培训,建立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
第一,农家书屋的管理者可以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村干部兼职或者退休干部,还可以将农家书屋的管理者扩展到大学生村官或者教育工作者甚至选派全职管理人员。这样一来,农家书屋的管理会更加的规范有效。
第二,农家书屋可以利用市图书馆的资源,对乡镇农家书屋的管理员进行培训。提高管理员的素质是农家书屋长久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三,农家书屋还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对于书籍的借阅和保护,以及农家书屋的开放时间做出明确规定。针对农家书屋的开放时间,可以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来定,而不是机械地按照政府机关的作息时间,可以在农闲的时候增加开放时间,在周末开放以便中小学生借阅图书。
(四)加强宣传工作,拓展服务功能
做好宣传工作是农家书屋服务于农民的基础。简单介绍和挨家挨户说明,甚至可以召开村大会,宣传农家书屋的建立,并告诉农民,他们有借阅书籍的权利。不能让农家书屋躲在村委会的办公室旁一味地等待别人的光顾。
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农家书屋吸引更多读者的良好途径。农家书屋可以针对当地农民的自身特点开展读书大会、农业知识比赛、知识讲座、演讲比赛等等,让农民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和喜悦,对农家书屋形成好感并愿意去关注农家书屋。
五、总结与展望
中国大部分农村长期来都是“文化荒漠”,农家书屋入驻农村,不仅为农民带来了文明的信笺,也带来了新鲜的思想和时代的信息。虽然,目前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现实性的问题,这也是任何一项伟大工程建设初期必不可少的阶段。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实践的不断探索中,可以加大工程实施力度,增强工程的实施效果,使农家书屋真正发挥其“文化粮仓”的功效,并成为一种现代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站点。
参考文献:
1、常春秀.“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图书馆思考[J].农业图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