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信仰视域下的高校廉政建设

2011-12-25郑州轻工业学院马寒

中国轻工教育 2011年2期
关键词:亚文化廉政腐败

□郑州轻工业学院 马寒

马克思主义信仰视域下的高校廉政建设

□郑州轻工业学院 马寒

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廉政信仰教育是加强高校廉政建设的基础。而在当前我国的部分高校中,由于受非马克思主义信仰及社会亚文化的影响、加之制度建设的缺失,使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廉政信仰教育缺乏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为此,应把马克思主义廉政信仰教育与消弥高校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以及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公权力约束结合起来,以推进我国的高校廉政建设。

马克思主义廉政信仰;高校廉政建设;社会亚文化;高校公权力

近年来,关于高校廉政问题的研究,多从法制建设、加强监督、风险管理等视角切入,将其纳入政治文化的范畴,且多侧重于制度性结果和预防性体制完善等客观方面的分析。本文拟从思想和信仰等主观方面进行探析,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高校廉政建设结合起来,对当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廉政信仰教育的现存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尝试性分析。

一、培育坚定不移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高校廉政建设的基础

1.廉政是一种科学的信仰

信仰通常是指对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它对规范人的思想、约束人的行为具有内在支配力。信仰有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之分,科学的信仰能使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个人、群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反之,非科学的信仰往往使人陷入盲从或迷信,成为制约个人、群体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羁绊。廉政主要指政府工作人员在履行其职能时不以权谋私,办事公正廉洁。高校廉政则是指在高校师生的推动与支持下,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行使者在履行职能时体现出的以公廉、节俭为核心内容的责任意识与道德风尚。人的本性使其对美与丑、善与恶、光荣与耻辱、廉政与腐败等都有一种衡量和判断,而人在进行衡量和判断时,其内心所秉承的理念与标准就是一种信仰。

就本质关系而言,廉政是一种科学的信仰,它是建立在对廉政思想、廉政行为、廉政制度、廉政文化等深信不疑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科学的理念或信念。基于廉政信仰的人,能自觉把廉洁自律、清正贤明作为行为准则,自觉抵制腐朽思想、腐败行为的诱惑和侵蚀。廉政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确立廉政信仰的关键在教育。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在全党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把廉政教育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改进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实效。”可见,有针对性、有系统地开展廉政教育,是促使党员干部形成科学廉政信仰的前提和保障。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信仰体系,是指导党员干部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武器,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信仰。对于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重点,积极培育“做人民公仆”、“树清廉形象”的高尚价值认同感和价值追求。

当今,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等的深刻变化,使党的廉政建设面临着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和西方腐朽文化侵蚀的考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商品经济中的拜物教现象,即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指出“人民和政府的粗糙的国民经济学的盲目信仰紧紧抓住感觉得到、摸得着、看得见的钱袋不放,并因此而相信贵金属的绝对价值,把对它的占有看作唯一现实的财富”[1]。由此不难看出,马克思认为对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盲目信仰”和对商品、金钱的崇拜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通病。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在我国确立,商品的极大丰富和财富的急剧增长不可避免地会侵蚀到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甚至扭曲了他们的信仰,致使一些人把金钱、权利、美色等当做最高的价值追求,忘记了党的宗旨、目标,丧失了对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追求。对此,毛泽东曾有过这样的论述:“有个别的干部是被物质所诱惑,因而不愿忠实于共产主义的神圣事业,完全腐化了;另有若干干部则起了霉,要在太阳底下晒一晒才能恢复健康。”[2]可见,廉政建设的基础必然建立在牢固的廉政信仰之上。这一点从入党动机上就可以判别得很清楚。基于信仰而入党,自然会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并积极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若基于利益而入党,则会在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支配下谋取私利,不可能廉政。所以,基于信仰而入党还是基于利益而入党,是衡量党员干部优劣及其能否做到廉政的重要标准。

2.马克思主义廉政信仰教育是加强高校廉政建设的根基

高校是传播、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阵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成败。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廉政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构建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只有赢得充满朝气的青年,才能赢得充满希望的未来。”[3]因此,培育坚定不移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高校廉政建设的需要,也是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理论命题。

当前,随着高校经济活动日益增多,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特别是高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一方面,给高校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使高校廉政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综观近年来高校廉政建设的历史与现状不难发现,高校廉政建设效果的优劣与高校对马克思主义廉政信仰教育的重视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加强高校师生的马克思主义廉政信仰教育,用先进文化占领高校思想阵地,自觉抵制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为高校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将有利于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优化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环境。从本质上讲,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廉政信仰教育是加强高校廉政建设的根基所在,也是培育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

二、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廉政信仰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廉政信仰教育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部分党员干部功利思想严重、宗旨意识不牢,部分领导干部为政不廉,有的高校对马克思主义廉政教育不深入、不重视、活力不够、效果不显著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在高校的领导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1.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制约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廉政信仰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阵地,但新中国成立以来,非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高校里时有传播,主要有宗教信仰、世俗信仰和虚无主义信仰等。改革开放以来,西化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断向高校渗透,尤其是世俗的功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廉政信仰教育产生了严重的冲击。贝格尔在《神圣的帷幕》一书中指出:“世俗化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环境。这不仅对大规模社会制度的法则化,而且对个人经历的法则化,都造成了尖锐的危机。”[4]精神信仰的世俗化主要表现为信仰的完全实用化、短期行为化,按照贝格尔的说法“这完全是人类精神信仰史上的退化”。如果任由这种退化延续,必将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高等教育带来不可想象的灾难。然而,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上的“意见领袖”,忽略甚至有意利用青年师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建立初期时,其理想信念的不稳定、容易反叛走极端、仇视社会不公正等弱点,大肆宣讲唯心主义世界观、功利主义价值观和实用主义人生观,宣讲非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包括廉政信仰在内的主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2.腐败亚文化侵蚀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廉政信仰

大学腐败亚文化是相对于廉政亚文化而言的,是与大学精神相悖的反主流校园文化。其核心思想是利己与享乐,宣扬金钱至上、权利至上、“关系”至上等。大学腐败亚文化的本质上即存有腐败的前兆、行为上有腐败的影子。就目前形势而言,大学腐败亚文化大致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对社会腐败的赞同与认可。社会腐败问题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这种思想上的影响与导向,如果没有进行及时地疏导与合理的释疑,将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放弃信仰、漠视正义、缺乏人文关怀、鄙视知识等深层次的信仰危机。

二是对不良社会风气的迷信与追从。面对不良社会风气,由于高校缺乏有效的防御与引导,致使部分师生对不良社会风气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判断与理性分析,迷信社会关系、社会权利和金钱物质等。这种氛围在大学校园的滋生与蔓延,极易催化校园腐败亚文化。

三是对大学腐败现象的漠视。当前,部分高校师生不仅漠视权力寻租、贪污受贿、学术造假等腐败现象,而且把这些现象看成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的。这种心理上的认同和行为上的追随,加剧了高校腐败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腐败亚文化在高校的存在、蔓延,对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使部分人廉政信仰动摇、腐败行为叠生,而且严重影响着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廉政信仰教育。

3.制度执行不力影响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廉政信仰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廉政信仰除了自身努力外,还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然而,从近年来高校教育的实践来看,在制度保障方面致少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与缺陷:

一是学习机制不健全。所谓学习机制,是指通过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历史、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科技知识、业务知识等,建立强化党员的信仰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法纪意识、服务意识、廉洁意识等经常性的学习制度。这种机制在部分高校迟迟未能建立、健全。

二是阵地意识不牢固。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舆论宣传阵地和教育管理阵地,是强化马克思主义廉政信仰教育的关键所在。但有的高校不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党课的教育管理作用、网络报刊的媒体舆论引导作用等,不能有效地开展廉政信仰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未能把握党对高校廉政教育的话语权。

三是监管机制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监督的力度不够,效率不高,决心不大,信心不足;党内监督意识不强,存在明哲保身的思想;监督职能设置不当,侧重于查错纠偏,而预警防范不够;监督的法律手段不完备,一般性规定多、笼统规定多,可操作性规定少;缺乏科学严整的监督网络,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不当,造成功能耗散缺失。

这些问题的存在,必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校园主流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弱化了高校廉政信仰形成的良好环境。

三、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廉政信仰的途径

历史经验表明,确立一种信仰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进一步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廉政信仰教育,自觉提高防腐拒变的能力,使马克思主义廉政信仰牢牢扎根在广大师生心灵深处,并使之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必须立足于高校实际,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途径,以求取得教育的实效。

1.消弥高校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负面影响,奠定马克思主义廉政信仰的思想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信仰的本质归根结底正是人类的一种自我超越。所谓人的自我超越,是指人改造自身现实存在状态使之趋于理想的一种永恒的努力和冲动。[5]可见,信仰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并非与生俱来的,它的确立是一个极其复杂反复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廉政信仰的确立也是如此,也是在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从政信仰的斗争的过程中不断确立完善的。

当前,高校要从根本上、源头上扼制腐败,就必须确立科学的信仰体系,必须教育和引导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廉政信仰,自觉消弥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

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崇高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始终是使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高校应高度重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作用,充分利用党课、团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等课程平台,加强第一课堂教育,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园报刊、形势报告会、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教育,着力引导广大师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使之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者、执行者、推进者。同时,要坚决抑制宗教信仰、世俗信仰和虚无主义信仰等非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唯心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相关宣传进入高校校园或课堂。

二要加强党性修养教育。“公”、“仆”、“廉”、“洁”是加强党性修养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公而生明,有仆而树德,有廉洁而生无私。高校应结合实际,积极开展示范和警示教育,开展党性修养教育,促使高校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利益观,以党性修养的提升,促进政治思想上的成熟,以政治思想上的成熟和清醒,促进行动上的自觉,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主流信仰教育对高校廉政建设工作的促进作用,积极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

三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其劳动始终具有示范性。教师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作风仪表、治学精神乃至工作态度,都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表率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高校应采取主题教育、典型示范、法制宣传等形式,不断塑造新时期教师的优秀品格和良好形象,并通过教师的良好带动作用,深刻影响学生的精神信仰,自觉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和治学规范,预防各种不良腐化信仰的侵蚀。

四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应充分利用地域特点,结合地域特色文化,建设一批特色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就河南省的高校而言,其所在地域的辉煌灿烂的中原文化,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如焦裕禄纪念馆、开封包公祠、新乡比干庙、南阳武侯祠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廉政教育资源,河南高校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挖掘廉政资源,拓展廉政教育基地,引导师生在优秀的廉政文化氛围中接受廉政教育,使腐败亚文化的消极影响消弥于无形,使廉政成为群体性的价值理念,并最终确立为廉政信仰。

2.防御和抵制高校腐败亚文化,形成崇尚廉洁的社会价值取向

信仰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高低决定着信仰层次的高低。廉政信仰的确立,实质上是以崇尚廉洁的社会价值取向为内核的政治伦理建设。高校要使廉政成为一种信仰,必须从树立师生科学的价值观入手,防御和抵制高校腐败亚文化,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一要加强尚廉思想教育。要通过各种理论宣讲、时事教育等,引导师生认识到,之所以要努力形成崇尚廉洁的社会价值取向,进而形成廉洁奉献的政治伦理,是因为崇尚廉洁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无产阶级价值观的要求,是对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二要优化高校教育环境。长期以来,高校育人环境的繁杂为腐败亚文化提供了滋长的土壤,高校在深化校园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净化校园环境。这里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净化校园物质环境,使师生在优美环境中接受熏陶;另一方面是净化校园文化环境,要从综合治理的角度,全面整治舆论宣传媒体以及校园文化场所,斩断腐败亚文化的传播渠道。

三要弘扬主旋律,增强师生抵制腐败亚文化的“免疫力”。高校应努力开展廉政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积极组织专家编写适合国家发展形势需求和高校发展特点的廉政教材;积极开展廉政专家进课堂计划,邀请校内外从事廉政理论和廉政实践的专家学者进校园、进课堂;积极开展“读100部廉政书籍、唱100首廉政歌曲、看100部廉政电影”的“三个100”活动,着力引导广大师生学廉政知识、用廉政理论指导廉政实践。“三进”工作的开展,必将对高校腐败亚文化的消极影响起到抵制作用,进而坚定高校中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和精神意志,避免庸俗化和实用主义,在广大党员干部中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

3.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为廉政信仰的确立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要想使廉政成为一种精神信仰,除了通过教育内化外,还应注重制度环境建设,以制度环境的优化,推动廉政信仰的确立。

一是大力加强廉政制度文化建设。任何社会现象的存在和发生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其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腐败作为现阶段的一种社会现象,其滋生和蔓延有其必然的社会文化因素。因为腐败的主体和制约腐败的主体都是人,而人是文化的人,是社会各种文化的载体,社会文化总是以明显或潜在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高校而言,就是要通过廉政制度文化的形成来推动廉政信仰的确立。在廉政制度的制定方面,要突出政治性、科学性和文化性,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先进的政治文化、法治文化、德治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把先进的文化通过大学廉政制度这样一个文化载体,变成学校主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刚性要求。在具体内容上,应强化预警防范意识和具体措施的可操作性,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加强校园网络、校园报刊、校园广播等媒介的舆论功能与监督功能。通过这些措施,使廉政制度文化建设实现体制健全、制度完备,继而形成科学严整的网络体系。

二是强化公权力约束。有了良好的制度而不执行或执行不力,就会使人们对制度丧失神圣感和崇拜感,从而导致制度失去其应有的效能和功用。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在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6]这说明,丧失了公权力约束的腐败分子所崇拜的只能是“权利平等交易”[7]的道德观念。就高校而言,首先,要对人、财、物等容易滋生腐败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部位,加强对权力的制约、资金的监控和干部任用的监督,以构筑防范和治理腐败的制度基础。其次,要强化科学管理,健全民主决策制度,用制度保障干部、群众对决策事项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党代会、教代会对高校重大事项的监督和制约,加强对高校公权力的约束。再次,要进一步加大校务公开的力度,要通过校园网络平台、校内舆论宣传平台等途径,把学校做出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制度等公之于众,建立高校决策层与师生间互通的信任渠道。唯有如此,才能铲除高校腐败滋生的土壤,才能让高校师生对制度产生信任和敬畏,并逐步内化到廉政信仰体系之中。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0.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2141-2142.

[3]田淑兰.在国民教育中加强廉洁教育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4-11-22.

[4]贝格尔.神圣的帷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49.

[5]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5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7]刘建军.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本质内容[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4):15.

G647

猜你喜欢

亚文化廉政腐败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廉政之歌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