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毛泽东怎样备课
2011-12-25陈云发
■ 陈云发
看毛泽东怎样备课
■ 陈云发
有位朋友去听一位学者的报告,学者手中拿着一张写在香烟纸上的“提纲”,胡吹了3个小时,大多为哗众取宠的街谈俚语,偶或发几句牢骚,虽然也引来几阵笑声,但那学术“含金量”全无。她感叹说:如此听课真是白浪费时间。
其实,这类浪费别人生命的报告、讲演,现实中比比皆是,也不只限于报告会,有的领导干部一开会就滔滔不绝演讲,所谈都是套话、假话或“完全正确”的废话;有的专家到严肃的学术研讨会上作主旨发言,竟无发言稿或提纲,东拉西扯胡诌一通,文不对题;更有的名人给别人作品做序,可以不看所序的著述,洋洋洒洒大谈作品之优,还美其名曰“大文化高度”。凡此种种,都是个学风不老实的问题。
新近从今年第2期《世纪》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的小整风》,作者武健华(原中央警卫局办公室主任)在文中叙述了我党延安时期的一个故事:有次,毛泽东要到抗大去讲一次课,内容即后来收入“毛选”的《矛盾论》和《实践论》,为讲好课,毛泽东用于准备的时间竟整整花了一个星期,而且其中还要两个通宵不睡觉。而这么大的准备功夫,也仅仅是只够他讲上2个钟头。《矛盾论》、《实践论》是毛泽东思想中两篇重要的哲学著作,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但是,这样的理论科学著作不是靠毛泽东天才悟性即兴发挥出来的,也不是靠秘书写出来的,而是他自己认真、艰苦地大量阅读马列著作、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和总结实践经验,才撰述出来的。我们从武健华的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认真地实践着的严肃学风:一方面舍得花大时间,讲2个钟头的课花去一个星期时间,其中还有两天是通宵开夜车;另一方面是认真备课,完全自己动手,不要秘书代劳。因此,他所讲的“两论”才真正体现了毛泽东的水平,而不是今之许多领导演讲的“秘书水平”。
其实在过去,不仅领袖们的讲演、讲课体现着严谨的学风,许多有建树的权威学者、专家,也无不在做报告或做学问、搞学术研究中实践着严谨的学风,例如钱学森同志是控制论的权威,但他每次给人讲课都会认真花功夫准备,所以他的讲课内容便言之有物,从没有空洞的官话。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今之学者或写的书没人要读、领导干部做的报告别人不要听、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充斥套话大话空话?我以为都是不老实的学风在作祟,当前,它严重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叫做腹中空空,吃吃老本。这一类专家、学者或领导,平时不肯静下心来读书,不肯真心实意到实践中去了解情况、总结经验,总认为自己的知识积累已“饱和”,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掌握的政策已够用,因此,无论是出去做报告还是讲学术,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摆出内行架势,到处讲讲套话、正确的废话,完全拿不出新鲜的东西,没有自己的观点、理念,没有自己探索总结的成果,这样的人,不论你是大领导还是学界“大腕”,自个感觉当然挺好,而在外人眼里则就是庸官或是伪学者。
第二是欲念造就“跑场子”习惯。学风问题,唯有老老实实方能有所成就,但今之少数学者一旦出名,便热衷于“跑场子”,甚至一天参加3个学术会议的人也有,各种不同学科的会议都敢去发言;某些领导干部则处处事必亲躬,不肯对同僚、下属放手,大会小会都要去演讲作指示,有时一天要跑到好几个会场,而所念的稿子,大都是秘书或有关部门事先为其写好的套话。时下的“跑场子”,不是什么对工作、事业勤奋,背后实是一种贪欲之念,学者们是为出风头、图露脸以求名,另加上捞出场费、拎“纪念品”;某些喜欢到处做报告的领导,则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威权和风光,再加电视出镜率的考量,如此而已。
第三是慵懒作风滋生,做学问做事上不图上进,养成了走捷径的不老实学风。有许多领导讲课做报告,事前根本不肯像毛泽东那样拿出时间来自己备课,而总是让下属或秘书代劳写稿子;一些学者也不耐烦花功夫读书查资料,参加学术研讨会或讲课前,常常现场“即席发挥”,“认真”一点的可能写几条要点,网上下载一点文字,“自信”的学者则根本什么也不准备,反正自有一套“通用老话”足以应付,至于别人要听不要听,那就对不起了。如此学风下的当代,岂能出大学问家、出演讲名篇?
所以,今天我们的专家、学者和领导,不妨重温一下延安时期毛泽东的学风,看看毛泽东是怎样备课的,这也是一笔值得继承的文化遗产。
(作者为作家、剧评家)
本栏目责任编辑 殷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