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避免礼仪教育的审美疲劳

2011-12-29程红兵

中国德育 2011年2期

  编者按“名师档案”栏目致力于汇集国内名师的思想和经验,为广大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支架”。从本期起,我们邀请在全国有广泛影响力的名师在本栏目下冠名开设专栏,随当期主题发表真知灼见。首先邀请的是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红兵老师,望他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字能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和认可。
  
  礼仪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礼仪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都会组织礼仪教育活动。礼仪教育曾经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好的经验,但是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发现礼仪教育活动也会让我们感到尴尬,这个尴尬来自于,礼仪教育活动不能说没有成效,不能说没有作用,但大家分明感到不再像当初那样让学生兴奋了,不再让人感到效果明显了,甚至有些学校教师觉得好像是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礼仪教育是一项很重要又很平常的工作,它需要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自觉地讲究礼仪,它是一种常态的表现,因此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年级教师都要搞且都在搞礼仪教育,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就会对这种活动产生排斥心理,就会应付教师组织的礼仪教育活动。于是,礼仪教育活动就尴尬起来,做还是不做,这就是一个问题。不做,礼仪教育很重要,学生礼仪素质表现并不如人意;做,效果如何保证?
  如何做好礼仪教育活动,我的观点是,首先一定要研究学生的需求特点、行为特点、心理特点,小学生,低年段与高年段不同,初中生与高中生不同。其次针对学生的特征,把这种礼仪教育纳入到学校课程系统来建设,成为学校的一个课程模块,其含义主要有:它必须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也就是必须完全规范起来,这就必须重点考虑,什么学段,什么年级应该有什么样具体的礼仪教育目标,不同学段、不同年级既有相同之处,更要有明显不同,有各自的侧重,这样,避免学生感到“年年搞礼仪教育,年年都差不多”。目标的不同决定了礼仪教育课程内容在不同年级的侧重点不同,礼仪教育课程实施方法的不同,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使之愿意接受、能够接受,从而避免学生似曾相识、年年重复的感觉。课程评价是保证礼仪教育取得较好效果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对不同学段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方式,关键在于关注学生的过程呈现,即关注学生日常行为中是否表现出应有的礼仪素养,以此为标准评价学生,督促学生,促进学生养成习惯。如果学生在日常行为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自觉的习惯,那就是这门课程取得的最佳成效。
  礼仪教育是一门课2c5771c05f794581bcd6dba1fb1ac682f2fae6ff089e74f01ff2926bdf2c8f22程,但也是一门特殊的课程,特殊之处在于它不是知识体系非常完备的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而是一门实践意义很强的课程,是一门人生修养课程,没有什么艰深的知识难点,学不难,但是行难,也就是使学生讲究礼仪成为自觉行为难,因此课程实施不在于传授系统理论知识,而在于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礼仪文化,这是关键点,也是难点所在。只有学生在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了礼仪文化,学生才能在行为过程中真正掌握具体礼仪规范,并表现出应有的礼仪规范。
  还应该看到的是,当下社会还存在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当学生在校内接受礼仪教育的同时,他们在社会上也在接受不少不讲礼仪现象的负面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学校教育的成效。我们不少教师都发现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学生讲究礼仪的,其家庭主要成员常常也是很讲究礼仪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为自觉的习惯。因此家校联动就成为我们必须采用的有效方法,所谓小手牵大手就是办法之一,利用小朋友的力量,适当改变家长不讲礼仪的行为,反过来又强化学生的礼仪习惯。家长学校的主要议题必须有礼仪行为规范,这样能够强化学校礼仪教育的实效。
  
  责任编辑/赵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