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之有道
2011-12-29马迪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2期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吻,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多么寂寞和冷清。世界上仿佛没有什么比“吻”更简单,但它又是如此复杂、含义深远——唇齿相接,常胜过千言万语。人类学家估计,吻普遍存在于全世界90%以上的文化之中。这种嘴对嘴的行为到底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动物也爱吻
吻不是人类的专利。因为不是所有动物都生有唇部,所以个体之间亲密的头颈接触,也常被视为吻的一种。
驼鹿轻触鼻子,鼹鼠互相摩擦口鼻部,海龟碰头,长颈鹿则爱用脖子缠住爱侣。蜗牛是鲜为人知的性感动物,它们之间的一个吻,往往是全身交缠,可谓投入。刚果倭黑猩猩是动物中的接吻高手,他们比人类吻得还勤,有科学家甚至亲眼目睹过两只倭黑猩猩一口气吻了整整12分钟。事实上,当它们兴奋或恐惧时,亲吻可以放松情绪并加强伴侣之间的关系。
动物之间的吻有多种含义,有些是真正的爱意,有时则是问候、亲子之间的哺育等等,甚至有可能是在进行无声的较量。人类的初吻
和其他动物一样,古人类的初吻并不是直接印在唇上的。事实上,爱斯基摩文化中流行的“嗅礼”才是人类之吻的原型,用鼻子闻味道意在辨识亲友、加强好感,甚至能察觉对方的健康状况。
那么,吻什么时候由鼻转移到唇了呢?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人体的“硬件”决定的。人类经过长期进化,发展出了外翻、突出、色泽红艳的嘴唇,成为人体最外露和显著的性感带。
我们的祖先在寻找果类食物的过程中,很早便掌握了迅速发现红色物体的本领。红色常常代表着成熟可口,这种意识已经根深蒂固。最近的研究表明,看到红色会让人心跳加速,感觉兴奋。所以,这也难怪男人们无法抵挡“红唇”的魅力,而女人们则从古埃及时代起便一直热衷于口红。
吻的历史
第一次被载入史册时,“吻”这个词本身都还没有诞生,公元前1500年的印度吠陀梵语文本中将吻记录为“舔舐”。到了公元3世纪,同是源自印度的《爱经》用了整整一章告诉读者应该吻哪里、如何吻,堪称极详细的亲吻指导。随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诗文学如《奥德赛》和《伊利亚特》中,各式各样的吻开始大行其道,甚至连《圣经·旧约》也不例外。
到了中世纪,吻还被赋予了法律效力。当时的人们大多不会拼写自己的名字,所以流行在密封文件时画上一个×,再印上一吻,以示正式生效并受法律保护。17世纪,欧洲鼠疫的流行使吻成了禁忌,人们为了避免身体接触,发明了触帽、挥手和鞠躬等问候方式。
进入近代社会,好莱坞帮助吻找回了它的魅力,如今的爱情电影里,男女主角不来几次深情热吻简直就像对不起观众似的。
吻的解剖
表面看来接吻只是唇颊的接触,貌似简单,但绝非如此。嘴唇中垂直分布的提肌将嘴唇提起,使其向前向外突出,环状分布在嘴唇周围的轮匝肌则负责使嘴唇紧闭,面颊内水平分布的颊肌控制嘴唇的位置……就这样,数十个肌群的肌肉协调行动方能完成一个最简单的轻吻。
而深吻则需要整个身体的参与:负责嗅觉、味觉、视觉和面部表情的神经变得兴奋,血管扩张、脸颊泛红、瞳孔放大、呼吸加快、脉搏加速、心脏向大脑供给更多的氧气……舌头上的近万个味蕾忙碌地探测对方,嘴唇上密集的未梢神经则向大脑中负责爱、激情和欲望的区域传递强烈的刺激。与此同时,多巴胺(产生快感)、催产素(依恋的感觉)、血清素(调节情绪)和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等神经递质和激素迅速游走全身,它们综合起来的效果可以令人神魂颠倒,如同坐上了云霄飞车。
科学家还观察到奇特的一幕:约2/3的人习惯亲吻时将头向右侧倾斜,至于原因,至今无人知晓。
为何要接吻
遗憾地说,吻是要冒一定风险的:唇齿间交换的不仅有唾液,还可能有细菌和病毒。那么人为什么一定要接吻呢?
一种理论认为,吻有着重要的遗传学功能,可以帮助女性判断自己与对方的“遗传匹配性”如何。接吻时女人的大脑能对伴侣的唾液进行一系列精密的化学分析,从而得知他的基因与自己的是否匹配。这是女性出于繁殖健康后代的一种本能。
因此,一个热吻,可能让双方的关系瞬间迸发出火花,也可能让一段刚萌芽的感情迅速冷却。美国多所大学的研究者对1041名18-25岁的大学生展开调查发现,接吻是女性衡量眼前伴侣是否能和自己甜蜜相处的一个重要标尺。感觉良好,回味悠长的吻可以“一吻定情”,而66%的女人会因为吻的感觉欠佳而终结一段罗曼史。
不过话说回来,接吻这种事,还是一切跟着感觉走吧。爱因斯坦他老人家也说过:“亲姑娘时不专心,这是不重视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