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解读与理解
2011-12-28李海明
李海明
摘 要:新课程的改革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变革。对新课程理念的创新和课程体制的改革,只有认真分析和解读,才有利于我们一线教师更好地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分析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6-0037-02
一、新课程改革是一场价值变革
纵观课程改革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替代”,即用新的教科书代替旧的教科书;二是“交替”,即表现为在现行课程内容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对其进行充实、改进等;三是“重建性变革”,对体系本身的修改,即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结构的改造,而是要更新课程体系,形成新的教学观;四是“价值观变革”,它强调课程改革归根到底是一种价值变革,是与课程有关的人的价值思想观念的变革。(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语)
综观以上几种课程变革类型,本次课程改革不仅是对课程在结构、内容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改革,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对人们所持有的一些价值观念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如对学校,不再认为学校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把学校视为是课程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课程发展的中心;对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超文本的课程形式;教材是范例,是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范例,是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等等。因此,这次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价值变革。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创新
1、创新的学校观和课程观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校是学习型的研究机构,是教育改革的中心,是联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前沿阵地。使每一个教师能够用自己的生活舞台,走向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所有成员分享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意图使学校更具活力,更有效率;同时拓展对学校教育与学校课程的认知,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实现学校的特色化发展之路。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知识要尽量体现超文本的特点避免传统的围绕一个主题或侧面来进行论述和描写,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个教师、学生在对课程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中,总要融入个人独特的生活经验,形成不同的意义生长域,从而对课程做出某些生产性或创造性的改变。课程成为一种动态的、互动的、交流对话的生成的“生态系统”。
2、创新的教材观和教学观
教材不再是学生必须完全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成为一种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的途径,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是师生互动的桥梁。新的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不只是课程知识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在对话中不断建构知识。同时,学生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他们必须具备批判意识,敢于直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设法加以解决,形成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学不再重教知识,而是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课堂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生命活动过程。
5、创新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由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批判者、反思者、建构者等转变。首先,教师要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程知识的建构者(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次,教师要由学生的“控制者”变为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此外,教师还应是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批判者”和“反思者”。教师应利用个人的课程意识和教育理性为依据对其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批判和反思。相应地,因为学生是有着完整生命表现形态的发展中的人,具有生命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能动性,所以要尊重学生,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把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新教材编纂的特点
1、关于史学研究与历史教材
新的教材注意到了一些史学界和学术界研究的新成果,如社会史研究的成果(社会结构、人口、交通、饮食、服饰、婚姻、风俗、宗教等方面的风貌,即政治以外的历史,下层阶级的历史);对一些具体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做了历史观念的更新(如在教科书里只把民族英雄用来称呼那些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人物,而对国内各民族历史战争中的英雄人物,都称之为抗金、抗元名将等;对历史上所谓贰臣和隋炀帝等所谓暴君的新评价);对于我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我国历史教科书不用“异族”“外族”来表达,与日本、韩国及西方学者的表述不同。(臧嵘《历史教材纵横谈》p117-134)等等。
2、关于历史人物与历史教材
对人物的选择标准一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人物。包括一些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也包括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等。二是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物。
对人物的评价方面,一是不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如林则徐是民族英雄,但他也镇压过农民起义。二是对跨越历史时期较长的重要人物,应按照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给以适当的评价。如,唐玄宗,前期统治,使唐朝进入盛世;后期统治,重用奸臣,生活腐化,导致安史之乱。又如,梁启超,前期参与发动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一度同康有为组织保皇党,反对辛亥革命,宣扬君主立宪,并曾支持袁世凯;但当他发现袁世凯的称帝野心时,又支持护国运动。对这类人物,应该根据他们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不同作用,给以实事求是的评价。三是对文化人物不以政治立场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例如,司马光在政治上偏于保守,反对新政,但不能否认他在文化上的重要贡献;宋徽宗是亡国之君,但他绘画上有重要地位。四是对历史上的反面人物,也应实事求是地评价。如,曾国藩、李鸿章也做了一些合乎潮流的事情,比如洋务运动、派学生到国外留学等;袁世凯统治时期,政府没有承认“麦克马洪线”。(王宏志《历史教材的改革与实践》p243-265)
3、关于民族问题与历史教材方面
除了沿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之外,特别注重用平等的原则讲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历史。如讲对祖国的贡献,既要讲汉族作出的贡献,也要讲少数民族作出的贡献(如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些政权,对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讲民族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不能以为汉王朝都是正义的一方。对正义和非正义要进行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讲(如,北宋建立后的两次对辽用兵;努尔哈赤起兵反抗明朝的压迫等)。(王宏志《历史教材的改革与实践》p218-232)
除了以上这些方面外,新课程还加强了世界历史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对文献资料的阅读与思考,也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等等。
参考文献:
⑴ [美]约翰·D·麦克尼尔著,施良方等译.课程导论[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⑵ 阚兆成.新课程:素质教育观念的重要实践[J] .当代教育科学,2003,
⑶ 靳玉乐著.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2.
⑷ 钟启泉:《课堂改革:学校改革的中心一与日本佐藤学教授的对话》,《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3期。
⑸ 龚奇柱:《西南地区历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