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救救孩子!”一个小学家长的呐喊

2011-12-29

中国教师 2011年3期

  你好!假如你能静下心来读我的这封信,我会非常感激。
  我是北京市一名六年级小学生的母亲。之所以下决心写这封信,最直接的原因是来自于三年以来女儿所上的北京某重点中学培训班假期反复停课、上课,以及由此女儿所表现出来的强烈反应。
  暑假初始,在经历了一年一度的淘汰考试后,女儿终于坚守住了在该培训班继续上课的资格。交过不菲的课时费后,本打算7月某日按照通知去上课,却提前收到老师短信,说接到上级通知,培训班暂时停课,何时重开,等待通知。
  听到这个消息,孩子们欢呼雀跃。但作为家长,我们深知这是学校为了应付教育部门的一种权宜手段,过不了多久一定会开课。而且,到时候课时减少了,内容和任务却不变,孩子们负担会更重。不过,我多么期望这种几乎占用了孩子所有业余时间的课后班能彻底从源头上取消,而不是“一时打压”与“卷土重来”这种反复交替的消耗战!果不其然,没多久又收到通知,说8月某日开课连上10天。
  等到临上课的前一天,又接到学校短信,说再次接到上级通知暂停培训,具体开课时间继续等通知。忍不住感叹,又一轮作秀开始了,培训班一定会在开学后开课的。届时孩子们的负担就更重了!
  眼看着女儿在这个过程中从对假期还要上课,无法放松的不满、忧愁、生气到无奈、绝望和麻木,情绪仿佛在地狱和天堂间撕扯转换,作为家长,我本打算和大多数人一样,对大环境感到无奈,自身又无力挣脱漩涡,只能安抚孩子的情绪,鼓励孩子迎难而上。可是,女儿最近几番不经意的言谈,让我不寒而栗,再也无法麻木和漠然了。
  11岁的女儿谈到了“自杀”,问我为什么要上这么多的班、做这么多的作业,问我死后是不是就都解脱了!
  而这件事只不过起了引爆的作用,我写这封信更多是因为长期以来伴随着孩子学校生活的深入,通过对学校教育的感同身受,产生了对目前教育方式、体制和理念的诸多困惑。
  先从女儿的具体情况谈起吧。她11岁,就读于市某重点小学,聪明、文静、要强,长期担任班干部,学习成绩良好,几乎每年都荣获“全优生”和“三好生”的荣誉。一、二年级时,我们秉承自由发展的理念,几乎没给孩子报任何课后班,女儿校内成绩仍然优秀。
  三年级时,我们发现周围孩子都在报读附近或者目标中学的培训班,有的孩子甚至开始上两个或更多中学的课后班,俗称“占坑”。比较之后,我们也让孩子报考了某重点中学的培训班,一直上课至今。每周末上半天的语、数、英课程,假期会集中上10天左右。每学年进行测试,上了规定分数线的继续留读,分数不够的就淘汰。这种测试面向全市同年级的学生,也就是说,任何平时没参加过该培训班的学生,都可以报名交费参加每年的测试。可见孩子们面临多么大的竞争和挑战啊!
  这些坚持到六年级的孩子们会在第一学期最终角逐该中学实验班的名额。毫无疑问,近千名孩子,大多最终难逃淘汰的命运,无数的周末和课余时间,万元多的消费将统统付诸东流。而值得一提的是,经过5年(培训班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招生)的淘汰,该校的培训班总人数和班级数几乎没减少过,16个班,每班五六十人,让人不免怀疑学校的主要动机在于敛钱。
  再谈谈课程本身。奥数、古文、英语,学到如今,我女儿对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感到厌烦不已,说老师只负责讲课,几乎不和学生互动,一副反正你家长交了钱、没人请你来、你不来有人来、爱学不学的架势。课本上的知识加上老师毫无热情的讲解,还要求死记硬背,对不到10岁的孩子来说实在太枯燥和乏味了!更可怕的是,学校校内的功课负担已经够重了,课后还要接受这种“填鸭”式教学,不仅打消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造成了过早的“厌学”倾向,这对于孩子一生是多么的可怕!对于我们社会急需的“创造性”人才是多么大的扼制!
  说到这里,您或许忍不住要说:“既然如此,作为家长,何苦让自己的孩子参加这种培训班呢?两厢情愿的事情,又没人逼迫你去做。”问得好!我也时常这么问自己,很可能大多数家长也会这么扪心自问。我们为什么要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搭上自己的休闲时间接送孩子,甚至一起上课陪读,回家还要讲解、督促,浪费了休息时间不说,还要花费高昂的金钱(一个暑假,单我女儿上课后班的费用高达7 400元。她还算班里上课少的,请一对一家教的更无法计数)。更要命的是,孩子并不喜欢,准确点说是被逼无奈。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最初的回答是:有什么办法啊?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我们也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上好中学、好大学、有好出息。这份心愿有什么错!而且明摆着有重点中学,教育部门又取消了统一的升学考试,几乎堵死了大多数孩子通过掌握校内知识而升入重点中学的路。情急之下,家长们只能想法“锤炼”孩子,让他们掌握各种“本领”,去叩响各重点中学五花八门的门槛。
  君不见,每年春节后,一到周末,到处是行色匆匆的家长领着疲惫的小学生游走在各个重点中学之间,从一个考场出来立马奔赴另外一个,走马灯般地让孩子应试。实在不知道那些面容疲惫的孩子感受如何!没有人会问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承载了多少厌倦、无奈、绝望和麻木!
  这些还只是“城内”的风景,围城之外,针对每个重点中学的招生做法,各种社会培训机构更是开发出了琳琅满目、专为小学生设计的产品。
  比如,我女儿的培训班开设语、数、英三门课程,但由于培训班老师一律采取漠然地填鸭式的教学(每班五六十人,老师也无法做到个性化教学),很多孩子难免课堂听不明白,课后又无处可问,怎么办?别着急,附近就有培训机构聘请教师招募班级,专门针对各个重点中学培训班的课程进行二次讲解。
  所谓的“生物链”班级吧!为了提高女儿的成绩,同时减轻我们的负担,我们给孩子报了两科这样课后班的课后班。这样,每周又多了两次课,而我们则要负担更大的开支。据我所知,我女儿班里的孩子几乎都在上着类似的各种课后班!还不算社会上的各种考级培训课程。单是一个小升初,这后面蕴藏的巨大经济利益让人难以想象。连女儿都说:培训班不能停,是因为有很多人会为此失业。
  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为了小升初这人生路上的一处小小关口,集中全家人的各种资源(时间、精力、资金、关系),而最核心的因素——孩子的自发、自主、自立、自理能力能因此提高几分呢?我们是不是在塑造着一台台标准的社会化大机器呢?看着那些背负沉重书包、面色疲倦、身心压抑的孩子,看着那些失去了童年乐趣、从小被迫顺从、日渐被压制了各种创造性和兴趣,只知道埋头学习课本知识的孩子们,难以想象我们正在培养出怎样的“机器”来建设我们未来的国家啊!
  我不禁要继续追问: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谁呢?为什么我们整个家庭和社会都会情不自禁地陷入这种怪圈而无力自拔呢?我的孩子也在追问:“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课后班呢?难道校内的知识不够多吗?”这样的后果之一是:老师和同学都对校内课程毫不在意,老师讲课时经常会说,“这些内容好多同学都在课外学过了,老师就提几个问题。不会的同学请其他同学帮忙补习。”而且事实上,老师鼓励孩子去上各种课后班,至少这样会减轻很多自己的教学压力。
  我的女儿不知道,其实他们的老师也在业余时间带各种课后班,每天的收入几乎可抵校内一个月的工资。我无法想象,这种巨大的反差之下,有几个教师能安心于本职工作,能有足够的耐心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以我短浅的目光来看,各种培训班和社会机构的指挥棒是金钱,而能让广大煞费苦心的家长不仅“自愿”交出金钱,还交出自己孩子的诱饵只有成绩,而抛出这一诱饵的则是各类学校的招生标准。
  我不知道学校的招生标准是谁定的,我知道的是,各级教育机构的最高宗旨应该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自立、自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转瞬即逝、静止的成绩单绝不能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尺!尤其对于充满想象力、正在培养各种兴趣的少年儿童来说,这样的标尺无异于扼杀他们的成长!
  看着我们的孩子,这些未来的建设者如今却被各种功利思想绑架,成了傀儡,我们所谓的素质教育逐渐沦为各种利益团体的口号,我再也不想卷入这桩谋害和扼杀我孩子自主、自发和创造性的“阳”谋中了,我想要一个健康、活泼、自信、自尊的孩子,一个能和人与环境和睦共处、并从中终生受益的孩子!我开始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朋友移居国外!我感叹自己的经济无力!我甚至开始梦想有朝一日为了孩子去忍受孤寂的二等公民待遇!不过我也庆幸孩子早出生了几年,至少不用为了进幼儿园在出生前就排队等待!
  没办法,我只有一个孩子,我不知道为什么就不能取消各类重点学校,定期调换校长和教师!这封信,我也预料到很可能石沉大海!我心里只有苦笑和绝望!但为了孩子,我宁愿和她一起做梦!
  这封信,算是最后的呐喊吧,替我的孩子,也替她的伙伴们!
  救救孩子!!!
  (北京某重点小学家长发表于网络上的一封信,本文转载自http://bbs.eduu.com/thread-509568-1-1.html?extra=page%3D58)
  (责任编辑:吴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