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教育厅:赢在课堂 精细管理 促进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
2011-12-29
中国教师 2011年7期
我省2010年“国培计划”项目以“赢在课堂”为主题,立足骨干梯队建设,着眼教师专业发展,坚持国培规格,优化培训过程,强化质量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省2010年“国培计划”分为三个类别、七个子项目,共计培训64 800名骨干教师,其中“置换”项目培训市级及以上骨干教师600名,“短训”项目培训县级骨干教师4 200名,“远程”项目培训校级以上骨干教师60 000名。共有两所省外高师院校、六所省内高师院校和两家远程培训机构承担了培训任务。项目取得明显成效。学员普遍认为,培训是高规格、求真知、练技能的好机会,帮助他们更新了观念,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学员形容“国培计划”是“给广大农村一线教师久旱的心田下了一场及时的雨”。“国培计划”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各级教育部门和培训机构的理念转变和行为改进,形成了需求导向、分层实施的培训观,问题中心、改善实践的教学观,案例载体、突出实践的课程观,脱产、集中、远程与校本结合的模式观。同时,“国培计划”也产生了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
一、建设骨干梯队,精心设计“4441”培训目标,提高项目效益
项目目标围绕“4441”,着力务实创新。一是提高四项能力:师德素养和专业素质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有效开展校本研修和指导青年教师的能力。二是建设四级梯队,即省级、市级、县级、校级骨干教师队伍。三是形成四多格局,即主体多元、师资多源、资源多样、方式多种的“大培训”格局。四是推进一体化建设:促进教师教育改革,推进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
二、紧扣一线需求,量身打造方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一是抓好需求调研。组织专家走进农村、走向教师、走入课堂,多种形式掌握培训需求,做好顶层设计。各项目院校机构训前分层次、分学科进行分析诊断,掌握教师培训需求。
二是抓好方案设计。权威培训专家制订省级项目实施方案,项目院校机构起草学科培训计划报省项目办评审。专家评审后,形成评价意见。各院校按照评审意见对培训方案再行修改,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三、聚焦课堂问题,优化内容,创新方式,强化培训的实效性
安徽省的“国培计划”以高质量、高水平为追求,着力内容优化和模式创新,立足一个核心,采用两段施训,实施三类课程,严格四项作业,突出五项研修。
4898a530a0c7e808738bb7aa8f33ba56243492b49286d8288ef9aa6d8f42168a1.立足一个核心
培训内容以“赢在课堂”为核心,以学科教学为主线,以“五新”(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新技能)为重点,围绕问题中心,坚持实践取向。
2.采用两段施训
置换脱产研修两个月院校集中研修后,进行一个月的“影子教师”实践和为期五个月的课题研究。短期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项目在训后进行一个月以上的校本研修,院校机构利用网络平台,对教师进行跟踪指导和后续服务。
3.实施三类课程
根据专业层次、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和学科特点,开设三类课程,促进学员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其一是专业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其二是实践课程,分为情景课程和实践研修;其三是拓展课程,构建起“实践”主体、“专业”支撑、“拓展”补充的课程框架。
4.严格四项作业
(1)院校集中阶段,“四做”。训前,提交问题单;训中,撰写参与录;训末,填写反馈表;结业前,提交考评表。
(2)“影子教师”阶段,“四带”。“带课”研修,学科教学上做到“五个一”:每天至少备一节课,每天至少听一节课,每天至少批改一组作业,每周至少上一节课,每周至少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案例分析)。“带研”研修,教研科研上做到“五参加”:参加集体备课,参加学科教学研讨,参加听课评课(观课议课),参加校本研修(校本培训),参加课题研究(行动研究)。“带学”研修,问题研讨反思上完成“五个帖”:发问题帖,发研讨帖,发反思帖,回交流帖,回研讨帖。“带资”研修,资源共享共建上能够“五主动”:主动汇报培训心得,主动分享专家资源,主动搜集校本材料,主动整理校本资源,主动上传校本资源。
(3)校本研修阶段,“四交”。“短训”项目和“远程”项目学员完成“四个一”:制订一份研究计划,解决一个课堂教学重难点问题,进行一次课堂教学“汇报”(示范课),撰写一篇文章(研究论文、课例分析或反思总结)。
(4)行动研究阶段,“四果”。“置换”项目的学员在两个月的院校集中、一个月的“影子教师”和五个月的校本研修阶段,形成四项成果:院校集中阶段的开题报告,“影子教师”阶段的调研报告,校本研修阶段的研究论文,成果汇报阶段的结题报告。
5.突出五项研修
(1)师德教育。坚持师德教育为先,必修学科教学中的职业道德素养,改善课堂教学中的师德行为。组织学习温总理《办好农村中小学教育》重要讲话,开设一个学习专题,组织一次主题论坛,编辑一期学习成果简报。寒假期间,安排顶岗实习生认真学习“讲话”,开展当地农村教育调研活动,撰写学习心得和调研报告,并组织交流研讨活动。
(2)师能提升。课程设置基于学科,能力为重。“师德修养与学科教学”“学科素养与课程改革”“学科有效课堂教学”和“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等专业课程模块,突出“五新”掌握;实践性课程实现“做”与“学”“思”“研”结合,运用原理知识,丰富案例知识,形成策略知识,提升实践智慧。
(3)专业引领。一保“底线”:一线优秀骨干教师不低于40%,省域专家不少于1/3。二争“顶级”:确保课改专家组成员、教学研究权威、培训专家和全国名师等加入。三强“实践”:增加实践体验和考察观摩课时,发挥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示范作用。四求“跟踪”:通过网络手段,落实专家在线答疑和远程跟踪指导。五送“资源”:为后续学习和岗位研修提供免费的网络平台,共享研修资源等。
(4)案例教学。力求改进教授教学,采用案例式教学,充分体现问题与案例的真实性,内容与策略的针对性,引领与指导的启发性。在方式上,有视频的事件再现、文本的案例故事、培训者的言语描述和学员的模拟实践等,与课堂诊断、教学沙龙和教学论坛等结合,构建成案例载体的“嵌入实践”的专业性课程。
(5)课例研究。院校集中培训与远程学习阶段,培训专家进行课例研究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的引领。校本研修阶段,将课例研究作为研训一体化策略运用的载体,与我省“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全员培训主题紧密结合。“置换”项目的“影子教师”和课题研究/行动研究,“短训”项目和“远程”项目的校本研修,都将课例研究作为主要内容。
四、实行精细管理,创新机制健全制度,保证培训的高质量
1.加强组织领导
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成立实施“国培计划”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管理项目实施工作。在组织管理上实行行政、业务双线并行,形成省、市、县、校“四级”行政组织管理网络,建立起省项目办、执行团队、“三支队伍”(专家团队、辅导团队、技术支持团队)、培训班级“四级”业务组织管理网络。
2.重视形成性评价
对参训教师训前评测,训中进行中期考评,训后进行终结绩效考评。
3.创新管理机制
采取制定《项目实施指南》、事先审查培训计划、随机问卷调查、分段实施评估等多种方式,建立健全项目业务导动机制、备案反馈机制、全程导控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
4.健全项目监管制度
在组织领导上,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在实施落实上,做到事有人管、职责明确、失职追究;在过程监管上,采用“半月报”制,实时掌握训情;在沟通协调上,通过多向反馈制,形成齐抓共管。
2011年“国培计划”组织实施工作,我省将在“四项坚持”“五个优化”上做文章,总结经验,改革创新,努力推进“国培”项目再创特色,再上台阶。一是立足“四项坚持”,进一步完善项目规划。坚持“雪中送炭”,面向农村倾斜皖北;坚持“按需施训”,分层分岗培训;坚持“师德为先”,提升师德教育成效;坚持“能力为重”,促进骨干教师成长。二是做到“五个优化”,高质量打造名优“工程”。优化培训调研,确保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优化团队建设,确保培训教学的高水平;优化实践环节,确保培训研修的实效性;优化资源平台,确保服务指导的强支持;优化绩效考评,确保培训效果的高质量。三是实行“一编三建”,示范引领教师培训改革创新。修改完善《指导意见》《实施指南》《绩效考评办法》,编印《项目手册》;建立项目院校机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省项目领导组成员“定点督导”制度,建立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国培项目考核奖惩制度。
(责任编辑:郭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