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打败机器
2011-12-29刘铮铮
中欧商业评论 2011年2期
现有搜索引擎过于宏大、僵硬、冷漠,代表了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不掺杂任何感情的答疑方式注定无法实现真正的解惑,只有活生生的人,才可能领会人脑中的隐秘需求,作出堪称精准的回答。
除了在少数国家,谷歌基本上做到了无往不利。那简约的页面,精妙的运算法则,酷炫至极的产品,还有一句“不作恶”的口号,都深深地成就了它——谷歌是企业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两位创始人的出身背景(谢尔盖出生在前苏联,拉里的祖父是工会活跃分子)暗合了谷歌免于人力干扰的行事准则:不依赖人工,单凭一项名为PageRank的算法返回所有结果,实在太酷了。
面对这样完美的对手,正面竞争者纷纷败下阵来。若说谁能与之争锋,人们至多猜测,携有人际关系利器的Facebook可能成为互联网的下一个宠儿,但那毕竟是隔壁的对手。直至一天,一个名为“ChaCha.com”(以下简称“ChaCha”)的搜索引擎在手机端异军突起,才让人们隐约察觉,谷歌也并非无懈可击。真正的“人肉”搜索
ChaCha创始人斯科特琼斯(scott Jones)是美国一名互联网连续创业者。20世纪80年代,他创立过提供数字声音邮件服务的互联网公司;90年代又创立了一家互联网音乐公司,后来被索尼公司收购。ChaCha是中文“查查”两字的拼音,据说斯科特一次出差到中国,偶然听到这个词汇,记了下来。
2005年10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邀请斯科特发表题为“未来互联网”的演讲。在准备演讲稿的过程中,他使用谷歌、雅虎、维基百科搜集资料,效果均不甚理想,没有一种工具可以完全给他想要的,他只好给那些风险投资机构和互联网公司的朋友打电话,向他们直接请教。
联想到此前跟人讨论过的信息过载问题,斯科特意识到现有搜索引擎不能让人完全满意,正是因为撇除了人脑的参与。现有搜索引擎过于宏大、僵硬、冷漠,代表了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不掺杂任何感情的答疑方式注定无法实现真正的解惑,只有活生生的人,才可能领会人脑中的隐秘需求,作出堪称精准的回答。
“如果能向聪明的朋友实时请教,结果怎样?”斯科特问自己。这一自我追问催生出融合人工智能与搜索技术的ChaCha。全新的搜索引擎在2006年正式上线,站在搜索框背后的是一个庞大的“回答者”团队,用户的每一个问题均由电脑一端的真人作答。
回答者来自各行各业,可能是在校学生、退休人员、家庭主妇,他们全部为兼职,不一定要精通某一学科,但要有迅速找到答案的能力。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答题人,需要在网上接受ChaCha的基本培训,通过一项在线资格考试,然后正式上岗。回答者每工作1小时,可以获得5美元报酬。
62000多名回答者保证了ChaCha每周7天、每天24小时运转。回答者登录以后,自由选择问题回答,用户输入问题,稍待片刻就能得到想要的答案。所有问题和答案均被存档,日积月累就形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
我好奇地输入“谁是毛主席”这一问题,数据库返回的第一个问答记录是:
“为什么毛泽东被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参与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他被选举为共和国的主席。”
答案下注明回答者为“Tiffany c”,他在2010年11月20日下午6点50分回答了该问题。
一些人回答问题为了钱,一些人回答问题为了服务他人,还有一些人回答问题纯粹出于个人兴趣。用户可以对答案评分,既可作为回答者收入多少的参考因素,也决定了累积答案的页面排序。
ChaCha对用户完全免费,收入来自广告。每个答案下方链接一条广告,按点击量向广告主收费。用户需要等待一会儿才能得到答案,ChaCha能够相对精准地匹配广告。比如用户询问一个有关猎兔犬的问题,ChaCha可以匹配一条来自宠物商店的特价信息。
看上去ChaCha只是一个元搜索引擎(将多个独立搜索引擎的结果整合汇总的搜索引擎)。实际上,引入人工使搜索过程更加智能化了。用户得到的不再是无数不需要的结果,而是经过人工筛选的、有质量的结果。传统搜索引擎一瞬间返回成千上万个链接,研究表明:50%-70%的搜索结果却只是简单的网页导航,人们平均需要1 1分钟才能得到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这样的现实为搜索引擎的提升留下了空间。
ChaCha一出现就引起美国互联网界的关注,人们开始讨论没有谷歌可否照样活下去,类似的讨论此前从未有过。当斯科特被问到是否惧怕谷歌,他回答说:“谷歌的两位创始人从根本上相信运算法则胜过人脑,我们不是在同一个意识层面竞争。”
移动搜索黑马
注意到移动互联网已是大势所趋,斯科特2008年开始大力拓展手机搜索业务。直接向他人打听事情是人类的天性,ChaCha不是简单地将电脑界面手机化,而是另辟蹊径,让用户用手机打电话或发短信来提问。
ChaCha以这种稍显原始的方式进入移动搜索市场时,谷歌尚拥有100%的市场份额,没人相信这一模式能够成功。然而到了2009年第三季度,ChaCha手机端的访问流量超过了谷歌,到当年年底,已经拥有1500万独立的手机访客。
电脑端与手机端的用户体验存在质的不同。尽管智能手机已经普及,在小小的屏幕上输入字符搜索答案还是不如打电话或发短信来得方便。用户打电话进来询问,ChaCha的誊写者会将问题发布在统一的平台上,回答者认领问题并作出回答,答案以短信形式发到用户手机上。处理用户短信发来的问题相对简单,直接分配给回答者即可。通常来说,人们更习惯发短信问问题。
用户可以问ChaCha任何问题,如天气情况、股票信息……如果对答案不满意,可以反复询问。问题短信限制在160个单词以内,一条短信在规定字数内可以包含多个问题,回答者领到问题,要以最短的时间给出最恰当的答案。
许多问题比较简单,如大明星安吉丽娜·茱莉有几个孩子、某地的公共交通时刻表、某场足球比赛的比分之类。然而,另一些问题涉及主观判断,如“人生到底有何意义”。对于这样的问题,需要花几分钟时间思考才能回答得上。最大的挑战是有关突发事件的问题,事情在不断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回答者需要不断修正一些细节。
根据尼尔森公司2009年7月的统计数据,ChaCha是美国用户数增长最快的手机搜索引擎。年轻族群是核心用户群,他们问得最多的是与娱乐有关的问题。2010年12月6日,ChaCha回答了第10亿个问题,在线和手机注册用户合计突破2500万人。抽样调查显示,92%的新用户是从朋友那里听说ChaCha的,53%的用户成为重复用户。
每5秒钟,就有一位新用户使用ChaCha;每一天,ChaCha会收到200多万条问题短信。ChaCha给出的答案以星号结尾,紧随星号是一则广告信息。用户享受服务表示默认网站协议,同意接收广告信息。如此高的人气,吸引了包括百思买、麦当劳、沃尔玛、AT&T在内的众多优质广告客户。70%的品牌广告主第二年选择了续约,NBC环球这样的公司甚至选择ChaCha作为唯一的短信合作伙伴,推销产品、宣传品牌。
手机与用户位置紧密相关。用户发来短信询问,ChaCha一般要求输入所在位置以便更好地给出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本地化营销。人在移动状态下容易产生即刻消费行为,广告主很看重这一点。拥有庞大用户群的ChaCha进一步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和当地商家合作推出折扣券。用户下载折扣券至手机,产生消费以后,ChaCha与商家分成。2009年上半年全球经济衰退期,ChaCha在折扣券方面的收入反而增长了23%。
新的移动营销平台
调查显示,美国人平均每周花在互联网、电视、手机上的时间分别是19小时、16小时、13小时,广告商在三个渠道中的营销预算却相差悬殊,其中互联网占预算的30%,电视占预算的15%,手机只占预算的1.7%。
谷歌的广告收入令人垂诞,斯科特相信ChaCha有类似的潜质,只不过它的主战场在移动终端上。当初将业务重心转向移动搜索市场,正是注意到手机广告的长途旅程才刚刚开始。斯科特作风硬朗,不惧失败,ChaCha总部不在硅谷而在印第安纳州,他被戏称为“技术领域的印第安纳·琼斯”(美国系列历险电影《夺宝奇兵》主人公)。
如同印第安纳·琼斯一心想要夺取圣杯,广告主也一直希望向手机用户直接发送广告信息。但在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向手机用户发送垃圾短信是被绝对禁止的,短信营销始终是一块美味却难以吃到嘴的馅饼。ChaCha破解了这一难题,借助用户的主动搜索行为,看似不可能建立的广告平台得以建立。迄今为止,ChaCha进行了三轮融资,位列2010年最受美国风险投资机构看好的十大互联网企业。
风投们主要是看重ChaCha三点:
首先,ChaCha将人工智能与机器智能完美结合在一起,更方便、更快捷、更准确地帮助用户获取他们真正需要的信息,避开了各种各样的噪音,这一需求是客观存在的。
其次,采用众包的方式雇佣兼职回答者,ChaCha所费人工成本并不高,未来斯科特有信心使回答每一问题的平均成本降至1美分。
最后,ChaCha的服务全部免费,用户至多只需支付电话费。使用ChaCha没有任何负担,就算用户在电脑端与回答者们谈论他们的工作本身,他们也会尽其所能回答,这样的服务自然会吸引大量用户。
短短两年时间,ChaCha的业务初见成效,既得益于公司积累的回答者团队与数据库,也得益于公司高效的执行能力。这是一个新的移动营销平台,对来自ChaCha的答案与广告信息,用户总是持欢迎态度,不会有被侵入感。
ChaCha提供了广告主想要的一切:相对精准的目标客户、非侵入式广告、移动营销平台。“按展示付费”的短信广告服务与谷歌“按点击付费”的互联网广告服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谷歌是机器的胜利,ChaCha是肉体的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