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北部学前教育考察见闻
2011-12-27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张 颖
德国北部学前教育考察见闻
Viewpoint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Northern Germany
■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张 颖
通过对德国北部学前教育状况的考察,我们深刻感受到尊重、重视、人本的理念渗透在德国学前教育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从教育内在表现在政府的主动重视、教育理论成熟稳定上,从教育的外在表现为幼儿园规模小而完全、学前教育与社会联动、教育实施中宏观与细节并重等,这些都值得我国学前教育界借鉴学习。
德国学前教育 尊重 跨文化教育融合
应德方某基金会的邀请,笔者跟随考察组到德国北部的几个城市,对德国学前教育关联机构进行了考察,如德国乡村以及城市幼儿园、由福禄贝尔家族成员一手创办的著名的斐斯塔洛齐-福禄贝尔学校、下萨克森州儿童研究中心、奥斯那布吕克大学等,与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研究人员以及当地政府官员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在考察的过程中,笔者深刻感受到尊重、重视、人本的理念渗透在德国学前教育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从教育内在表现在政府的主动重视、教育理论成熟稳定上,从教育的外在可以表现为幼儿园规模小而完全、学前教育与社会联动、教育实施中宏观与细节并重等方面。
一、政府重视儿童教育,多角度有距离地支持儿童发展
德国政府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在我们考察的下萨克森州,幼儿园办学形式很丰富,包括公立、私立、协会等。公立与协会幼儿园中仍有大部分主要经费来源于政府,但是政府几乎不直接接管幼儿园,而是通过专家组成的协会监管。办学管理人员或专家成员对协会负责,协会对出资者包括政府负责。在这个幼儿园负责体系中,政府的资金资助功能高于具体管理功能,做到了权责分明,掌握好了擅长管理的专家与宏观调控的政府之间的距离。
下萨克森州下属奥斯那不吕克市市长在古朴端庄的城堡式市政厅和平厅接见了代表团一行。市长结合历史,畅谈了儿童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决定性意义,也提出支持学前教育的决心,并将学前教育的支持程度作为该市政府的一个值得自豪的亮点。
在德国北部,有多所全德乃至全世界著名的儿童发展研究所,有的是独立的,有的挂靠在高校,有的由政府出资建立。而不同的研究所,其研究的方向、特点、层面也各具特色。如地处慕尼黑的一所儿童研究所,主要关注的是儿童发展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再如下萨克森州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由政府出资,挂靠奥斯那不吕克大学,隶属科学文化部管辖,作为幼儿园实践与高校理论之间的一个联结点而存在,这也应证了福禄贝尔理论与实践联合,科研、教学、培训联合的思想。该研究所分支众多,在德国的西北、西南、中部、东北、东南都有分支机构。政府将对于学前教育研究所的支持作为一个政治亮点,往往是持续地进行投入和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包括项目经费支持、社会活动的支持、国际交流支持等。
二、学前教育体系体现出广泛尊重性
西方学前教育界很重视对儿童的尊重,他们认为对儿童的尊重体现在生活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上,比如:允许儿童自由表达,不打断儿童说话;允许儿童犯错误;允许儿童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允许儿童进行他们喜欢的充满儿童气息的活动;允许儿童说“不”,并坚持自己的态度等。在德国北部的学前教育体系中,这种尊重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一)幼儿园细节中对儿童天性的尊重
在德国北部,各个有特色的幼儿园中都充满着对儿童的天性的尊重。
在德国,有的孩子在8个月前就可以入园。对这些低龄婴幼儿,德国与欧洲多数国家类似,有比较全面的婴儿养护。比如设有低年龄段的婴幼班级,婴儿躺在小床上,有专门人员进行照顾,环境整洁幽雅,墙顶绘有适合婴儿视觉发展的图案,隔几小时,还会把婴儿翻身或者换位置。又比如在大年龄段的教室都有装扮角,放着大人的衣物,如妈妈的高跟鞋,爸爸的头盔,很多孩子喜欢在这里满足成长的渴望。
德国的幼儿园往往都有各自的特色。比如以运动为特色、以音乐为特色、以科技活动为特色等等。家长可以经过考察,选择和自己的教育理念最符合的幼儿园。值得一提的是,德国举国上下,都对儿童运动充满了热情,认为运动是儿童内心的渴望。有德国教授表示,童年阶段的运动刺激与成年后的运动热情成正比,缺乏运动的儿童往往过多沉迷于静态活动,身体发展、智力、社会能力都会受到影响。
在德国的学前教育宣传资料中,往往写有:儿童的天性是活泼的、运动的,尊重这些天性是一切活动之前提。德国各个特色的幼儿园都非常重视身体活动与手工操作,几乎每个幼儿园都有工具室,孩子用的全是真正的工具,如起子、锉刀、锯木台等等。各个年龄段的儿童都有机会在老师带领下来完成不同复杂程度的工作。年龄小的可以搬运地板、木头,年龄大的可以自己做凳子等等。德国的孩子都有一套雨衣雨鞋,在下雨天,他们可以穿上到户外活动。如果天气条件太差,也一定开辟出足够大的室内活动空间让儿童游戏。孩子们在不停地运动,这是我们在考察过程中很深的印象。
德国幼儿园装备丰富、简单,多是木头制品,来自大自然。但任何一个幼儿园,都有充足的户外活动场所。在户外,有高低不平的山坡,有饲养动物的小屋。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选择一切场所和玩具。只有3岁以下的儿童,园方会在活动空间中开辟出一个小院子。所谓院子,也就是用50厘米左右高的小栅栏围成了圈,低龄儿童在这个圈里游戏,既安全,又可以看到大孩子游戏的方式。德国幼教界很重视幼儿独立性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只不过他们的培养方式是“玩”。幼儿在户外活动的时候,活动量都很大,胆子也很大,教师在给予幼儿个人活动机会的同时,给予他们参加自然、社会活动的机会,并教给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精神,强调孩子生活在一个与他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中,海水、太阳、石子、树林、沙子等等都是他所要探索和利用的,使孩子重视自身的发展与自然、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位德国幼儿园教师对我们说,幼儿园不是小学,儿童在游戏玩耍中学会的个性、身体整合、自信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
德国幼儿园十分尊重儿童的私秘空间,他们认为儿童是有个性的,儿童应该享有情绪私密的权利。在幼儿园环境建设上,注重儿童多种情绪所需要的空间建设,以进行负面情绪的冷却或者是思考状态的培养。他们认为,儿童是需要独处的,儿童情绪是需要他独自在一个安全而隐秘的环境当中进行内处理的。所以,有的幼儿园利用一人多高的植物在户外搭建成桥拱形状的幽静的“隧道”,还有的将高大的树木垂下的枝条巧妙地扎成一个小房子,放了小木头桌椅,成为一个思索的空间。在室内,也有这样的空间。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在其他孩子欢呼雀跃游戏的时候,他默默地坐在一边。老师和孩子都不去打扰他,老师自豪地说,这个孩子正在思索。
(二)行政组织机构对一线教师的尊重
由福禄贝尔家族成员一手创办的斐斯塔洛齐-福禄贝尔学校是在德国负有盛名并且历史悠久的一所专科学校,旨在培养学前教育一线教师。从这所学校的方方面面,我们能感受到德国教育系统对于一线教师的日趋重视。该校凭借其厚重的办学历史,取得了广泛的对外联系,在欧盟框架中可以接受各地教师,有15个国家52所伙伴机构。该学校至今保留着创办初建立的古典风格的教学楼。虽然这所学校是私立学校,当仍有80%的经费来自政府,另外20%的经费来自学费(50欧元/月),接受市政府监督。
德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机构不仅仅培养常规幼儿园老师,也培养多种儿童发展教育机构从业人员。比如斐斯塔洛齐-福禄贝尔学校不仅有培养教师的主体学校,还有12个分支机构,包括分散在柏林的幼儿园、初等教育机构、预防青少年吸毒机构、帮助厌学儿童机构。
学校的生源一般来自于普通高中毕业生或职业高中毕业生,有特色的一点是有孩子并且带到了3岁以后的母亲也有资格申请入读该校。所以在校学生年龄有一定跨度,一般在20~30岁之间。德国职业教育没有明确的入学考试形式,但有选拔机制,如参考以前的学校成绩以及评定。选拔学生时会考虑移民背景的学生,这一点在前面提到,同时也考虑男女比率,目前男女在校生比率是2∶8。
在学校里,学生接受大体相同的教育,到毕业前,根据个人情况和发展就业方向进行强化课程选择。3年理论学习,1年在整个欧洲范围内实习。学校学制灵活,如怀孕可以休学一年后继续学习。
德国学前教育机构非常重视专业的交流。在欧盟框架内,有由15个国家52所机构支撑的多项针对不同程度的学校的学生、教师交流项目,多以著名哲学家命名。比如“达芬奇项目”,这是欧盟委员会指导的项目,形式为专科职业学校的青年学生3~5周的时间去欧盟其他成员国的幼儿园进行实习,目的是培养职业能力、促进跨文化研究能力,促进学生拥有欧洲公民的认同感。
三、跨文化的儿童教育观与深入融合的教育目标
20世纪末,德国的各联邦州政府以及教育机构确定了“跨文化教育”的概念、内涵、外延以及目标。“跨文化教育”作为德国教育领域中心支柱,贯彻到了教育的各个年龄阶段、学历层面,并注重政策与实践的结合,以及扶持该概念的理论研究。
多数政府官员认为,民族之间、种族之间的交流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即使是文化之间的渗透,也应该是非暴力的渗透,是从儿童期可以开始的潜移默化的渗透。在这个思想的影响下,尊重不同背景的儿童,不同文化背景儿童的机会均等的理念成为我们在各个教育层面的交流中都深刻体会到的一点,也是德方往往重点提及并引以为豪的理念。德国儿童既需要与其他欧洲以外种族的儿童相互融合,也需要与有更接近的欧盟国家的儿童相互融合,还需要不同类型如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的融合。为此,他们采取了下列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适当培养具有移民背景的师资
在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斐斯塔洛齐-福禄贝尔学校,在招生体制中有一条为“考虑具有移民背景的学生的申请,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需达到一定比例。”招生官员在解释这条体制时谈到,目前的入园儿童有不少是来自其他种族的移民,有同等背景与经历的学生能更好地胜任教养这些儿童的责任,使儿童更容易融合到德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少其他西方国家也有类似情况。笔者与欧美等儿童发展心理学学者共事时,发现他们在语言、性别判定等具体研究点也在关注儿童跨文化现象。如,加拿大某研究的最近数据表明,加拿大移民来源前三位依次为中国、印度、菲律宾,所以她对不同背景的儿童分别进行了大量的多因素实验,尤其是以上三国移民儿童,最后在语言学的角度上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观点。德国也是如此,在研究人员的研究中,有将不同的文化背景作为研究变量之一的,如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齐莫尔教授的运动与语言研究系列,她设计了口部不同肌肉的运动操,可以促进儿童的德语发展,尤其是对移民儿童的德语发音有着极大的矫正与促进作用。
(二)收费的多层次性以确保多阶层儿童的共同体验
德国的幼儿园收费标准一直是比较学前教育中乐于提及的问题。我们考察的德国幼儿园园方表示,德国幼儿园的收费很灵活,一些家庭经济情况不太良好的儿童,也不必担心缴费问题。德国有一套相对完整透明的工资评价、税收体系、缴费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园方可以按照家长的收入按比例进行收费。此外,低收入家庭还有多种渠道可以得到资助,比如向青年局申请资助。如果是协会幼儿园,则由协会代替家长向政府申请经济资助。
这种方式相对家长和儿童都是公平的,尤其是保证了不同经济地位的儿童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性。在同一个幼儿园,可以感受到来自不同阶层的儿童特点,避免了所谓贵族学校的怪圈。
(三)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融合教育
我们在一所乡间幼儿园,看到了患有身体疾病的幼儿与正常儿童的融合教育的场面。这所乡间幼儿园与其他幼儿园一样,以当地的山坡、树木作为天然的玩具,一幢平坦的一层楼别墅就是整个幼儿园的唯一建筑。学生不多,四十多个。我们在草地上,看到了2个男孩子,穿着防水的连衣裤,他们正在专心地擦洗着塑料玩具。老师告诉我们,他们两个患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症。平时和正常孩子一起上课、吃饭、睡觉。当时正是午睡时间,但儿童可以选择睡或者不睡。这两个孩子希望能到户外晒太阳。所以老师给他们安排了可以锻炼四肢肌肉的擦洗玩具的工作。我们看到这两个孩子表情镇定,充满自信地工作着,偶尔和其他孩子大声交流几句,并不显得那么地怪异与胆怯。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的融合趋势,将是将来不可避免的,也是我国学前教育界应联合各界予以努力的。
四、德国儿童发展研究以及理念
在与一些德国儿童发展研究所教授以及德国教育、心理系教授的座谈中,可以感受到,德国儿童发展研究在德国的科研中也占有较重的位置。而对儿童的研究往往也注重实践意义。以下萨克森州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为例,德国儿童发展研究目前有以下热点:(1)文化发展与学习。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儿童如何学习以及不同文化背景对儿童学习的影响。(2)运动感知。研究儿童肢体活动与感觉经验对于学习发展的影响。(3)天赋促进。不仅对天才儿童,更是对于普通儿童的潜力的开发与促进。(4)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做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准备,帮助儿童实现个性的形成。当然,不同的研究所会有不同的研究兴趣和侧重点,比如有的研究所重视儿童脑电研究应用以筛选音乐方面的超常儿童,也有重视多动症实际矫正研究、言语发展研究,也有擅长运动诊断学、运动语言学的研究。
在德国一些研究所,多年执行一些连贯的儿童发展项目,有的与美国的开端计划有些类似,称为早期发展项目。该发展项目在主旨中强调了儿童的个性以及维护每个儿童独特性,强调了多种环境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环境对于儿童发展的共力。
五、德国学前教育面临着的挑战
相对于多数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德国的学前教育目前还是处于比较进步的位置,如就班级人数和学校规模而言,我们所参观的其中一个幼儿园,在0~6岁阶段,8个人一个班,0~3岁阶段则2~5个人一个班,另外每所幼儿园的规模也不大。每次和园长交流时,她们都对中国中大型幼儿园要容纳几百名儿童而感到不可思议,她们用了“敬佩”这个词。
虽然德国学前教育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们也面临着困惑与挑战,有些方面甚至与我国一样,如一线幼儿园师资方面也面临着男性缺失、相对经济地位不高的问题。比如,德国某市目前全职幼儿园教师税前月收入约为1500~1600欧元,半工幼儿园教师税前月收入约为800~1000欧元,而该市人均税前月收入约为2000欧元,所以德国幼儿园教师也期望能在工资收入上有更好的前景。同时,在学前教育发展问题上,永远没有绝对的尽头,与环境同步发展,能实践与理论同化,能在最新研究中历练出可操作的教法,也同样是德国学前教育前沿工作者立志解决着的问题。
当然,我们这次考察时间短暂,所见的也基本上是政府以及民众评价较高的机构,不能完全代表德国学前教育的所有方面,但我们所能接触到领会到的这些优秀的教育观念、组织结构、人文特征、研究方法等等,仍然非常值得我国学前教育界学习。
[1]顾明远.公平与质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国教育学刊,2010(03):5.
[2]胡春光.德国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改革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09(08):47-52
[3]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