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服点点
2011-12-25司徒伟智
■ 司徒伟智
佩服点点
■ 司徒伟智
每逢听到读者讥嘲若干后人撰写的前辈传记这也“美化”、那又“遮丑”,就叹息何苦来着,就会想起点点于1987年初版的《非凡的年代》。
这本女儿的记述,好在坦诚。此前,关于批判《海瑞罢官》事件中的一次推波助澜——《解放军报》配以编者按语高调转载姚文元文章,谁都不明底细,甚或认为总归是林彪一帮所为吧。点点却主动披露:1965年11月25日,父亲罗瑞卿到了上海。得悉毛主席对北京各报不转载姚文元的文章很不满意后,他于26日“即给彭真同志打电话说:‘姚文元的这篇文章我同毛主席提起时,主席笑了。估计毛主席是看了这篇文章。我已要《解放军报》转载,请你也考虑,如果北京的报纸不能同时转载的话,就先指定一个报纸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这时,周总理也给彭真同志打了招呼,所以,11月29日,《解放军报》和《北京日报》同时转载了姚文元的文章。”(点点著:《非凡的年代》,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版)
原来此刻要求《解放军报》转载姚文的,与曾经抵制林彪且随后遭逢冤狱、终于十二年后重返政坛推进我国思想解放运动的,竟是同一位罗瑞卿大将!我实在佩服点点的风格:“无论后人将怎样评价父亲当年的这种举动,但我决心将它们如实地记录下来。”
历史真伪的考虑,胜过评价高低的考虑,好。
外国学者早先批评中国的人物传记太少,《胡适晚年谈话录》里曾就此忧虑。现在大概是不用忧虑的了,据报载,压库的传记读物陈陈相因,真不知几许。多的是刻意拔高、旨在粉饰之作,用朱东润的话说“似小说不是小说、似史实不是史实”。小可变大,好些从未见识的平庸商家,转眼竟成造福乡梓的大善人;大可化小,某临阵脱逃之将,大污点被曲解为抵御外寇之机变策略。尤其是先富起来的后代,生财有道,展纸犯愣,索性花钱买“评价”,连秦桧后人都动用巨资请来枪手写作推翻乃祖铁案的书。(引自锡兵:《人变石头》,载于1997年1月10日《人民日报》华东版)
不知诸多传主,可会像《阅微草堂笔记》里的某公死后发现自己墓碑过谀而惶恐:“游人过读,时有讥评;鬼物聚观,更多讪笑。人即可诳,自问已惭。”我只知道,真实乃传记之天条!历史事实是第一性,评价分析是第二性,后者须服从而忌违背前者。为“光宗耀祖”而冲击第一性,传记便失却流播价值,大不好了。
没人爱看尚在其次,可怕者在于背离事实即背离真理。我们所以钦敬《忏悔录》的自白“不论善和恶,我都同样坦率地写了出来”,所以赞叹惠特曼的抨击“上帝造人,但是传记家偏要替上帝修改,这里添一点,那里补一点,一直到大家不知道他是什么人了”,其实是着眼一种忘我求真的理念。务实崇实,方能探规律、觅真理。追溯华夏的传记源头,有“子为父隐”的糟粕,也有秉笔直书的精华。“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诚实史家竟列于文天祥列数“天地有正气”之首。原因无它,“夫史籍,帝王之实录,将来之炯诫,今之所以观往,后之所以知今。”(高允语)“今”是“往”的延续,过往是非需谨记。混淆昨天的轨迹,就可能紊乱今天的路径。
谁不敬祖?却也有度,慎勿袒护。据云,连温文尔雅的宗璞,“一般的事,她也确实‘很好说话’。可但凡知道文化圈谁说冯友兰不是了,她忍不住挺身而出”跟你打笔仗。(引自陈 洁:《“四余作家”宗璞》,载于2010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可见知易行难。八十年代初,陈松年过沪,在泰安路的工房,我就近访谈。其时陈独秀评价开始松动,我问“怎么看学界对令尊的评价”,他说了一句难忘的话:“家属总希望有好评。但一个历史人物,评价要听社会公论,家属的意见无足轻重。”人心是杆秤,公论才公平,子弟何妨用开放心态看待学界的研究。为《蔡元培传》记述蔡先生参与1927年清党事件,蔡粹盎、蔡怀新姐弟读后却无訾议,还予肯定,该书作者、历史学家唐振常赞赏“他们不为亲讳的态度,确实可以为革命人物的后代效法”。当然,进一步,像点点般主动将长辈的短处昭示天下,更值得赞赏了。读到顾潮编《顾颉刚年谱》,将父亲为朱家骅代拟向蒋介石“献九鼎”的鼎文一事列入,我赞赏;读到陈智超为祖父编《陈垣全集》,不愿漏掉陈垣因早年参与曹锟贿选而写的一个内部检讨,我赞赏;读到梁培恕言及父亲梁漱溟不曾“率先否定文革”,最初倒是赞成所谓“反修防修的运动”, 我赞赏;尤其读到陶斯亮在记者访谈时表示“父亲在广东十五年,功过七三开”,直陈反地方主义等弊端,大赞赏。
点点式的开明后辈少,反其道而行之者多,以至你看,一讲什么人的缺点乃至污点则其子孙一大堆跟你急。咋办?我欣赏夏衍的豁达。从前他的剧本《秋瑾传》发表,律师告诉说秋瑾的女儿准备起诉他“侮辱”其父王廷钧。笑话,杰出的秋瑾有个低俗的丈夫,谁人不晓乎?“可能她不曾看到过她的母亲写给哥哥秋誉章的信件,其中说:‘子芳之人,行为禽兽之不若,人之无良,莫此为甚!’”夏衍不为所动,报以苦笑而已。(夏衍:《秋瑾不朽》,载于 1979年12月5日《人民日报》)
我还欣赏唐振常坚持原则下的转化之功。他的《吴虞研究》肯定这位新文化的闯将,也不讳言其消极遁世后诸多荒唐。发表之前,论文寄给吴先生的女儿过目。“她来信痛斥我,要我不要发表。我回信要她学习乃父又陵先生倡言为尊者讳便无信史的态度,她才不讲话了。”(唐振常:《纪念会与研究会》,载于2000年4月7日《南方周末》)规劝得力,转化功成。
(作者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