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授业研究及启示

2011-12-29王晓玲陈向明

中国教师 2011年7期

  授业研究起源于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时的文部省为了使全日本的中小学教师接受统一培训,进行了以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为中心的改良,此为现代学校授业研究的先河。
  日本的授业研究被传到世界各国,由于大多译文为“lesson study”,很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认为授业研究就是狭义的课堂教学研究,这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本文旨在借助实例,阐释授业研究的内涵和程序,剖析授业研究以课例为载体、教师共同研讨的教育研究形式。
  
  一、授业研究内涵
  
  日本的授业研究更多地被翻译成英文lesson study(课例研究),而且授业研究主要是通过教师观课、评课的形式展开,因此在传播过程中,授业研究被误解为狭义的课堂教学研究。其实,授业研究的内涵远远大于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它也时常被翻译成“教育研究(instructional research,或study of instruction)”,这充分体现出授业研究不仅仅是对课堂教学技巧和方法的探索,也是日本中小学校园内的教育研究,更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教研文化。其实质是教师共同设计、观察和讨论课堂教学实例,基于课堂教学现场发现的真实问题,展开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与学的科学设计等诸多方面的研讨。
  Lewis指出,授业研究的主要形式就是参与研究的教师在真实的课堂中,观察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及效果;授课结束后,教师集体研讨,聚焦于现场观察所获得的相关信息,共同探究“教师教”与“学生学”。授业研究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点:①研究课需要其他教师参与观察。②研究课需要合作完成并制定长期跟进计划。③研究课要把生活带到课堂中,针对学生发展要有宏观而长远的教育目标。④研究课是被多位观察者细致记录的课。⑤研究课是需要多位观察者深入讨论的课。
  授业研究被认为是强调“本土化实证路径(local proof route)”的研究形式。这种研究不预设解决办法,不强调核心权威,而是在适切的动机和信息获取基础上,创设本土化的有效解决办法。教育实践者“涉入”实践,并积极借鉴和采纳其他地方生成的有效方法;教育者没有被强迫接受来自外界的解决办法。因此,授业研究基本属于本土化改革的关键因素,因为它可以创设改进实践的动力和知识。
  综上所述,授业研究是日本基础教育特定的教研文化和制度,绝非简单地研究有效课堂教学,它是对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的全面研究,与我国中小学传统教研和校本教研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授业研究程序
  
  授业研究是教师共同体共同合作、责任分担、研究共进的过程,具体环节包括制订计划、上课、观察和评估、反思实践和再制订计划[1]。制订计划的过程全员参与。授业研究重视课堂教学现场,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聚集在一起,集体讨论观察到的课堂教学问题。这种研究活动旨在解决具体场景中的具体问题,或者具体学校的具体问题。授业研究基于教与学的过程,旨在促进教师探究和掌握更广泛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一般而言,授业研究由如下几步构成,而且这些步骤没有终结,类似行动研究的循环模式。
  1.研究课程和形成目标
  教师集体讨论并制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长期目标,研究课程和标准,确定授业研究主题,再研究教学已授内容。
  2.计划
  为了选择或者修订授业研究的课例,教师需要展开研讨并制订计划,其内容包括:基于授业研究的长期目标,所选课例需要达成的目标,以及教师从课例中获得何种进步;预测学生的思维;数据收集计划;学习模式;所选途径的理论基础。
  3.实施研究
  一名教师上研究课,课的具体主题和课型由上课教师确定,以此体现对教师个人自主权的尊重。其他参与听课的教师和专家观察并收集数据。
  4.反思
  反思是以课后讨论的形式体现的:大家聚集在一起,分享课堂教学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聚焦于学生学习过程、规定内容的教授、单元设计的落实,以及教与学过程中暴露出的所有问题。
  完成反思讨论之后,教师团队基于真实的实践问题,展开进一步学习,确定下一轮课例研究的新问题,投入下一轮研究循环,继续“研究课程和形成目标”,制订新的“计划”,再实施研究,再“反思”……授业研究循环程序如下,见图1:[2]
  
  
  三、授业研究的课例
  
  授业研究的核心是课例,其计划和目标都体现在课堂教学的目标展示和研讨过程中。
  现引录日本教师松木正子严的教学计划以及课堂实录《跳水》[3](片段),一起来认识日本阅读教学的组织过程,并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日本阅读课上,师生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的具体情形。
  先看教学计划。课例计划分段分步,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可操作性强。也就是说,教学计划为授课教师提供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法指导。
  《跳水》的课文教学计划时间为9课时。预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依据文中的叙述,一边想象场景和人物的心情,一边把握作品大意;二是品味作品的有趣之处,加深对父爱和生命的思考。整篇课文大致分为四段进行教学,下面是每段的教学内容。
  第一段(2课时):阅读全文,思考学习要点(根据学生初读后的感想,把握阅读倾向)。
  第二段(4课时):针对课题,把握每一个场面中的场景和人物心情。
  第三段(2课时):思考《跳水》这一题目的含义,对父亲的行为和心情发表感想并成文,然后相互交流。
  第四段(1课时):学习汉字和新词。
  日本国语课的阅读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领会能力,所以在第一段教学中让学生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在第三段教学中,安排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阅读后新的认识和感受。下面我们要研究的是第二段的教学内容,即把握每一个场面中的场景和人物心情,以此来观察日本教师是如何上课的,因为从整个教学计划看,这个教学环节和我们中国阅读课上的讲读课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