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凤翔泥塑的艺术特色

2011-12-28刘鑫山李德山封彦

青年文学家 2011年16期
关键词:凤翔泥塑民间艺术

刘鑫山 李德山 封彦

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资助

摘 要: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种类丰富,蕴含着广大劳动人民朴素的情感与智慧。凤翔泥塑作为具有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作品,其民间艺术特性具有较高的美学意义与艺术价值。

关键词:凤翔泥塑民俗性艺术性

作者简介:

刘鑫山(1984.05-)山东潍坊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

李德山(1982.04-)辽宁铁岭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工。

封彦(1984.04-)陕西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6-0105-02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种类丰富,蕴含着广大劳动人民朴素的情感与智慧,是普通劳动人民在劳动与生活中情感与智慧的结晶,这种情感与智慧集中地体现在他们的艺术作品当中。这种艺术作品直接地体现了劳动人民的那种纯朴、原生态的自然美,那种质朴、憨厚、粗犷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依旧展现着它特有的艺术形态与魅力。民间美术是广大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作,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广泛流传的美术作品。凤翔泥塑就是在当地人精神生活的需要中而发展成长起来的,它寄托着长辈对孩子最殷切的祝福,这些泥塑饱含了凤翔人最深挚的情感,同时也昭示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一、凤翔泥塑的历史渊源

在艺术的起始时期,自然以造化的神力孕育了人类起源的神话,形成了人类的动物崇拜、图腾崇拜、万物有灵的观念。因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民间艺术在劳动人民的生活观念中融情感、智慧与一体,形成了代表着一定社会文明的艺术作品。

凤翔泥塑在世代相传的制作工艺中,他成为我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态,它在当地被称为“泥货”。其实深入发掘相关材料,可以发现,凤翔县作为位于关中平原西部的历史文化重镇,泥塑工艺在早于传说提到的时期即初显端倪,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渊源之悠久。

二、凤翔泥塑的发展与创新

在凤翔泥塑的创作与制作过程中,一直延续着当地的一些民间习俗,而民间习俗的力量在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品的创作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巨大,在传统的中国农业社会中,它一直发挥着维系社会稳定和延续传统文化的作用。人类的精神成果在缺少正统文化驾驭的民间社会里,只能以习俗的方式存在和延伸下去,民间习俗的存在和对民间习俗的遵从已是天经地义之事,它内化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基因,在人类社会中传递与发展着。这也正是民间手工艺人代代传承的方式,老手工艺人在做泥塑中保留着前代人传承下来的固有样式和纹样,一般情况下很少作出改动,这种无意识行为的潜移默化熏陶着艺人的审美感受,情感态度,培养着民间艺术家的创作技能与艺术兴趣。

在凤翔泥塑数百年的传承当中,泥塑作品不断的继承和发展着,众多优秀的传统泥塑作品都得以不断传承,尤为典型的是虎的形象。这些虎又可分挂虎、坐虎等艺术形式。挂虎属其挂片类,虎头暴额突睛,传统的制作色彩强烈鲜艳,双眉为两条相对的鱼,有趣的是鼻子中插着三根火红的辣椒,据泥塑艺人解说,民间话说妇女的泼辣,借之渲染虎的厉害。这种醇郁的民风,就自然的融入其中。《诗经》有云“瓜瓞绵绵”,象征子孙昌盛。这种理想化的创作是与当地的民风民俗相互影响。按照当地风俗,当地的小孩满月、百天、周岁,亲友们通常以坐虎相赠,以表达他们对孩童健康、富贵的祝福。虎,就成了这种质朴情感的寄托。同时,受传统思想的严重影响,当地居民在现代的生活中按照民间习俗,前门帖门神,后门悬挂虎。虎,这时便成为正义的化身,用以驱魔辟邪,庇佑全家幸福安康。

三、凤翔泥塑的艺术特色

1、泥塑制作工艺展现的民间艺术美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它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不等于生活,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①凤翔泥塑在劳动人民的生活中,经过他们的智慧的创造,大致有三大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片,有脸谱、虎頭、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主要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塑像等。它的制作工艺程序为制模、纸筋、入泥、脱胎、挂粉、勾线、彩绘和涂漆。制作方法简便易行,造型生动。当地约有200余个花色品种,其中有似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挂脸等,气势宏博、形象逼人;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狮等,做工精细、惟妙惟肖。制作流程中使用当地的黑黏土、大白粉、皮胶等,有模具定型,造型简约、大方、夸张,装饰婉约、华美、富繁,在众多的民间泥塑艺术作品中独具特色。

凤翔泥塑工艺制作是艺术美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是经过当地民间艺人呕心沥血、辛勤劳动而自由创作的、是一种独特的、富于美感的、适合当地民俗发展的精神文化产物。

2、色彩的运用与凤翔泥塑的自然美

凤翔泥塑采用大红大绿等纯色,大胆运用于图案的绘制中,如选取自然生活中的石榴为素材,绘制在以当地特有的白色黏土制好的泥坯上,涂以大红,以黑墨点籽,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寓意多子多福。这也正寓意了他们崇尚自然,祈求子子孙孙代代延续的中国文化的传统思想。

在图案的绘制过程中,当地民间艺人运用粗犷的自然手法在不拘泥于细节但又合乎他们所认为美的法则的前提下,娴熟的绘制出对自然的崇尚与精神追求,在对自然的崇尚与精神追求的同时,运用夸张的手法以黑墨勾勒出一定寓意的云纹,黑白相间,淋漓尽致地塑造出了泥塑作品的自然神韵。

3、拙朴天真的凤翔泥塑作品所昭示的社会美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一直在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神驾驭,与相互作用下发展和演变。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凤翔泥塑的发展对此予以延续。《礼记》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凤翔当地人以泥塑互曾亲朋好友,正体现了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思想。豪泽尔曾说过:“民间艺术不过是一种心理学的构想,我们可以赋予它一种精确界定的意义,但它绝不是一种自发和自律的精神活动。没有独立的个人的贡献,集体艺术创作是不可思议的。把集体创作看作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是一种关于民间天才的神话,这种神话是无法解释历史过程的,艺术作品,无论是它的最后形式,还是它所有不可割裂的美学成分,总是个人的创造。”凤翔泥塑与以审美为主的艺术创造相比,它以文化的形态融入生活是积极的、主动的,而纯艺术创造虽然也以文化的形式参与自然、社会和人类意识。但常常是不自觉的,特别是对于人们的实际生活而言,纯艺术创造与它们的关系没有这种民间艺术来得直接、真诚和执著,这种民间艺术虽然有时显得急切、功利,但也正是这种真诚、质朴的文化创造,影响并支撑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生活变得丰富健康而又充满理想和希望。换言之,它以一种物态化的生活文化内容构成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生存生活环境,同时以一种精神化的形式,潜移默化地造就,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认知方式、伦理道德、行为准则以及审美观念等各个方面。

要之,凤翔泥塑这种具有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具有较高的美学研究价值。目前,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切需要关注和保护的时刻,研究民间泥塑自有不容忽视的文化意义。今天,在凤翔虽有六营村为代表的泥塑生产基地,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以初步具备了发展产业化的条件,但发展传承过程中缺乏原生态的延续者,由于民间创作中比较强调集体性,从而掩盖了从艺者的个性,这是很多民间工艺所普遍面临的尴尬困境。这同样需要我们有清醒的认识并下大力气去改变和完善。

注释:

①美学原理/杨辛,甘霖著.—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

参考文献:

[1]王海霞 [M]. 透视: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民间艺术,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

[2]潘鲁生 [J]. 抢救民艺,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3]唐家路 [M]. 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凤翔泥塑民间艺术
泥塑玩具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幼儿园
凤翔探索“提醒制”
村“两委”换届“十严禁”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Birkhoff symmetry and Lagrange symmetry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