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各方声音

2011-12-29

中国教师 2011年7期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尹力教授
  
  尹力教授:
  “虎妈”采取的十分严厉的教育方式,是基于她独特的“虎理”的,主要有这五个方面:一是严厉的中式家教比宽松的西式教育更优越;二是魔鬼式训练是成功的关键;三是成功的三大特质就是不用理会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必须孝顺父母,坚信小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的指引;四是只要对孩子保持高期待,孩子就一定能做到,不要像西方父母一样过分低估孩子的承受能力;五是任何事情想做好就要努力,但孩子通常不会去自发努力。这就是为什么家长要凌驾于孩子的选择之上的原因。当孩子渐渐把一件事情做好时,无论是学数学、弹钢琴还是跳芭蕾,孩子都会因此获得更多的自信。
  基于上述五条“虎理”,“虎妈”给两个女儿制定了10条清规戒律,诸如在学习上,不准她们任何一门成绩低于“A”;当孩子们不好好练琴时,她会威胁她们不准吃饭,要烧掉其所有的绒毛玩具,骂她们“垃圾”等。那么,是谁把“兔妈”逼成了“虎妈”呢?文献显示,“虎妈”的父亲对她非常严厉,曾因为她的成绩不好而骂她是垃圾,她本人也并未觉得受到什么伤害。当“虎妈”将这种方式移植到女儿的身上,骂自己的女儿是垃圾、废物时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虎妈”的目的就是要打破“亚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弄清楚了“虎妈”的“虎理”和“虎相”后,我们进一步追问:“虎妈”等于“中国妈妈”吗?我自己就是一名母亲,想想我们自己,看看我们的周围,我们的中国妈妈未必都是这样吧,而且,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方式也不太一样。“虎妈”小时候仅仅因为得了第二名就被父亲辱骂,认为是一种羞辱,但现在就算我们的孩子在班里得了最后一名,我们也未必会辱骂孩子。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虎妈”定义为“中国妈妈”,将其当成“中国妈妈”的典型代表,她的教育方式只是一个个案,往好听了说,是因材施教而已。对这种个案的讨论倘若离开了具体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以及最重要的教育客体——孩子的独特性,都是不合适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川教授
  
  肖川教授:
  听到了“虎妈”的所作所为,我不禁想问,谁是“虎妈”的“母亲”?是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等级观念?所以这牵扯到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我们和孩子究竟是什么关系?中国的父母与孩子是什么关系呢,我觉得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我们希望孩子有好的成绩、希望孩子能够光宗耀祖。中国人比较讲亲情,而不太讲博爱,人际关系是比较功利的。而亲子之间的关系也是功利的:这个孩子能够让我省心,能够让我荣耀,能够让我受益。
  但是在这里我想问一点,我们追求成功是为了什么?孩子追求成功究竟是为了什么?对我来说,我认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只能是幸福。所以我否定“虎妈”,因为她无视孩子的自尊心。她这样做这样会影响孩子心灵的敏感度,对待孩子不要用很尖锐的语言去评价。
  我认为,在孩子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几条原则:第一,这件事是不是孩子力所能及的,有没有天赋去做;第二,这件事是不是孩子真正感兴趣的,孩子能不能享受这个过程,否则就会产生反抗、仇恨等消极情绪;第三,这件事是不是无损于他人的利益;第四,这件事是不是有助于孩子自身价值的实现。
  
  中国社会学会教育社会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魏曼华副教授
  
  魏曼华副教授:
  《南方周末》2011年1月7日的头版报道,美国华裔“虎妈”蔡美儿为了让她的小女儿熟练地弹奏一首钢琴曲,要求女儿从傍晚一直弹到夜里,中间不允许喝水,不允许吃饭、不许上洗手间。可以说,用这种魔鬼式的方法训练一个几岁的孩子令我震惊。更令我感到震惊的是,我周围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对于这种严酷训练的认同:“想当年朗朗的父亲不也是这么训练他的吗?现在朗朗不也已经是享誉世界的钢琴家了吗?”殊不知,朗朗以及“虎妈”的女儿只是个案,而且是难以复制的个案,不可复制而且绝不应该复制。琴童的家长不能模仿也不应该模仿。我还记得多年前看过一篇报道,朗朗谈到对父亲严酷训练他的痛恨,虽然现在已经不提了。华裔“虎妈”对女儿魔鬼式的训练方式和极端措施,在美国特定的教育环境下或许可以逼出“成绩”,因为美国的教育环境相对宽松,学校下午3点放学,学生作业不多,有不少空余时间等等。但如果中国家长在学生学习负担很重的情况下还这么逼,非得把孩子逼“疯”了不可,真可谓是得不偿失。
  我觉得,一些家长想方设法培养孩子的特长,这本来是好事。遗憾的是这个事情现在已经异化,甚至走向了它的反面。一些家长完全不顾孩子的生理、精神健康和兴趣爱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比如现在很多家长都让孩子从小练钢琴,对此我非常不赞同。
  据我所知,从琴童到成为钢琴家要经过一万个小时的练习,相当于平均每天练3小时,一共要练10年。因此,不论学校课业负担重与否,也不论是节假日还是生病,孩子每天都要练习几个小时。这对小孩子来说是个极大的负担。再加上他们正在成长当中,如果练习不当,手部很容易受伤。据说,钢琴家或者不少以弹钢琴为业的人,很多都在三四十岁得了严重的腱鞘炎。因此,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只是花时间下苦功,很可能对孩子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家长正在和“虎妈”一样用魔鬼的办法来逼孩子练琴。现在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了,减负减了那么多年也减不下来,中、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假设再这么逼,琴童出现严重的生理、心理问题绝非危言耸听。
  我认为,如果将来不以弹钢琴为业,孩子根本不必学钢琴!对于不想以钢琴为专业的孩子来说,学钢琴基本上是得不偿失!其实,有些家长之所以逼着孩子学钢琴,无非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艺术气质或者高雅情趣。而要做到这一点,可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照样可以提升孩子的人文素养和高雅气质,即便只是进行广泛而深入的阅读,都可以培养出绅士和淑女。
  再说得世俗一些,一个孩子从琴童到钢琴家需要一万小时(而且还不见得能弹得很好)。因此,他必须从很小就开始练习,通常是4岁开始。从4岁就开始学专业,而且每天不能间断(间断的时间必须补上),除了钢琴,哪一个专业要学这么久,占用如此之多的时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只需从大学开始,学习4、5年就能完成这个专业的教育,即使读到博士,也仅仅是10年而已!什么专业学不出来?何至于从幼年开始就要“魔鬼式的训练”呢?
  
  美国著名教育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Daniel Golden
  
  Daniel Golden:
  “虎妈”逼迫孩子放弃朋友和社交活动,每天练习三小时的琴,还要她们在空闲时间学习学校知识,真可谓家教甚严。但是这样的父母往往会失望地发现,他们严厉的管教并不一定能够换来哈佛或者其他美国精英学校的入场券。因为,这些学校不仅仅关注一个学生的成绩单或者是课外活动情况(例如音乐),实际上,他们关注的更加全面,从学生的个人文章到他们的运动天赋,到他们的家庭能够为学校捐款的能力等等。你未来公司的老板也不会在乎你有没有音乐天赋。这样的结果就是,“虎妈”后来会发现,她不仅剥夺了孩子的社会发展,而且让她们在考取大学和找工作的时候更加失望。
  我的妻子最近常常向我抱怨,说她总是能在电视上听到“虎妈”这两个字,人们不断地讨论她。作为一名媒体人,我要指出,这是媒体猎奇心理的体现。其实“虎妈”在书的后面后悔自己之前过于严厉的管教方式,她也对孩子、对生活做出了妥协。但是媒体没有报道这些。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易进副教授
  
  易进副教授:
  “虎妈”的教学经验有一部分是可取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虎妈”教育中比较极端的片段。从她的描述看,她的女儿现在的成长状况是不错的,既取得了很好的学业成绩,也比较健康、积极。但这些发展结果并不是“高压”式的家教带来的,更多的是来自于她和孩子紧密的联系。她除了对孩子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严格要求外,可能更多的时候,她与孩子之间也有很多愉快的共同经验,比如外出玩耍,等等。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否恰当,与孩子自己的个性特点很相关,我们不能一概而论,非黑即白地全盘否定,应该具体地去分析。“虎妈”的事情,比如练琴,她是和孩子一起练,孩子不吃饭她也没吃饭,和孩子一起坚持,最后把曲子弹会了,让孩子体验到如何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当然,克服困难的过程也不是一定要这么辛苦。也许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她会在第二天或第三天完成这个任务。
  现在除了采取高压方式的家长,也有一些家长是完全让孩子自由的,对孩子实行“放养”的方式。另外,有一种属于劳工阶层的家长,他们顾不上孩子的学习,但是把孩子的生活照料得很好,并且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他们给孩子的暗示就是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会有好的生活,这一拨人的幸福感比较高。这些家庭物质条件不那么好,没有条件给孩子提供很好的学习机会,但这些孩子仍然成长得挺好。这主要是因为良好的亲子情感关系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使他们可以充分地从学校环境中汲取养分。
  对老师没讲过的题目,孩子不会做太正常了。在孩子已经看到自己“失败”的情况下,家长要给孩子认可,告诉他们做不出来不是他们的问题。当然孩子马虎的话要提醒一下。如果老师讲过的还不会做,就要探讨一下原因。总之,家长给他的支持是最重要的。
  一万小时的钢琴时间是家长为保证孩子能够练琴成功的前提。但是小时候学习弹钢琴并不一定是为了将来靠钢琴挣分或取得成功。小时候学习乐器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益处的,前提是学习过程要愉快,不能太痛苦。70后小时候家长工作忙,都是自己玩,当家长后就会觉得,现在有条件,有机会,就应该尽可能给孩子创造机会多接触一些东西。孩子尝试很多东西之后也才能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喜好和特长。从这个角度,对小孩不要要求比较枯燥无趣的专业技能训练,但让孩子多接触乐器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家长期望的应该是带给孩子丰富的经验和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