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利比亚战乱看中国的能源安全
2011-12-29刘友法
中国周刊 2011年5期
如果利比亚动荡局势进一步恶化,必将影响到中东地区其他产油国,进而对中国的石油供应产生重大打击。
3月19日,以美英法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对利比亚实施军事干预以来,这个世界第十二大石油生产大国的原油生产已经陷入半停顿状态。
更为重要的是,利比亚乱局已对国际能源生产和交易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效应,并正通过生产和供应链对中国的发展战略和能源战略带来直接影响,制约政府通货膨胀治理和经济结构调整进程,并直接增加国民生活消费开支。
这对中国的能源战略提出了新挑战、对石油产业提出了新课题、对中国能源战略走出去提出了警示。
目前,中国能源需求50%以上依赖国际市场。2010年,中国进口石油及相关产品超过2亿吨,2011年很可能突破2.5亿吨大关。去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速度加快,随着市场流动性持续增多,大量国际资金重返国际期货市场,总量较2008年底增加了一倍多,其中一半左右流向石油期货交易市场。
在此背景下,一些金融机构和投机性资金利用利比亚乱局不断大肆炒作石油期货,进一步加剧了阶段性供求矛盾。有评论预测,如果利比亚局势进一步恶化,国际油价在短期内极有可能突破140美元每桶,甚至有可能追逼200美元大关,进而将通过示范效应影响到中国石油市场价格。
从微观领域看,石油产品和以石油产品为动力和原材料的产业生产成本抬升,将通过交易链拉动所有与石油相关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最终增加国民的生活消费开支。
从宏观领域看,中国经济经过32年高速发展,潜在通货膨胀压力正在释放出来。显然,近期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的高油价将进一步加剧通胀压力,进而制约中国政府治理通胀的努力。
与此同时,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调整的关键阶段,国际市场上述能源供求关系新局势必将对“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构成巨大的压力。
本世纪世界经济主要以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做动力,而作为交通运输的动力燃料几乎全都依赖石油。然而,中国石油与天然气人均储量在世界排名明显靠后,无论是现有储量,还是开采量,都越来越不能满足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50%以上来自国际市场。
石油生产与供应能力增长均存在一定的空间。目前,国际石油市场的高油价行情主要受投机性炒作和部分国家非理性战略储备采购影响。
然而,随着世界各国围绕石油资源的“争夺战”愈演愈烈,随着美英法联军在利比亚的空中打击行动不断深化,利比亚乱局很可能导致其他地区产油国政局不稳,特别是海湾产油国。目前,海湾合作委员会6个国家中,有3个国家政局处于动荡状况。
近年能源消费国纷纷加速本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建设。中国面临的风险在于,能源储备战略起步较晚,受利比亚局势引发的能源价格上涨势将大幅度增加中国相应的财政支出。
中国参与国际石油开发活动起步较晚,中国石油产业资本在西亚和北非国家大多是高政治风险的国家。这些国家开采条件相对险恶,运输条件大多困难,战争不断、种族纠纷频仍、宗教冲突频繁,相关产业政策缺乏连贯性。
所有上述因素都加大了中国油气企业在当地的生产与经营风险。目前看,北非地区并非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布局的重地,中国油企在北非地区虽然陆续推进了若干大项目,但数量并不多。因此,利比亚战争对中国油气项目和相关投资的直接影响不大。
但是,利比亚动荡局势进一步恶化,必将影响到中东地区其他产油国,进而将对中国石油供给产生重大打击。鉴于在西亚北非国家开展油气合作均将面临高风险,未来中国在与相关国家推进新的能源项目合作之际,应注意充分研判经营风险,力争多渠道合作并行,积极分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