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玩木
2011-12-29李钺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2期
虽然身处北京798艺术区这样的当代艺术前沿阵地,陈翔却觉得自己和当代艺术距离甚远。从1999年他就把自己的设计工作室设在这里,与其他门庭若市的工作室不同的是,这里经常大门紧闭没有任何标志。1000多平米的工作室里随意摆放着高古风格的木制条案、方桌、石雕、赏石、佛像。几盆大型观赏花木布置其间,石桌上摆放着功夫茶具,使得这里更像一个休闲场所而看不到所谓的当代艺术品。“我买古家具纯粹是为了玩。做有关家具的设计?从来没想过!”陈翔笑着说。相对于工作室每年近百万元的房租,这种玩法显得很奢侈。
学雕塑出身的陈翔喜欢家具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在陈翔看来每一件家具都可以当做雕塑来看,每一件好的家具都是艺术品。1967年出生的陈翔喜爱收藏古家具也有10多年了,收藏的都是榆木、柏木等北方软木家具,也叫柴木家具,相对于紫檀、黄花梨等名贵硬木家具,这个叫法稍带贬义。柴木家具,大多为百姓日用品,传世量大,而精品极少。上世纪90年代北京开始有集中的古家具市场,每天集中运到北京的家具有十几卡车,往往一车里只能挑出一两件像样的东西,运气好的话可以找到比硬木家具出现早,造型古拙的行内所谓的“高柴家具”,一般人觉得其粗鄙,但这类家具的高古气息却是陈翔情有独钟的。
陈翔刚开始收家具是凭兴趣,往往被家具精美的雕花、表面的符号吸引,直到现在他的工作室里还保存着几件当年收的雕饰繁缛的闷户柜。现在他关注更多的是家具体现的文化内涵。陈翔指着最近刚刚收的一对没任何雕饰的石墩说:“即使是受过美术训练的,也往往对这类东西视而不见,看似造型简单,其实线条方中带圆,很难把握其分寸,这才是最高级的、最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他的工作室里还摆着一个四平榻,初看不起眼,细细品味也是线条厚重,四脚马蹄上挑有力,转折处圆转流畅,和那—对石墩有异曲同工之妙。
和陈翔同时开始玩家具的玩家大多已经停手了,可见收藏不仅需要经济实力,还需要学识作为基础。“你可以想象,”陈翔指着那一对石墩说,“这一定是摆在大庭院或者厅堂一角才显得协调。家具是和建筑、文化背景联系在一起的,首先要有家才有家具。中国人曾经太长时间没有家的概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住房都是国家分配,甚至家具都是配给。‘文革’对于传统文化的割裂使得中国人更没有所谓‘家’的概念和家族传承。你很难想象满屋饭菜味道的家里摆放着黄花梨家具。在此家具只体现了经济价值。文化断代使我们失去了许多,但最本质的、最具有中国精神的器物,还是由我们自己去发现,其中也是我们精神家园之所在。”
陈翔网名扎西,圈内称“扎爷”,自然有对他在收藏家具圈里地位的肯定,也有对其藏品品位的认同。论身世陈翔也确实称得上爷的,陈翔祖上为近代著名学者罗振玉(1866~1940),所以似乎血液里潜移默化的有一种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感,即使像他自己所说的玩家具,也一定不会在前人的规矩里兜圈子。陈翔思考了几位近现代学者研究中国家具的思路:德国学者古斯塔夫·艾克(]896-1971)从黄花梨家具入手,介绍了中国家具的结构、比例、榫卯斗拼之关系、木性以及形式演化的关系。王世襄(1914-2009)先生作为一个博杂的玩家,从家具传统制式的法度入手,用了传统工匠的眼睛去看家具。用鲁班行的行话讲了工匠的工手,最后提出了一个审美的相对标准。学者,诗人陈梦家(1911~1966)先生的家具收藏体现了一位深谙传统文化的学者审美的标准与法度,但因其主要致力研究古代宗教、神话、礼俗而治古文字,一生没有留下深入研究家具的文字。陈翔通过多年的收藏和心得认为要使家具理论和收藏更有发展必须站在先贤的肩头,回头审视走过的路,寻找一条具有中国审美的精神之路。从而把视角定在家具被忽略和谈化最本质的精神,最根本的审美。“经过了这多年,我们的视角变大了。首先我们不是在买木头,而是在欣赏艺术,应该用艺术的审美来选择家具,要上升到中国的审美意识中来。逆水行舟,追本求源。所以我提出一个个人认识上的方向——家具是在实在实用器的基础上融入了审美。这里的审美是文化意义上的审美,包合宗教、文化、士夫、市井、结构、比例、气韵在内的诸多因素。中国人自己更了解自己的东西。中国最优秀的家具,可能刚刚开始被发现,它是经过百多年的沉淀,洗尽铅华,去尽尘埃,浮出水面。”有如此“野心”,看来陈翔所谓的“玩家具'’绝不是一般意义的玩玩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