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与中介语
2011-12-28黄燕宁
黄燕宁
摘 要: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影响和干扰,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的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在以母语为背景下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产生僵化现象。而中式英语就是一种中介语僵化的现象。
关键词:中式英语中介语僵化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H3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6-0127-02
一、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又称中国式英语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葛传椝先生在 《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一文中首先提出了“中国式英语(Chinese English 或 Chinglish)”[1]这一概念。李文中教授于1993 年在 《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将中式英语定义为: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影响和干扰,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的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2]。邓炎昌认为:Chinglish is speech or writing in English that shows the interference of influence of Chinese. Some sentences maybe little or more than word for wor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expression. Chinglish may be grammatically correct, but the choice of words or phrases and the manner of expression do not conform learn knowledge to standard English usage. Although understanding may not be a problem, Chinglish is unacceptable. [3] 中式英语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英语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种中介语现象 。
二、中介语
“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个概念最初是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69年提出的,1972年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中介语假说,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Selinker关于中介语的定义是:中介语是与学习者的语言表达相关的言语行为系统;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系统;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而不是彼此孤立的错误的混合体。但是中介语理论并非Selinker一个人建立。在早期的中介语理论建设中,学者 Corder和Nemser几乎是同时提出了与Selinker的理论相似的理论假设。
Corder(1967,1971)提出了“过渡能力” (transitional competence)的假设。所谓“过渡”是指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不断地向目的语的方向发展。Corder认为,学习者的习得过程是一个由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向目的语系统过渡的过程。
Nemser(1971)提出了“近似系統” (approximative system) 的假设。Nemser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描述为“近似系统”,即“学习者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其定义包括3个含义: (1)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是相对于目的语系统而言的;(2)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3)学习者母语系统是一种干扰源。
我们可以把中介语概念归结为: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的特点:
(1)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它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语法自成体系,与母语及目的语的语法都不等同,它能够帮助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过程中解决一些难以理解的语法现象。
(2)中介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母语向目的语过渡的过程中,学习者随着学习的深入,对目的语的了解,一些中介语现象会被正确规范的目的语语法规则代替,但是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新的其他的中介语现象。因此,它是动态的,可变的。
(3)Selinker将中介语产生的原因用五个“中心过程”来描述:语言迁移;训练造成的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学习策略;交际策略 。由此也可见得形成中介语特点的成因有哪些。
(4)中介语的偏误具有反复性。在中介语向目的语靠拢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已经纠正过的错误有规律地反复出现。由于学习者受母语影响根深蒂固,对于新的语言系统的规则,可能会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已经纠正过的错误反复的出现,并且是同样的错误有规律地出现。
(5)中介语的偏误具有顽固性。语言中的某一部分停滞不前,由于多种原因,不再发展,产生了“僵化”或“化石化”现象。这是中介语一个显著的特点之一。
三、中介语的僵化现象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建构时代,学者Nemser提出“近似系统”的概念描述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其本质意义在于,Nemser认为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是一个内部结构化的系统,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性和系统性。它有着一些“定型产物”,比如学习者的洋泾浜,指已经达到一定的语言水平但是还没有完全掌握目的语基本语言规则的学习者在实际交流中由于注重交际内容而非目的语形式而产生的语言。Nemser也把“稳定的中介系统”称作“永久的中介系统和次系统”。也就是 Selinker的“僵化”现象。这种僵化现象主要表现在相同母语背景下的学习者在理解和生成目的语时所产生的带有固定模式的错误。这种带有固定模式的错误构成了学习者的“洋腔洋调”。 Selinker认为“僵化”是存在于五个心理过程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僵化可以发生在学习过程之中,也可以产生在中介语系统任何一个层面,例如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
根据中介语的偏误的顽固性特点,可以看到产生僵化的现象也可能是多方面的。按照Selinker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的分析,僵化可能是因为语言迁移的影响,学习者在接触目的语时产生语际识别效应,尽管母语里某个项目与目的语某个项目之间相似但并不相同,但是学习者却认为两者是相同的;还有可能是因为教学过程中教师或者教材强调和练习某些目的语规则而忽略其他一些对应规则,从而误导了学习者,产生了中介语系统中的某些僵化;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目的语材料的过渡泛化;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解决学习过程的困难采取的策略,比如简化目的语的规则系统,也可能造成中介语的僵化;最后,在学习者交际过程中,为了表达意义的连贯性,也会产生中介语的僵化。从文化认同方面来看,也可能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某些认识形成一定偏见而拒绝接受形成僵化现象等等。
四、中介语僵化现象下的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的表现:
1、中式英語最初典型的特征就是逐字直接翻译,按照字词顺序,简单照搬翻译,因此出现了“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show you color see see”(给你点颜色看看)这样的形式,对于没有一点汉语文化基础的老外来说,虽然这些都用的是英文单词,但是对他们而言却是一头雾水。而正确的译法却是Study hard,keep moving.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 each you a lesson.这些错误往往是初学者因为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的差别,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认识不够而导致的。
2、词语的误用。比如说到 “送”,我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 “send”这个词,如果要说 “我送你去机场吧”这句话,很多人会说 “I will send you to the airport”.而实际上,英语中如果表示送的人要与被送的人同去的话,应该用take而不是send,因此我们应该翻译成“I will take you to the airport”。再比如beautiful一词,中国人很喜欢用,如果要表达某人很漂亮,脱口而出就是 “she is beautiful”。而实际上,欧美在讲某人漂亮时,经常用pretty,cute等。还有怀孕,国人每次说谁谁怀孕了,都是用pregnant这个词,而实际上,这个词在欧美人的日常生活中几乎不用,他们通常会使用更委婉的表达方法,如 “Shes expecting.” “She is inadelicate condition.”等等。
3、文化背景知识的欠缺。任何语言都是与其文化紧密相连的,如果对文化背景知识一无所知,那么说出来的话即使没有语法错误,也一样会造成沟通上的困难。 譬如,中国文化里很崇尚谦虚,而英文里则没有这个概 念,所以当外国对中国人表示赞美的时候,就会发现中国人的反应很奇怪。例如:
A (a foreigner):Wow, you look so nice in that dress!
B (a Chinese):Its just an ordinaryr dess.
在以上对话中,按照外国人的习俗,这个回答会被理解成 A的审美观有问题,一件如此普通的衣服竟会赢得他的如此赞美。而按照中国人谦虚的传统来看,这是非常正常的反应。在西方文化中,对于别人的赞美,正确的回答应该接受并表示感谢 “Thank you.”
中式英语也是中介语僵化的一种表现,对于以汉语为母语,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也会有一个停滞不前的过程,但是这种过程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学习者在不断学习中调整潜在心理结构,在认知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逐渐过渡到真正的使用规范的第二语言。
此外中式英语的产生,也可以从中介文化行为系统领域来进行分析。所谓“中介文化行为系统”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一种特有的文化行为系统。这种系统,既区别于学习者的母语文化行文系统,也不同于学习者的目的语文化行为系统。但他却带有两种文化的特点。比如中式英语,从语法规则或者某些方面来看,是具有汉语特点的,但从形式上却是带有英语特征的。比如在表示问候的时候,中国人习惯用“您吃了吗?”表示客气,但是如果用“Have you had your lunch?”来问候英国人,他们会误以为是一种邀请一起吃午饭的说法。这也是一种母语语用功能的迁移现象。因此可以发现第二语言初学者会找到一种手段来搭建一个平台进行交际,而这个平台借助的往往是自身母语的文化系统。中式英语也是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产生的。
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是造成中式英语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中西方历史、文化、地理各方面的差异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也迥然不同,这些差异反映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上,则体现在中式英语之上。
中式英语是母语为汉语,英语为目的语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过程中必定经历的一个过程,它只是一个过渡,我们应该在中介语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扩大知识面,增加自身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敏感度,建立多角度思维方式,从而避免中式英语的出现,以最终学习地道的英语为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