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古国大宛
2011-12-28黄红
黄红
摘 要:提起大宛的“汗血马”,很多人都知道,而且有些人还知道汉武帝曾两次派大军征伐大宛。但这一时期大宛的概况,就很少有人知道。中外史书对此记载也寥寥数语。本文试图勾勒出这一时期大宛的历史概貌。
关键词:大宛;历史。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6-0098-01
公元前7世纪以后,费尔干纳地区成为白色人种印欧种塞克人的牧地。以费尔干纳地区为主要统治中心的大宛国就是由印欧种人建立的国家。《史记·大宛列传》说:“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须髯。”《晋书·西戎传》也说:“大宛国……其人皆深目多鬚。”
公元前6世纪,在西亚兴起的波斯阿赫门尼德王朝将中亚北部的许多地方都囊括进了自己的版图,但波斯人没有统治过费尔干纳。公元前4世纪后期,亚历山大大帝率领希腊马其顿人东征,曾横扫中亚,其大军已经来到了索格底亚那与费尔干纳的接界之处,并且在俱战提(Khojend,今列宁纳巴德)还兴建了亚历山大城(Alexandria-Eschate,意为“极东亚历山大城”),但他们也没有统治过费尔干纳地区。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3世纪中期,塞琉古王朝取代亚历山大统治中亚。尽管塞琉古王朝的势力已经逼近费尔干纳西境、并将之前希腊马其顿人修建的“亚历山大城”改建为了安条克城(Antiochea),然而费尔干纳仍然是独立的。
在希腊-巴克特里亚王朝统治时期,费尔干纳可能被纳入了该王朝的统治。(也有学者认为大宛从来就没有被希腊-巴克特里亚王朝统治过,虽然在这里发现了希臘-巴克特里亚王朝的钱币,但这可能只是商业贸易交往的结果。)希腊-巴克特里亚王朝在其强盛时,即在攸提德姆斯(Euthydemus,约公元前230~前190年在位)统治时期,占有了该地,并按照希腊的方式在各村镇修建了希腊式堡垒进行统治。根据古代希腊历史著作《阿波罗多鲁斯》(Apollodorus of Artemita Trogus)的记载,攸提德姆斯在公元前206年以后的几年曾东征占据了费尔干纳等地区。斯特拉波(Strabon)在其《地理学》中引用他的话说:“他们成了阿里亚和印度的主人。他们不仅占领了帕塔勒尼(Pattalene,指信德,今巴基斯坦印度河三角洲),而且还占领了沿海的萨老斯托斯(Saraostos,今印度卡提阿瓦尔半岛的南部)王国和西格底斯(Sgerdis,在信德与萨老斯托斯之间的沿海地区)王国。他们把巴克特里亚帝国的领土扩张到了赛里斯国(Seres,有人认为是中国)和弗里诺伊国(Phryni)。”
公元前176年之后不久,受到大月氏迁徙冲击的、原来居住在伊犁河和楚河流域的塞克人四处奔逃,一支塞克人向西南渡锡尔河南下,他们中一些人停住费尔干纳,打败了这里的希腊统治者,可能和当地的塞克人一起建立了大宛国。
大宛国位于帕米尔西麓,锡尔河上、中游,即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Ferghana)盆地一带。大宛国在北方与康居接壤,在西边与大月氏为邻,在西南与大夏接界,在东南与捐毒国、休循国搭界,在东方与扜鳁、于窴交界,在东北与乌孙交接。即《史记·大宛列传》所言:“大宛……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扜鳁、于窴。”
公元前2世纪晚期,大宛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臣属于匈奴,但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后来因与西汉王朝发生战争而成为西汉属国。从公元前2世纪晚期直至公元1世纪初西汉结束,大宛一直都臣服于西汉。之后,大宛独立。在公元前2和公元前1世纪时期,大宛国处于极盛,所以司马迁将其列为一传,并以它为传名记录西域诸国的历史。据《史记·大宛列传》记:“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这时,大宛拥有户6万,人口30万,军队6万。与当时西域诸国相比,人口和军队的数量居第二位,仅次于乌孙。大宛繁盛时,领土不仅仅只有费尔干纳地区。向北,它的领土可能扩展到了赭时,即今塔什干一带,因为《新唐书·西域传》上记载:“石,或曰柘支,曰柘折,曰赭时,汉大宛北鄙也。”向西,它的领土还包括比俱战提还要往西的贰师城,即苏对沙那,所以《新唐书·西域传》说:“东曹,或曰率都沙那,苏对沙那,劫布呾那,苏都识匿,凡四名。居波悉山之阴,汉贰师城地也。”强盛时期的大宛领土范围包括今吉尔吉斯斯坦的大部分、乌兹别克斯坦的东北部和塔吉克斯坦的北部。公元1世纪中叶,大宛国衰落下去,班固开始以《西域传》记录西北地区的历史。
公元1世纪中叶,大宛衰弱,一度臣服于西域诸国之一的莎车,向它称臣纳贡。后来,莎车国王贤认为大宛交纳的贡税太少,亲自率领几万军队大规模进攻大宛。大军压境,大宛自知不是莎车的对手,因此国王延留主动向莎车投降。贤将延留带回莎车,另立西域诸国之一的拘弥国的国王桥塞提为大宛国王,然后班师。不久,由于康居多次进攻莎车属国大宛,桥塞提抵挡不住而逃亡,莎车只好让大宛原来的国王延留回国继续当其国王,但仍臣属于莎车,向莎车纳贡。《后汉书·西域传》说:“莎车国王贤以大宛贡税减少,自将诸国兵数万人攻大宛,大宛王延留迎降,贤因将还国,徙拘弥王桥塞提为大宛王。而康居数攻之,桥塞提在国岁余,亡归,贤复以为拘弥王,而遣延留还大宛,使贡献如常。”
从公元1世纪后期起,随着班超经营西域的不断发展和东汉在西域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莎车等国的称霸行为遭到遏止,原来它们控制下的属国纷纷独立,因此大宛也获得独立。公元2世纪中期,中亚北印度国家贵霜在迦腻色迦统治时期(约公元140年~162年)臻于极盛,大宛此时可能沦为它的附庸。公元3世纪中期起,贵霜不断遭到新兴的萨珊王朝的打击而日益衰弱,大宛因此得以摆脱它的羁縻而独立。自此以后,史籍中未见大宛臣属于他国的记载,因此大宛可能一直保持着独立直到被柔然辖下的口厌哒所攻灭。在此期间,大宛疆域没有发生什么变动,因为《三国志·魏略·西戎传》中说:“自是以西,大宛、安息、条支、乌弋。乌弋一名排特。此四国次在西,本国也,无增损。”大宛可能是在4世纪末、5世纪初被口厌哒攻灭的,因为直到《魏书·西域传》才记载说:“破洛那国,故大宛国也。”口厌哒在盘踞索格底亚那地区时攻占了大宛,并任命归顺它的人为当地的统治者。口厌哒以后还以这里为据点向西域扩张,占领西域南北道。口厌哒灭亡后,这里为以昭武为姓的人统治,史称嚭埂嚭鼓堑龋唐代称其为宁远国、或拔汗那,明清时这里为浩罕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