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力与体力
2011-12-29姚灶华
中国教师 2011年7期
学生在校的主要目的是学习知识,从不知道到知道,从不懂到懂,这是个显性的过程,但知识与能力的关联性有时候并不一致,有知识并不一定有能力,与能力成正比例关系的应是人的思维力。与知识不同的是,思维力是隐性的,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测试来了解,那么思维力怎么办呢?我们怎么去了解、把握它呢?此文,笔者尝试着用体力来解释思维力这种现象,以帮助新教师更好地认识我们的学生的这种能力。
思维力像体力那样地存在着,体力存在于肌肉中,思维力存在于大脑中。人人生而有体力,人人生而有思维力。人的体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到一定年龄它便处于稳定,不再增加了,然后就走向衰退。思维力也一样,幼儿时的思维力水平是很低的,逐步长大到青年期,思维达到高峰,老年期的思维力逐渐下降。人类体力的大小呈正态分布,即大多数人都差不多,能够挑一百多斤的重担,特别有力与特别无力的人都占少数。思维力也一样,大家都差不多,只要孩子是正常的,就用不着担心是笨还是聪明,一般来说人的思维力都够用。
思维力像体力一样可以培养。运动员的体力好于一般人,因为他们得到了专业培训;农村人的体力好于城里人,因为他们锻炼得多。广义的思维无处不在,而狭义的思维力是指思考某一问题或现象时表现出来的能力。学校的学科教育,学生的作业训练、看书都是培养思维力的过程,教师教得越科学,学生思维力培养的效果就越好。
思维力像体力一样不能持续。干体力活需要及时休息,以便恢复接着再干,连续地干就有无法承受之重。思维力也要休息,不能连续作战,学校40分钟一节课就是考虑到这一点,课间10分钟是为了让思维力得到休息。体力的休息就是使身体处于平静状态,而思维力的休息最好是要让身体活动起来,要让学生课间活动起来。“劳逸结合”指的是体力劳动,也指的是脑力劳动。
运用思维力要像运用体力一样量力而行。能挑一百斤重的人,绝挑不起二百斤的重量;能挑二百斤的人,让他只挑五十斤也起不到锻炼体力的目的。培养思维力也要循序渐进,太难或太易的学习内容都无益于学生思维力的培养。“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到桃子”等说法都强调了这一点。
思维力的运用像体力一样需要有意志的跟进。尽管人人有体力,可还是有一部分人学会偷懒,不愿去运用自己的体力,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坚持完成任务。那些作业不愿做,或做一会儿就东看西瞧的同学,都是思维的意志力不够坚定的表现。
以上我们借助体力来简单认识了人的思维力,即人人都有思维力,思维力需要培养,需要休息,需要意志的参与。那么又该如何合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呢?我觉得新教师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课堂教学是培养思维力的最主要阵地。知识是思维的载体,知识是标,思维力是本,没有思维力的知识是死知识。在语、数、科学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思维力培养更为明显。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思维力的角度出发,把学生教得思维灵活,能力提升,我们也可以从应试的角度出发,把学生教得“高分低能”。相比可知,以思维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是“取法乎上”的,而以高分为取向的课程是“取法乎下”的。作为新入伍教师,一开始就应“取法乎上”,这样才能有长久的发展力。
(2)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综合设计。根据思维力的特点,应该合理安排学生一天、一周、一学期的学习活动。一天中不能让思维紧张得没有休息时间,一周中要安排班级中学生感兴趣的特色活动,一学期中要利用学校安排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放松。那些只关注作业的教师,学生不喜欢,也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静时能静,动时能动是最好的学习品质。鼓励孩子安静、快速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的这段时间里,不开小差,独立思考。要毫不吝啬地给孩子活动的时间,学习任务完成后可以玩自己喜欢玩的项目。“玩”能够促“静”,而有“静”的能力,便争取到了“玩”的时间,能静、能动,各有时间,这就进入了良性循环。
(3)有规律地生活,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力劳动的人天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感到特别累,如果没有了这一规律,或让体力劳动者经常脱离劳动,那么反而会厌恶或惧怕劳动了。思维力也是这样的,每天有规律地生活,有规律地学习,就不会觉得学习有多么累,因为这些学习任务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能保证孩子正常的生活规律,那么学习习惯也就被打破了。因此,教师要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规律,让学生的思维力能像体力一样保持适当的张力。
我们看学生学习,不能只看到表面的成绩,而要看到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力,从思维力方面来设计教学及课外活动,会使学生一生的学习生涯受益匪浅。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安市晨曦小学)
(责任编辑:郭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