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意识教育:规划与实施
2011-12-29崔春华
中国德育 2011年2期
“公民意识教育”近年来日益引起教育决策者、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研究中小学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时代特点与区域实施对策,探索新形势下加强中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策略与有效路径,交流国内各地区中小学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成功经验,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德育杂志社于2010年12月5日在华东师大二附中联合举办了以“公民意识教育:规划与实施”为主题的“2010’中国德育论坛暨浦东教育论坛”。
此次论坛得到了浦东新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恩迪、浦东新区教育党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曹锡康、浦东新区教育局局长助理王浩以及浦东新区教育局德育处处长盛文萍等领导出席了本次论坛。出席本次论坛的还有来自全国其他各省市如江苏、浙江、广东、河南、四川以及新疆等地的100多位教育行政和学校领导以及浦东新区300多位学校领导。
论坛邀请了我国在公民意识教育领域素有研究的专家与校长,分别从中小学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理性思考、区域中小学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定位以及中小学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视角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一、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探析
(一)公民身份的历史生成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冯建军教授认为,公民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一个形成中的概念,公民身份的形成是时代的要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曾提出关于人与社会发展的“三形态”:最初的人的依赖关系的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第二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最高形态。因此,他认为,人类社会的三大形态,反映了不同社会人的发展状态:第一个阶段是人与人之间的依附状态,在这样的社会里个人没有独立性,个人不是自己,因此个人不是公民,而是一个臣民;第二个阶段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个人出现了独立性,但是人又是群体动物,为了生活大家不得不“共同生活”,这就出现了近代追求权力的公民;第三个阶段是一个比较高级的阶段,人类社会出现了共同利益而变成了“公共生活”,也就形成了当代社会“公共生活”中以公共利益为重的公民。
(二)公民意识教育的层次划分
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王东虓主任认为,公民意识的概念就是两个,即主人身份的认同和责、权、利的价值取向,关键词就是“认同”。他认为,研究公民意识教育要形成一个体系,必须有层次,由浅入深。他将公民教育的体系划分为四个层次,即公民意识统领理念教育层次、公民意识核心理念教育层次、具有范畴属性的公民意识教育层次以及具有社会公共生活属性的公民意识教育层次。同时,他指出,具有社会公共生活属性的公民意识教育内涵,是随着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拓宽,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而不断被刷新的。而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必须与破除陈腐观念同步。
二、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公民意识教育是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需要
北京师大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檀传宝主任开宗明义地指出,“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转型”。他认为,现代化关键就是这个社会要向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过渡。从现代化的角度讲,我们的社会包括社会中的人都需要转型,而现代化转型,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最核心的是社会转型到公平正义的社会、人人平等的社会、独立自主的社会。教育应以人本身作为目的,使得每一个个体得到应有的尊重,让孩子拥有对自己一生最大的决定权和支配权,而不是把人看成是形形色色目的的工具,如学校牟利的工具,家长面子的工具。因此,从教育来讲,公民教育最大的意义在于我们培养人的目标、全部教育目的的配合,即从培养臣民的教育转到培养公民的教育,也就是说意味着教育目的和教育性质的变革。
(二)公民意识教育是当代中国构建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张丹华副院长在题为“当代中国共同价值观建构面对的主要矛盾”的发言中指出,当代中国需要共同价值观。这是因为,首先中国的社会转型以价值转换为前提,而转型后的多元价值需要整合;其次,以政治、经济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需要向综合取向转变;最后,世界多元价值并起,为当代中国确立共同价值观提供了契机。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王东虓主任也认为,公民意识教育是整个公民的思想基础,如果没有这种思想基础,我们的公民教育就无从开展。当代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多样化的社会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三、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定位
(一)理论视角
北京师大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檀传宝主任认为,公民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自由、平等、独立的精神,培养大家对公共生活的关注,因为公民教育“要培养公民,而不是私民”,这同时也符合整个现代教育的目标。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冯建军教授也认为,当代社会公民具有四重身份,即公民不是臣民,在于个人的独立,但公民又不是私民,在于公共生活;公民身份的核心在于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之间的和谐统一;公民不能没有个人的权利和利益,但公民还必须有公共生活;公共生活中既要保持每个人、每个群体平等的利益,又要保证整个群体的共同利益、公共利益。他认为,现代民主社会需要民主的公民,民主的公民需要公民教育的培养,公民素质的形成是教育的结果。
(二)实践视角
1. 香港地区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定位
目标一:培养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
为改变回归前以及回归初期大部份的香港青少年和学生对国家没有认同感的状况,随着推动教育改革的机会,特区教育官员开始正面推行国民身份的教育,于2001年在《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中提出“培养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并明确这是“德育与公民教育”的五个核心价值之一,宣称要在课程改革中落实国民身份的教育,以使学生认同自己的国民身份。2010年,香港教育局在其网站指出,学生建立身份认同应有以下的三个层次:家庭、社群及社会层次、国民身份层次和世界公民层次。
目标二:在全球化中培育国际视野
胡少伟博士指出,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不少地区推行公民教育时都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加强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他提到,在香港1996的《学校公民教育指引》中已提及要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参与和贡献精神的世界公民,要求学生关注世界性的问题如贫困、歧视、环境污染和战争等,并认识国际社会和各种国际组织的作用。
目标三:培养兼顾本土和国际价值的意识
胡少伟博士引用香港学者张炳良的研究指出:全球化假设世界走向趋同,在将来必然成为主导社会变革和管治模式的动力,与此同时亚洲价值却重视本土社会价值和文化传统,认为它们才是最终主宰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故此,他提出全球化与本土文化是双轨并行的。同时他也引用斯图尔特的研究指出:地方文化对全球大众媒体产品的解释可能是千差万别的,听众和观众会带着不同的习俗、要求、期望和偏爱来看待全球节目。因此,胡少伟博士认为,在探讨国际视野时要同时兼顾本土与国际的价值。
2. 台湾地区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定位
台港国立政治大学周祝英教授指出,台湾基础教育阶段的公民意识教育主要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在每一时期,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均有所不同,并且在不同时期学生所处的不同学年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2000年前后,台湾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小学与初中阶段的九年一贯课程能力指标与“基本内容”包括“个人发展”、“家庭价值”、“小区参与”、“基本人权与国民义务”、“民主与法治”、“政府的经济功能”、“参与国际社会”等。而在高中课程方面,充分掌握公民教育的理念,特别强调公民参与、公民责任、关怀弱势与公平正义、多元文化观、沟通妥协能力等。
四、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施路径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一些地区与中小学校也意识到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继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实施路径。
(一)区域层面
1. 政策制定:从政策的高度重视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施
香港教育学院胡少伟博士在报告中提到,由于香港推行的公民教育不能使学生孕育出一个对国家民族认同的公民身份,在受到社会及教育团体的不断批评下,香港政府于1995年施政报告的政策大纲上,承诺在1996年9月向学校提供新的公民教育指引;随后成立的检讨学校公民教育指引工作小组,于1996推出了新的《学校公民教育指引》。当中明确指出,“一个人的公民身份决定于他的国民身份,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不仅对人的国民身份及归属感形成十分重要,而且对一个国家的凝聚力的形成、对国力的增强也非常重要”。2001年特区政府在《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中提出“培养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并明确这是“德育与公民教育”的五个核心价值之一,宣称要在课程改革中落实国民身份的教育,以使学生认同自己的国民身份。
2. 课程设置:为中小学实施公民意识教育提供科学系统依据
台港国立政治大学周祝瑛教授在报告中提到,在台湾,公民教育是作为考试科目的,因而公民教育在不同的学年阶段都有不同的课程内容要求。九年一贯课程实施时间从2001学年度开始试办,2004学年度全面实施。其设计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经验为重心,培养适应及改善现代生活的环境,并具备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高中阶段的公民教育基本上衔接国民教育时期的准则,同时还有具体的学分要求。台湾现行高中社会科分成三部分:历史、地理、公民与社会。公民与社会在高一、二上下学期每学期两学分。
3. 队伍建设:为中小学实施公民意识教育提供可靠师资保障
周祝瑛教授提到,在台湾,教师需有公民教师资格才能成为相应科目的教师。由于九年一贯课程中的“公民与社会”学科乃为新科目,小学及初中公民教师资格要求分别是:国小教师修习小学教育学程,总共40学分,修读期限为二至四年;中学教师修毕中等教育教育学程,完成实习通过教师证照考试。高中现职教师如果要成为“公民与社会科”教师,必须取得师资认证相关学分共36学分,教师可持已修习课程折抵学分,学分数不足者,必须补修学分。胡少伟博士亦提及,在香港,为了支持教师落实国民教育,香港教育局除于2004年成立国民教育中心外,亦促成了国民教育服务中心于2007年7月成立,以支持全港中小学教师在校内推行国情教育,提升教师和学生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认识,加强学生对自己国民身份的认同。
4. 活动组织:在学习交流活动中实现中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香港教统局(现教育局)于2004年暑期主办首次“香港领袖生奖励计划:国情教育课程”,组织了百多位香港预科生的代表,前往北京学习和体会国情;2009年,香港教育局举办一系列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教育活动,以加深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和巩固其国民身份,这些活动包括主题比赛、专题研习比赛、专家及学者讲座、内地交流活动,以及国庆节特备节目。与此同时,特区政府也于当年投放额外资源推广国民教育,包括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