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教育的秘密
2011-12-29手岛佑郎
中国教师 2011年3期
犹太人可能正是因为优秀吧,所以才招致了很多民族的嫉妒和反感。法西斯德国巧妙地利用了人们对犹太人的这种嫉妒,制造了这样的谎言:“犹太资本妄图支配和榨取全世界”,并计划和实施了消灭犹太种族的计划。犹太人确实优秀,他们使欧洲最优秀的德国人都感到惊恐。但是,难道犹太人先天在生理上就比其他民族优秀吗?我们可不要这样认为。
“重复”是学习的第一步
犹太人把学习称作“重复”。从字面上看,它的意思是亲自读﹑说﹑听,多遍地练习,最终将文章全部内容记住。这种韧性在犹太人当中是普遍存在的。
这种韧性可不是先天就具有的品质,而是在犹太人的生活方式中养成的。年复一年,犹太人在自己的节日到来之际,整整一周时间都会吃一种无味的面包,体味辛劳的感觉。饭后,他们还要诵读经文,感谢上帝的恩赐。这种传统在犹太人漫长的历史中一直被遵守着。
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的犹太子女,即使不聪明,也会不断地通过练习和复习来达到对某事物的理解。正是这种努力进取的热情使犹太人比别的民族明显高出一筹。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大多数的犹太学生的成绩比一般人高,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们在中途遇到挫折也不言败的精神。
犹太人在教育方面最大的特点应该是贯彻完全的幼儿教育和一生学习的生涯教育吧。对于犹太人,学习是一生的课题。
七十多年前,有一个基督教徒想在街上雇一辆马车。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排犹太人的马车。走近一看,马正在吃草,却找不到车夫。他就问在路上玩耍的小孩:“车夫哪去了?”小孩回答说:“在车夫俱乐部吧。”于是,这个基督教徒就来到街道深处的车夫俱乐部,看到在狭窄的屋子里面,车夫们都在学习《塔木德经》。虽然是车夫,但他们一有时间就学习圣书。这就是传统犹太人的写照。
不过现在,这种犹太人的身影只有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威利阿姆斯才能看到。但是,各种成人讲座依然很受欢迎。在以色列的各个大学,有很多成年人在毕业后重返学校给自己充电。
幼儿教育从背诵开始
犹太人孩子的教育是从3岁开始的。父母们可以为孩子选择交费的私塾,也可以选择免费的公立学校。刚入学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受到高年级学生所创造的学习氛围的感染,接着一点点地学习由希伯来文写成的简单的知识板块。在学校里,他们从记忆简单的文字开始,一直到可以诵读祈祷文。
在这里,犹太人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们理解文章的意思,而是让他们背诵。犹太人认为,如果不能培养出一个好的记忆力,今后就没有办法学习其他事物。
孩子到了5岁,就要开始接受正式的教育。学习《摩西五经》和祈祷书以及它们的注解。到了7岁,就要学习《圣经•旧约》的其他部分,即先知书和圣著,而且还要接触《塔木德经》的基础知识。到13岁的成人仪式以前,孩子们要学完所有的犹太教法的基础知识。
读者们一定会认为他们的教科书内容非常难理解吧?其实,对没有接触过的人来说当然难以了解,但对于犹太人,无论是哪一段,他们都能说出有关的民族历史和传说。老师们会把这些知识分解开来,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们。学生们回到家,会得意地向父母报告一天所学。比如说:“今天我们学习了诺亚方舟的故事”。而父母们则会说:“你学得真不错啊”,来鼓励自己的孩子。犹太人经常是学校和家庭紧密协作,一起来培养孩子的求知欲。
在犹太人的世界里,父亲有教育儿子的责任,而母亲有教育女儿的责任。学校虽然作为教育机关,却不负有这种责任。《圣经》要求“尊敬你的父母”,反过来,父母必须能够做到让孩子们尊敬自己。教育的本质不限于知识这个层次,还有人和人的关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上产生的敬畏和尊重的意识。这些就是犹太人对教育的认识。如果只是让孩子们学习,他们自己却只关注电视和高尔夫什么的,这样的父母是没有教育子女的资格的。因为,首先应该学习的是父母。这可以反映犹太人教育的现实情况。
体罚是受到承认的。犹太教认为“如果容忍孩子的反抗,会让他们没有约束,产生仇恨”。盲从和反抗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对社会来说,对有远见卓识的权威的服从是绝对需要的。体罚的情况下,也绝对禁止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牢记“爱抚加惩罚”这种恩威并用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不是威胁也不是哄骗,更不是通过练达的手段来调教人。就像“爱你的邻居像爱自己一样”,教者需先尊重自己然后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所以,犹太人认为:教师只在讲台上高谈阔论不是为师之道。同时,如果教师和学生彻底地打成一片,没有主宾之分,那教师就会失去自己的权威。
教师站在讲台的中央时便是支配者和权威,或者就是学问和《圣经》本身。学生在权威面前应该谦虚,但有时候学生可以提出教师没有想到的知识点或是自己的灵感。
在犹太人当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超越形式的﹑相互尊敬的关系。
分组研究《塔木德经》
犹太学校原则上采纳精英主义思想,但不意味着将少数出类拔萃的学生集中到一起进行教育,而是编制成小班进行授课。比如说,一个年级的编制本来是20人,如果精英学生超过20人,就限定一个年级为40人。这种情况下必须配备两名助教。因为是年级的人数少,所以老师可以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关注,而学生也可以做到亲密无间,宛如一个家庭中的兄弟。
我的女儿以前在洛杉矶的犹太学校就读。在她们一年级的班里,是23名学生配备一名教师和一名助教。授课的进度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各人的能力改编教材,然后进行分组。个人能力的差异是无法改变的,但教师们能做到让所有学生的成绩都在中等水平以上。
学习好的学生在成人仪式后还要进入专门研究《塔木德经》的学院进行学习。这里每个班级的定员更少,只有10名到15名,而且学习内容也是高密度化的。
学院的很多学生一到自习时间,就会两人一组研究《塔木德经》,一边阐述自己的见解,一边进行记忆。当然,不论是选择一人自习,还是选择两人研讨,都必须拿出两种以上对于课文的不同见解。这样一来,学习本身就更具有客观性,而且学生们可以从相左的见解中取长补短,在每个独立板块上整理自己的论点。在教室里,他们还要听取其他小组的论点和聆听老师的说明,最终形成自己系统性的解释。
对于《塔木德经》中的每个事例,你可以进行演绎,也可以用归纳法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塔木德经》既需要横向的思考也需要纵向的探索。对学生们来说,具备全方位的思考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思想狭隘,或者是拘泥于条例,是不可能理解《塔木德经》的。
希伯来大学的教授莱巴比奇是世界驰名的生物学家。他一有时间就研究《塔木德经》。有个学生问他:“老师,你研究《塔木德经》对你研究生物学有什么帮助吗?”他回答说:“是啊,它可以让的我思考方法时刻保持新鲜。”
与莱巴比奇相反,被称为维也纳智者的艾力亚博士常年研究几何学。他也鼓励别人研究几何学,因为他认为几何学的思考方法有助于理解《塔木德经》。
为了让头脑时刻保持新鲜,掌握富于变化和弹性的思考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不能只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量产化的教育。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有机地收集和组合知识,那学生只在教室里面听老师的讲义还远远不够吧。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完整的人格,那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当今日本的教育制度存在太多的缺陷。
犹太式“投入”学习法
在研究《塔木德经》的学院里的学生中,很多都是从早到晚一直学习的。经常可以看到他们捧着书,口中不住地读着什么。这种学习热情真让人感慨。
在纽约的研究生院,我总能从自己的研究室听到念书声。如果仔细听,就会发现声音抑扬顿挫,节拍宛如日本的民歌。如果靠近一些听,就会发现那是隔壁的教授在朗读《塔木德经》。
犹太人的学习方法可以称作“投入学习法”吧。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会动用全身的器官进行辅助。犹太人学习是将眼睛看﹑口读﹑耳朵听等各种方式综合起来,而不是单纯地阅读。课文虽然单调,但他们可以用一种旋律来吟读。这种旋律和他们以圣歌为原形改造的歌曲(做礼拜时吟唱)的风格一样。无论是《圣经》还是《塔木德经》,他们都用这种旋律来吟读。
犹太人读书的时候,除了抑扬顿挫地朗读,还要按一定的节律左右摇摆。他们一边用右手按着课本,一边动用所有能想到的身体器官,按照文章的意思,将自己完全投入进去。同时使用看﹑读和听,比单纯默读的学习效果好多了。
犹太人早礼拜的祈祷文有150页左右,如果每天早晨都反复朗读,谁都可以记住。一旦你的记忆容量变大了,你的大脑就有能力不断地储存新的信息。
普通的犹太人当中很少有人能用希伯来语将《圣经•旧约》全部背诵出来。《塔木德经》的研究者中有人能记住经文的全部内容,他们就是用带有节律的吟读的方式将《塔木德经》“印”到大脑里面去的。他们在记忆文章的线索的时候,经常先背诵某一提示性的句子,然后再反复诵读《圣经》和《塔木德经》,直到眼前能出现所背文句的出处。如果做到这样了,即使手中没有书,他们也可以被当做正确的《圣经》或是《塔木德经》来请教。
我的恩师海歇尔博士就有这种卓越的记忆力。有一次,一个学生给他借来一本非常珍贵的书。因为不断地遭受迫害,犹太教的典籍多数已经流失,那本书就属于残存不多的孤本之一。布鲁克林的古籍书店表示要把这本书送给他,而东岸书屋表示要帮他影印。海歇尔博士用两三天读完了这本书,便对学生说,“谢谢你了。这本书已经全在我的脑子里了。”于是,他就没有必要拥有这本书或是它的影印本了。
为什么要有休息日
一张弓如果一直绷着,即使是钢做的,也会失去弹力。同样,不管大脑多么聪慧,长时间地紧张,过度疲劳地思考,就会开始麻木。犹太人就是用八分的紧张和二分的松弛来保持最好的工作状态。
首先,一周工作六天,星期六则作为休息日停止一切工作。因为休息就是目的,所以那天他们不会大老远去游山玩水,等到回家已经筋疲力尽。
根据犹太律法,休息日的活动范围原则上是从街口起一公里,也就是我们走十五分钟的路程。当然,这个规则在现在的犹太人当中已经没有什么约束力了。但是,作为一个思考方式,即以不疲劳为限,还是得到广泛地认同。
休息的目的就是缓解一周工作的疲劳,恢复原有的精力。所以,在周末出去游玩,到第二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去上班,是得不偿失的。有的人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进行工作,这种做法实在是本末倒置。要进行生产和创造性的活动,本来就应该学会养精蓄锐。
在古代,只有犹太人在每周都拿出一天时间来休息。这在当时的外国人看来是非常奇特的事情。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里都没有过休息日这样的事情。即使偶尔有休息,也是在镇上的神殿举行祭礼或是个人举行庆祝宴会的时候。在那种环境中,犹太人还是遵守着他们一周休息一天的习惯。这种休息日的制度即使是在一个犹太人皈依了其他教派后还得到遵守,这也可能是他们遭到迫害的原因之一吧。
如果说犹太人在休息日什么也不干,也不尽然。他们只是在这一天停止一切的商业活动。从另一层意思上讲,休息日也是劳动日。就是说使用大脑的劳动。他们早上八点就出去做礼拜,一直到中午。他们用希伯来语诵读祈祷文,倾听《圣经》的教诲。拉比们会讲述那些平时接触不到的深邃的思想,让人们心智一片光明。回到家后,犹太人一家其乐融融地吃过午饭,很快就午睡了。四点左右,他们会在自家或是犹太教会堂和朋友或是拉比们一起交流,研究《塔木德经》和《圣经》。午睡和研究的顺序颠倒过来也没有关系,但一定要研究,因为这是犹太律法规定的义务。
如果休息日里没有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好,那恐怕就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心灵与身体的改善。人的意识都是连续性的,如果休息日没有过好,在潜意识里面,依然充斥着以前的“电波”。这就好像是收音机和电视的音量调至静音后,它们的频道还是没有改变。所以,重要的是切换频道。因此,一定要在休息日里将自己从世俗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完全沉浸在另一种世界里面。在这种世界里,犹太人得到了他们思想和灵感的源泉。巴歇尔这样训诫他的弟子:
“长时间学习的时候,要每隔一小时休息一下,让你的心面向无穷无尽的世界”
如果找不到无穷无尽这个主题,选择高山﹑河流﹑天空或云彩也可以。总之,让自己的心贴近那些和世俗完全没有关系的事物。如果我们能从中领略大自然的美与力量,那新的灵感就会出现。
犹太人的历史教育
犹太人将自己称为“记忆的民族”。亚伯拉罕的信仰,埃及的奴隶生活,先知的言行,贤人的智慧,民族的历史﹑与圣城耶路撒冷的关系,犹太人靠着“记忆”将这些继承下来,并告诉子孙过去所发生的一切。说犹太人是“记忆的民族”,是为了表示他们记忆和继承历史的遗产。在这些记忆中,不光有民族的伟业和光荣,还有那些迫害﹑离散﹑痛苦和失败。犹太人通过记忆,将这些痛苦和教训世代相传,以警后人。
历史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烙印的记录。犹太人认真记忆民族历史的原因之一就是想通过这个方式,让离散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认识到犹太人的一体性。但是,历史教育更大的作用是对人格的全方位启发,这一点犹太人也是相当认同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教育不仅是强调光荣的历史,还要正视历史中的失败﹑挫折﹑迫害和没落,从中进行反省,取得教训。在这层意义上,犹太人试图将教育定义为“痛苦的教育”。他们不但告诉孩子们人生有喜悦和幸福,更告诉他们人生会有黑暗和失意。
普陵节(也称普珥节)就是每到二或三月举行的化装游行。在古代,成为王妃的犹太人以斯帖曾经不惜一切地拯救过犹太人的生命。这个节日就是为了纪念这段历史。
在普陵节上,人们要吹笛﹑敲钟,孩子和大人们都化装上街游行。在进行这个愉快的游行之前,孩子们必须学习这个节日的由来。以斯帖曾经舍身向国王通报屠杀犹太人的阴谋,结果阴谋的主犯被处决,犹太人在千钧一发之际保住了生命。表达犹太人的感谢之情就是普陵节的主旨所在。
在每年的十二月,有历时八天的献殿节。在古代,为了反抗希腊的暴政,马喀比派举行起义,恢复了犹太人自治。这个节日就是为了纪念这次起义而设的。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要就耶路撒冷神殿遭亵渎和犹太人的信仰自由遭剥夺的历史进行学习。
还有,在两千年以前,希腊军队亲手破坏了耶路撒冷神殿。为了纪念这次事件,每年八月犹太人都会回顾历史,实行一天的绝食,祈祷神殿的再建。
另外,还有西班牙的犹太人遭流放,犹太人遭基督教徒的弹压,被征收苛捐杂税,一直到法西斯的大屠杀,不管事件大小,只要和自己有关,犹太人都会调查清楚,详细地记载和记忆。
犹太人选择的使命就是不再让这些悲惨的历史重演。过去的苦痛就是将来的教训,所以,犹太人会把这种使命传于下一代,告诉他们:对人生不能采取安逸的态度;对民族﹑对世界都要有责任感;学习历史不应该只停留在过去,还要对未来敞开自己的胸怀。
体验重于知识
一个民族拥有自己的历史,一个人同样也拥有自己的历史,比如人的成长、体验、家庭、朋友和故乡。每一种体验都和有关的历史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大的历史板块。历史就是个人和他所在共同体的产物。学习历史不是要罗列过去的历史事件,而是要考虑这些事件和现在之间的关系以及它所具备的意义。对犹太人来说,历史就是对现在的挑战和对未来的发问。
举例来说,犹太人的教科书中不会单纯记录犹太人怎样遭法西斯屠杀,而是要设问:如果你自己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怎样对应?学生们会被要求参考先人写的各种关于集中营生活的文章,把自己想象成受害者。根据情况不同,有的人如果有从集中营中幸存下来亲戚朋友,可以与他们进行座谈,听一下最真实的体验。
学生们通过这样的学习,更能直观地认识历史,从中进行反省和看到未来的方向。法西斯德国的罪恶再不可饶恕,也要和德国人民建立友好的关系,这就是犹太人对历史采取的归纳法的态度。从失败中,能认清善与恶,正面事物和负面事物,并进行区别。犹太人最忌讳的就是无视事实,对所有的事物都做一刀切式的规定。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一听到爱因斯坦这个名字,我们就会敬畏他的伟大而觉得自己十分渺小。但是,犹太人对爱因斯坦也好,耶稣基督或是摩西也好,都不认为他们是什么特别的人物。因为,他们就是犹太人的同胞。对他们的伟业当然有尊敬之情,但没有将其神话。这是一种对于伟人最朴素﹑最真挚的态度:他是人,我也是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犹太人对自己能力的自信。
在拉比们的研讨会上,发言都是从年少的开始,最后才是年老的。如果不这样,年少者在作为权威的年老者面前就会有所顾虑,不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权威作风是交流的障碍。
在以色列,上至军队下至普通老百姓,人们都不用敬语,而是直呼其名或用昵称。最初我也感到十分吃惊,不过想想,如果有人喊自己的昵称,也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但是,在国会或是法庭上,人们一定是用敬语来互相称呼。
中学或是大学学生称呼老师的时候,也应该用敬语。我在犹太大学上学的时候,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有一次,我在教室里直呼教授的名字“阿哈罗!”,结果当众出丑。在学校里用某某教授或是某某博士这样的称呼是学生对老师应有的礼仪。也有一些教授喜欢用昵称来称呼自己的学生,这是老师对学生关爱与尊重的表现,对于整天用敬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
教师或是长辈不以权威自居是因为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学海无涯的道理。如果我们把《塔木德经》比作大海,那么隐藏在海底的所有的珍珠光靠一个人是捡不完的。《圣经》也是如此,它字里行间所蕴涵的真正意义也不能一蹴而就地研究出来。当然,艺术与自然科学也是如此,能从中找到真理的人没有几个。普通人都是在平等的条件下参加“寻宝”的比赛,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发现宝藏(真理)所需要的深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
做事和做学问
下面我们看一下“教育就是奉献”这层意思。按照字面来理解,“奉献”就是父母将自己的孩子奉献给社会,就是给予孩子们自由。教育如果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称不上教育了。为此,犹太人严格杜绝培养依赖书本和依赖他人的人。
根据《塔木德经》,在让孩子学习知识之前,父母有义务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一些做事的基本知识。一个连做饭都不会的人是没有资格做学问的。撒曼以色三世曾经说:“没有比既能做事又能做学问更好的了。没有劳动的学问结不出果实,相反可能导致罪恶。”单纯拥有知识的人们会对自己过分自信,最终导致自身的毁灭。
认为知识比实践重要的人们就像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但是根基很浅,风一吹就会倒下。认为实践重于知识的人,和前种情形相比,根须充分扩张,即使是大风吹来也纹丝不动。对实践毫无用处的知识是空洞无物的,就像被风吹走的碎屑一样。
要懂得怎23da12de09aae696bed0ab0cddffc546样做事,只能在实践中摸索。所以,很多犹太学生在很早就开始打工。有的在蔬菜店门口招揽生意,有的在印刷厂里干杂活。有些立志当老师的高中生会在夏天做中小学生夏令营的领队。如果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学会自己赚钱,不在经济上独立是不行的。如果一直由家人或是朋友实施经济上帮助,要实现真正的独立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虽然好,但一定要知道人不是靠别人来生活的。
有一个叫来姆的犹太人,是一个拥有别墅的大富豪。在他十六岁去英国留学之际,只从父亲那里拿到一百英镑的学费。他父亲还说:“留学回来后,把这一百英镑还给我。”他怀揣着这一百英镑到了伦敦,很快想出很多赚钱的好点子。后来,他用自己赚的钱缴纳了学费,并在四年后从伦敦大学经济学系毕业。当然,他还上了父亲给的一百英镑。
光有学问是不能生存的。所以,我们要放开手让我们的孩子学会独立生存。这种自由正是犹太人给自己孩子们的最好礼物。犹太人的孩子就是在对生活不断体验的基础上,找到自己一生的方向的。相反,日本学生在对法律﹑经济或是法国文学﹑德国文学等一点没有接触的情况下就报考大学的法律﹑经济专业和其他文科专业。这是日本学生和犹太学生很大的不同。
有的犹太学生在大学预科攻读心理学,大学时就把专业改成了法律,最后当了律师。也有的本来在哲学系学习,突然转到了医学院学习医学。像这样转换专业的情形各种各样,而且在犹太学生中极为常见。这是因为他们一直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领域,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至于在选择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比如以前的专业)也帮助他们扩大了视野和丰富了体验。
永远地探求和学习
佛教将“彼岸”解释为烦恼和无常消失后的极乐净土。在基督教里,天国就是天使和圣徒们对上帝的孩子基督赞美和做礼拜的场所。按《古兰经》的记载,在伊斯兰教里,按教法正确行事的人死后,可以受到阿拉的恩惠,被允许在天界和圣洁的天女共枕七次。所有的宗教都认为来世是一个极乐世界。
但是根据犹太教,在天国里,上帝自己也以弥赛亚为中心,和其他圣贤一起学习。犹太人的天性可能就是这种永无止境地探求和学习精神吧。
(摘编自《犹太人为什么优秀》,中央编译出版社,有删节。)
(责任编辑:张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