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苏东剧变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问题

2011-12-25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执政党合法性苏联

李 敏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南充 610101)

从苏东剧变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问题

李 敏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南充 610101)

执政合法性是执政党必须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笔者在探索执政合法性的内涵和基础后,分析了苏东剧变凸现的政治合法性危机,提出了增强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几点对策:主导意识形态,创新执政理念;促进经济发展,形成利益认同;强化制度建设,推进政治文明。

合法性 ; 内涵;基础; 苏东剧变 ; 对策

一、现代政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政党政治。于是,执政党就被赋予一种必然的政治规定性,即必须在国家和社会之间寻求自己执政的合理空间和基本资源,这就是执政的合法性问题。执政合法性是既定巩固执政地位和实现有效执政的重要条件。所谓执政合法性,是政治学中的一个概念。“合法性”在西方政治学里用“Legitimacy”来表示,它的同义词是“Lawful”,指的是在法律上允许,而且在道德上或宗教上也是允许的。政治合法性主要是指政治权威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信仰、忠诚和服从,并通过特定时空条件下适当的决策及政策实施来塑造政治秩序和适应环境变化,保持政治系统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简而言之,它是指政治权利在社会上的认同度和公信力。

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是什么呢?马克斯·韦伯从经验分析出发,提出了三种类型的合法性基础,[1]即:基于神权传统的合法性基础;基于领袖人物特殊魅力和超凡品质的合法性基础;基于法理制度的合法性基础。当代政治家戴维.伊斯顿对合法性的基础类型作了进一步探讨,他把合法性的来源归结于意识形态、结构和个人品质三个方面,[2]认为这三种合法性源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为政治系统奠定合法性的基础。

二、政治合法性是一个政治体系存在,持续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从政治发展的角度看,政治体系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大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合法性危机的问题,这种危机如果不加以消解而逐渐加剧,就会导致政治体系的崩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苏联东欧剧变距离现在并不遥远。这一剧变不仅仅是西方国家对苏联东欧进行“和平演变”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是这些国家共产党政权出现了执政的合法性危机,他们未能正确对待危机、化解危机,从而最终丧失了执政合法性,失去了执政地位。

1、指导思想混乱,意识形态合法性丧失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一个社会的思想领域,总是由那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都要极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正如马克思所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3]意识形态本来应是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的强项,强大的意识形态是这些国家出现“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的盛况。但他们却由此故步自封,自认为是最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最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只要保持党的性质,就一定能长期执政。

长期以来,苏共僵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国民进行意识形态灌输,把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变成了死板的教条。这不仅使广大党员对理论淡漠,而且也使他们在长期的灌输中不知不觉地认同僵化,形成了自己不愿思考问题、消极等待上级指示的习惯。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失去了活力,外表强大的苏联共产党,变得本质脆弱、不堪一击。于是党员纷纷放弃这套理论,转向对其他思想的信仰。而戈尔巴乔夫于1988年倡导民主化、毫无限制的公开性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的所谓的改革,更是走向了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极端。东欧国家由于受文化传统方面的影响,大多数执政党未能摆脱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而且长期忽视其危害性,没有进行必要的思想斗争,没有根据本国特点建立适合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体系,致使马克思主义在党内没有深深扎根。

2、经济发展滞后,执政绩效合法性弱化

利益认同是民众选择政治态度的最终根源。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十分重视物质利益关系对于维护合法性的功能和作用,甚至认为物质利益是生成和实现合法性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马克思曾明确提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4]合法性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利益关系,对社会各阶级或阶层利益的满足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如果不给人民带来切实的利益,那么党的先进性也就丧失了,执政合法性就会荡然无存。

东欧各国共产党在执掌政权后,照搬了以斯大林模式著称的以高度集中为特征的苏联政治经济体制。这一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对现代市场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无能为力,旧的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执政党也曾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过某些改革,但始终未能把准航向。1953年斯大林逝世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苏联和东欧国家阶级斗争扩大化。把大量精力放在处理阶级斗争和党内斗争上,而不是放在制定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升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上,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后期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苏联醉心于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东欧各国追随苏联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展了无休止的军备竞赛,长期的东西方对抗和军备竞赛给苏联和东欧各国背上沉重的包袱。没有对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给予足够的重视。于是,到七十年代中期、八十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多数开始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一些西方经济研究机构认为: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苏联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落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后面; 1981年到1987 年,东欧国家的经济实际上已变成了负增长,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2%左右。人民看不到希望,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怀疑与日俱增,执政绩效的合法性危机已不言而喻。

3、党建体制僵化,民主政治合法性危机频现

苏联、东欧国家都宣称自己是人民当家作主,反复宣扬他们如何代表人民,如何得到了人民的信任。但实际上,这些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依照苏联斯大林集权主义模式建立的,政治上缺乏民主,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讲人治不讲法治。这种体制的弊端必然导致执政合法性危机频现。

第一是党政不分,严重脱离群众。以党代政,党变成了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变成了凌驾于社会之上力量的一部分;党的干部实行任命制或变相任命制,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了自己的特殊利益,形成脱离群众的官僚阶层。党和群众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隔阂,使越来越多的人对苏共作为人民利益代表的身份表示怀疑。 第二是高度集权,党内民主缺乏。一方面压抑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妨碍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性的发挥,压抑了创新精神,使整个党的素质、创造力、领导能力全面下降,失去了吸引力,丧失了民心;另一方面使中间环节增多,上下沟通渠道不畅,信息误差增大,并由于渠道本身不科学而造成了普遍的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等现象,实际上使整个机制深深陷入了运转不灵的困境之中。 第三是权力腐败,官僚主义盛行。缺乏监督制约机制,权力约束弱化,使本来就不完善的体制也无法正常运转,导致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泛滥。极大损害了执政党在民众中甚至普通党员中的形象和地位。不但使苏共大失人心,而且成为反对派攻击苏共的有力口实。

从苏共的执政中可以看出,正是因为这个党未能正确地解决党的定位问题,党从人民参与政治、当家作主的工具,成了权力机关本身,才使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高度集权的弊端不可遏制地发展起来。苏联剧变前夕,对苏联公民的民意调查显示,只有7%-8%的人认为苏共代表人民,70%-80%的人认为苏共只代表它自己。苏共拥有1800万党员,在戈尔巴乔夫宣布解散时,几乎没有人以实际行动表示反对,合法性危机暴露无遗。

三、政党的天职是谋求执政,而执政必须具备合法性,这是所有政党都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正如美国政治社会学家S·M·李普塞说:“合法性是指政治系统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存制度是社会最适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5]是否具有充足的合法性,是关系到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问题。执政合法性的强弱是一个历史的积累过程。因此,任何一个执政党在执政以后,不仅要防止合法性的损耗,而且要不断追加合法性资源,以此证明自己权力来源的合法性,从而获得长期执政的机会。

1、主导意识形态,创新执政理念

政治合法性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认为政府的统治是合法的和公正的。”[6]这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一个政党或统治集团要获得执政合法性,要得到人民拥护,首先要看它的意识形态,看它的政治性质能否得到人民的认同。为此,执政党必须要维护意识形态并发挥其在政治合法性生成过程中的教化功能,培养民众产生和坚持关于合法性的信仰和信念。因而,共产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作为主导价值观。执政理念是指导政党执政实践最基本的理论观念、价值取向和是非标准,属于执政党意识形态中最核心的内容。它直接影响着执政效果,影响着政权的稳固程度。只有为大多数人执政,考虑大多数人的意愿和要求,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这样的政权才能得到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执政理念是发展变化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执政理念。对一个政党而言, 必须与时俱进, 及时概括和提炼出合乎时代潮流的执政理念,并在此观念上与广大人民达成共识, 以获得民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在新时期,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整合了资源,凝聚了人心,是保持和提高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渠道。

2、促进经济发展,形成利益认同

C·贝伊说:“政府存在的理论基础,决定其权威施用的合法范围,以及人民服从与忠诚政府的幅度,就取决于其能否满足人民的需要。”[7]英格尔哈特通过研究发现:经济发达程度高的社会在生活满足感、政治满足感、人际信任感方面水准更高,人民对政治体系的忠诚也就随之产生,政治体系也就能获得合法性、稳定性等特征。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一种政权能够长期存在下去,其最深厚最坚实的合法性基础在于现实的利益关系。也就是说,一种政权能否存在下去归根结底要看其政权的实际效果,看其执政能否给最大多数的民众带来较多的实际利益,从而能否赢得大多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如果一个政府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滞后,执政绩效不佳,始终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这个政府就难以获得执政的合法性,就不可能得到民众对政权的信任、支持、拥护和认同。我国学者王沪宁也认为政治权力源于经济权力。因此,作为执政党,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经济体制,推动科技进步和以积极的姿态实行对外开放,促进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1]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trans,and ed.. H.H Gerth &C.Wright Mill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p. 78-79.p 245.

[2] D·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17-318.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

[5] S·M·Lipset, 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 Legitimac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53(March 1959),P.86.

[6]〔美〕米切尔·罗斯金,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5.

[7] C·Bay,“Needs, Wants and Politica Legitimacy,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1 No3(sept.1968).P.241

猜你喜欢

执政党合法性苏联
组织合法性的个体判断机制
Westward Movement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浅谈汽车养护品生产的合法性
建筑工程垫资承包合法性研究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
关于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思考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