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张居正的改革之路

2011-12-28刘东岩

青年文学家 2011年16期
关键词:张居正新政改革

刘东岩

摘 要:张居正年代,明王朝已面临“山雨欲来风满楼”、大厦即将倾倒的局面。张居正改革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责任心,万历新政是明中期,亦即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一次较深刻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将就这场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其实施,改革的成败等几个方面来简单分析这一伟大的改革。

关键词:张居正改革万历新政明朝

[中图分类号]:K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6-0100-02

张居正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被誉为救时之能臣,他的赫赫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万历初年,由李太后处理朝政,而张居正完全得到李太后的充分信任,年幼的神宗对张居正则更为信赖,因此张居正能一心一意推行新政,在封建王朝的尾声奏出了一曲高潮。

隆庆六年(1572),皇帝病故,遗诏命高拱、张居正、高仪共同辅佐十岁的朱翊钧(即神宗)。张居正趁机联合太监冯保,挤走高拱,这年高仪病逝,得以循序升为首辅。他本是帝师,又是唯一健在的顾命大臣,得到太后信赖。在他主政的十年间,实际上掌握明帝国的大权,为他实行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张居正改革,是在统治机构近乎解体,财政濒于破产的局面下,自上而下发动的一场挽救王朝统治危机的运动。他有句名言: “当大过之时,为大过之事,未免有刚过之病,然不如是,不足以定倾而安国! ”这“刚过”,充分表现出他以刚毅明断的见识和魄力,把新政以迅雷之势推向全国,因此也留下“时政苛猛”的诃难。

十年改革,从政治推向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以法治理政,使改革得到有力的组织保证

封建社会的改革,都是从上层发动的改良运动,这首先要求集权上层,做到事权归一,如果不加强朝廷对各级机构的控制力,改革就是一纸空文,万历以前法纪废弛、政多纷更的情况不改变,任何新政都不可能付诸实施,张居正清醒地看到这点,提出“尊主权”为“方今急务”。这“尊主权”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忠于君主,它强调的是发挥政府的职能,以做到“张法纪以肃群工,揽权纲而贞百度。”使尊朝廷和执法联为一体,它的要旨是以伸张法纪为重点,整顿政府机构和统治秩序,把改革的锋芒指向统治阶级内部的不法现象,将抨击不法权贵与革除弊政连在一起,从规章制度上堵塞漏洞。

(二)、监察理财,整顿官府,使新政产生显著的财政收益

张居正认为,外之豪强兼并与内部官府舞弊,这两股势力的勾结,是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弊源,要有效地约束不法权贵,必须从吏治着手整顿官府机构:其一要加强监察,提高行政运转的效率。其二要以理财作为考核的准则,这是考成法的最终目的。当时官场通行的是增加赋税,向小民头上搜刮,不敢督缴正赋田税,因为逃税拖税的都是豪强权贵,张居正毅然提出对官员“以钱谷为考成”的主张,凡是追缴欠税不足的官员,都要受到批评、调离或撤职的处分,以追索田粮评定政绩,迫使官员打击不法权贵,使贪官无处藏身,不用加税而补足国家亏损,这是一项成功的经验。 其三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培植改革的中坚力量。

(三)、均赋役,厚商利农,发展社会经济

明朝的赋税制度是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税,按人头派差役,所以土地和户口是王朝财政和劳动力的主要来源。随着兼并势力的发展,民间的土地和人口逐渐集中到勋臣、贵戚和大地主的名下,本来国家征收田赋是,按亩核算,从法制上说是公平的,但有的农户土地被豪强侵占,田赋却留在原田主的名下,造成产去税存,这就发生了赋税不均的社会问题。考成法只能解决一部分欠税的问题,大量的瞒田逃税和税役不均亟须从赋役制度上加以整顿,这才能开辟理财安民的新途径。

对于改革的成效,嘉靖末年国家粮仓不足一年之储,改革前财政空虚,入不敷出,赤字超过三分之一,改革后国家储粮可支十年,国库积银四百万两。

这十年成效得来并非易事,一事一议都历经艰难,改革要触动豪强权贵的利益,封建体制衰老僵化,改革的余地狭小,在因循守旧的社会风气中,如果没有果敢而又凌厉的魄力,改革将会寸步难行。张居正正是具有过人的胆略和勇气,才使中央政权内部没有出现北宋改革那样强有力的反对派,不像王安石变法几起几落,新政因而较少引起正面冲突,比较顺利地从政治推向经济,功效显著。可以这样说,改革的成功,主要是因为张居正在主观上具有把新政引向胜利的忠诚和能耐,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环境给他提供了充分活动的舞台,使他主导了王朝败落时期重又复苏的新局面。

然而,由张居正个人主导的这场改革的成功,也预示身后隐伏的危机,这就是人在政在,人亡政息。万历十年六月张居正病逝,同年十二月反对派开始发难,张居正满门查抄,家属饿死十多人,凡被认为与张结党的官员,统统被削职,张居正的改革连同他本人全遭覆灭。

为什么苦心经营十年,卓有成效的改革却一朝颠覆,毫无招架之力,从客观上说有两个原因:

(一)支持改革力量的消失

从战国末期到张居正时代,改革家基本上是出身贫寒,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这样的人有改革的冲动,他们的改革目的多数是富国强兵,其改革的动机多半是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所以,他们改革首先会拿旧的利益团体开刀。因此,当他依靠的最高权力不存在时,或失去最高权力的支持时下场一定很惨。

在君主专制的时代,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张居正的威势是因为代行皇帝的权力,反对派不足与之抗衡,但这只是为时不久的特殊条件。新政初期,神宗是个不甚解事的少年,张居正是他的老师,处处听从张的指点,对改革自无二议。随着年龄的增长,神宗已成长为统治阶级的最高代表,帝权和相权本是一组相依相克的矛盾,权高振主,遭到皇帝的忌恨,往往成为宰相的悲剧,张居正也不例外。在皇帝年幼时可以忍受的,到成年却成为削夺相权的口实。张居正暴病身亡后,反对派的发难首先得到皇帝的支持,落井下石的,乘机报复的,群起而攻之,祸延所有支持改革的官员,不到一年改革派被清洗殆尽。

当执政者面临社会危机的时候,苦于谋求出路,保全统治地位,可能同意或支持改革,从而约束自己的贪欲,一朝改革初见成效,危机解除,贪婪的阶级本性又促使他们摆脱改革所带来的节制,进而废除改革。在皇帝一言定法或废法的时代,成于斯者败于斯,这是专制主义政体下政治变迁和社会改革的普遍现象。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命运与新政连为一体,往往以喜剧开场而以悲剧而告终。

(二)、反对改革的势力从未真正消灭

张居正秉持国政十年,并未真正消除反对的声音,对反对他改革的人只是一味地打压。被他打压的人,一是改革的受害者即统治集团既得利益者;一是改革对自身利益损害不大或没有损害的士大夫阶层,他们只是不同意改革的一些主张和举措,但也遭到张居正的打压排挤。这些被强制压抑的势力,一旦得到机会崩发而出,必然会将个人情感上的仇恨嫁接到政治立场上来,给改革造成灭顶之灾。

张居正身上的另一个问题便是独裁,他压制言官,独断专行,可以说是一个大独裁者。因为他是一位旷世能臣,能够施行正确的决策,才使我们对他的独裁忽视、纵容,甚至对言官的掣肘表现出义愤。可是这种将整个民族的命运系于一人的政治模式又是否值得推崇呢?他的政策英明与否对当时人来说都是未可知的,如果张居正的决策出现偏差和失误,别人即使发现也无法对他进行制约,只能等他自己去发现、改正和调整,但是这样往往会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也许还会很漫长,要知道即使他仅有一点考虑不周的地方,全国也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因此而倒霉,如果是大的失误呢?整个民族会付不起这种代价的。对于这种由少数人集权的精英政治我们必须要慎重地去对待,至少应该进行有效的制约。

张居正的改革,使得封建王朝在走向没落之前,又产生了短暂的繁荣,回顾整个改革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场改革,首先要顺应天下大势,这不仅是时局紧迫的需要,还要有足够强大的支持改革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是来自下层民众,也可以来自上层权利,但是必须要强大而持久,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机制来保证各项改革能够长久的运转下去,让改革能够真正地深入民心,惠及百姓,不会因某个人或者某个集团的消亡而失败。

参考文献:

[1]曹邦军. 张居正整顿吏治的思想和措施[ J ] . 江汉论坛, 1982(6) .

[2] 黄国强. 论张居正整顿吏治和改革财政的措施[ J]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6(4)

[3] 蒋长芳. 张居正的考成法及其在改革中的作用[J] . 学术研究,1980(1)

[4]姚大中. 试论张居正对驿传制度的改革[ J]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學版) ,1987( 2) .

[5] 谢贵安. 张居正官史修纂的革新措施[ J] . 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1) .

[6] 尹选波. 论张居正的教育改革[ J] . 广东社会科学, 1999( 2) .

[7] 任冠文. 论张居正毁书院[ J] . 晋阳学刊, 1995( 5) .

[8] 展龙. 论张居正改革时期的明蒙贡市关系[ J] . 黑龙江民族刊,2009( 5) .

[9] 陈时龙. 隆庆及万历前十年的讲学与反讲学—以徐阶、高拱和张居正为核心[ A] . 樊树志. 古代中国: 传统与变革[ C]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10] 田澍. 论张居正的为政之道[ J] . 西北师范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猜你喜欢

张居正新政改革
张居正《论语集注直解》中的察人用人之道探析
磨砺是一笔财富
改革之路
张居正宽待对手
“新政”爆款第一车?
新政不是“半夜鸡叫”
新政
关于新政的思考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