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家庭作业看美国高中教育

2011-12-29乔鹤

中国教师 2011年7期

  在人们看来,学生课后完成家庭作业能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堂所学,从而有益于提高其学业成绩,因此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于是,中小学生,尤其是面临着高考压力的中国高中生,不仅要在学校学习大量的课程内容,而且在课外还要做大量的教学辅导书的练习,为应付考试大搞题海战术,需练到“一看就会,一做就对”的境界。这样,课外作业几乎占据了学生的全部时间,学生没有任何休闲娱乐,更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更有甚者影响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只是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考试机器”,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创新人才则很难落到实处。
  放眼世界,几乎所有的中小学生都面临着家庭作业问题。然而,什么样的家庭作业,如何来完成,这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则蕴含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甚至是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高中,作为与大学衔接的关键教育环节,无论对于学生个人,还是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近日,看到一位华裔美国高中生亲历美国高中教育并集结成册,其中关于家庭作业的描述,使我们这些美国教育体制之外的人无限感慨。诚然,我们无法凭借一次家庭作业就评判某个教育制度的优劣得失,然而,其蕴含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及人才培养方式值得我们思考并借鉴。在该生就读的依顿派瑞高中,历史课快班每年都有项特大的作业,这项作业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历史作业,它耗时长、难度高、需要学生付出的努力多。作业①要求如下:
  结合该学期的教学任务,作业内容所覆盖的历史必须发生在1898至1945年间,名为《历史文体组合(Historical Portfolio)》,作业需在两个多月内完成。这篇历史文体组合作业占整门课成绩的20%,教师对这份作业从封面设计到各部分内容的组织都做了具体要求。从内容上看,这篇历史文体组合作业要求包含十种文体:历史事件表、讣告、颂文、历史人物专访、 电影评论、书评、史评、画评、假如历史可以假设、献词。封面设计要求包含两个要素:采用对美国历史的艺术表达形式;镶嵌历史名人的名言。
  其中,历史事件表是在阅读全书的基础上选择你认为重大的20个重大事件。历史事件表的设计需要创造性和艺术性。
  讣告是选择一位在1898年至1945年间活跃的著名人物,为其写一个讣告,并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写一篇颂文。
  专访是要求学生专访一位活跃于1898年至1945年间的历史人物,引言部分需包括专访时人物的年龄、专访地点、专访原因。列举专访时要问的10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必须是:“你如何希望你被人们记住?”
  电影评论是对老师在课堂提到的电影或要求看的电影的评论。电影评论采用四段式:初步思考;历史意义;分析综合评价电影中的一幕;最后思考。
  书评是对《密林之中》(The Jungle)和《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两本书的对照比较。列举你计划在毕业前读的5本书,并解释为什么。
  史评要求对这段历史时期内最有意义的事件或人物做出评论,对选定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要做充分的研究从而做出个性化的评论。在结束部分需论述这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对当今的影响。
  画评要求学生选择这段历史时期的一幅油画并解释这幅油画如何反映美国文化,如何反映美国经验。画家想表达什么样的价值观念。为什么画家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假如历史可以假设要求学生选择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如果这个历史事件没有发生,世界将会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假设与猜测技能。
  献词部分包括这个作业(作业中的事件、人物以及各种主题)如何影响自己,将自己的作品献给何人。
  乍一看这份历史问题组合作业,有点让人望而生畏。这样的一份作业在中国如果交给研究生来完成还有可能,对于高中生而言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了。要完成一份这样的作业,不仅对学生是个严峻的挑战,设计一份这样的作业对教师而言,也要求其具备更高的素质。
  这份历史文体组合作业看上去是十种不同的文体组合在一起,比较分散,但其涉及范围广泛,颇具《时代》杂志的风格。从这份作业我们可以发现美国高中教育的特点:
  首先,这份历史作业反映出美国高中教育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拓宽学生视野,强调学科融合。从作业的设置来看,这份历史文体组合不是传统的背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时间,而是融合了历史、文学、政治、艺术等多个学科,并且与当今世界及学生自身的经历相联系,将课本上的文字激活,使历史这门原本枯燥的学科变得生动而有趣。学科融合拓宽了学生视野,使学生学会了从多个视角考虑问题,获得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和体验。其实,自二战以后,美国高中教育历经多次改革,日渐趋于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抽象知识与具体技能等紧密结合,这样的教育必然强调学科融合,同时拓宽了学生视野。
  其次,这份历史作业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完成这份作业时,学生变被动的让我学为我要学,他们需主动阅读大量相关书籍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并形成自己的特殊见解。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教师并不会督促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安排时间,制订计划,同学之间互相督促,互相帮助,在尊重学生个性、挖掘自身潜力和特长的基础上共同成长。在这份历史文体组合作业中,学生需撰写影评、书评、史评等,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锻炼了独立思考、自由表达个人见解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极为重要,正应了他们的主张“学校培养的不仅是今天的人,更是明天的人”。
  第三,这份作业反映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这跟美国追求卓越的定位有关,高中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跟本地的高中生竞争,更要跟全世界的高中生竞争。要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保持领先,在人才培养上必须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教育领域定需有所突破。因此,美国高中非常注重培养及保护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最好的教育应该包括某种“选择”。基本的教学法不一定适合每个学生,这份历史文体组合作业的设置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选择,教师应该为每一个学生寻求一种与别人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1]这份历史作业正是从确定主题开始就为学生提供了不断的选择机会。每个同学在选择的过程中其个性得到了尊重,决定、判断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更为重要的是,完成作业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不断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拓展学习空间的过程。
  第四,最重要的一点,这份历史作业反映了研究在美国高中教育中的重要性。关于知识究竟可教还是不可教,如果可教的话应该如何教等问题在教育理论领域一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正是其中的一种。这份历史作业正是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在向课外延伸时的生动反映。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