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仲公与李大钊关系史事辨析

2011-12-25王艳萍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法政李芳晨钟

王艳萍

(唐山市委党校 河北唐山 0630200)

李仲公与李大钊关系史事辨析

王艳萍

(唐山市委党校 河北唐山 0630200)

近期,《贵州文史丛刊》编辑部本着对一个人的生平史事评价,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要看其全部历史的科学态度,对李仲公的全部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述说,这种做法应予充分肯定。

李仲公,原名李其荃,1890年出生,贵州省贵阳市人。1908年就学于北京法政学校,毕业后赴日本留学,1916年回国后,曾与李大钊同时就职于《晨钟》报。但是,在一些文章中论及李其荃与李大钊的关系时,多处地方失于粗放,不够准确。考察有关文章中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系因述说者非亲知、亲闻,对史事述说多出于所听说之事的记录,且对当时时局和各方态势认识不足,非有意所为。这里,仅就李仲公与李大钊的关系进行一些史事辨析,提供给研究者参考。

一、李仲公与李大钊关系研究的提出

关于李仲公与李大钊关系研究的提出,见之于李仲公生平研究的文章,主要是《贵州文史丛刊》、《贵州政协报网络版》刊出的,计有:

李芳:《李农卿、李仲公父子兄弟生平概略》,《贵阳文史》2002年 第4期;

李峰:《子女眼中的李仲公》,《贵州政协报网络版》2008年10月30日;

李芳:《北伐“文胆”李仲公》,《贵州政协报网络版》2009年6月19日;

李幼华:《李仲公上交贺龙信的前前后后》,《文史天地》 2009年第11期;

李芳:《<更生庐诗存>点校后记》;

李晓兰:《渐进的共和:李仲公与<晨钟报>研究》,《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第3期;

李芳:《李仲公与<北伐宣言>》,《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第2期;

李芳:《李仲公其人其事》,《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第1期;

李芳:《李仲公事略》,《贵州政协报网络版》2009年8月7日;

李芳、李秭苑:《李仲公与谌湛溪》,《贵州政协报网络版》2009年8月13日;

李芳、李秭苑:《李仲公与郭沫若》,《贵州政协报网络版》2009年10月15日;

述说李仲公与李大钊关系的,主要有三篇文章,以下是有关段落原文:

“李仲公的女儿李绍华说:‘我父亲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与李大钊是同学好友。’并拿出一张李仲公与李大钊的照片,照片背面有李仲公对照正面写下的合影人名字,照片上写有“民国五年与老友李大钊同摄于北京中央公园”字样。

我仔细阅读了李绍华给我的笔记本,是一份难得的史料,超出了我拟写的提纲范围。回到贵阳,我将《我的历史交待》打印出来,作了一些简单的校订(因系李绍华抄录,许多字有明显的错漏),并附印一份,连同笔记本、照片原件寄还李绍华。我根据这些史料撰写了《李大钊与贵阳人李仲公》、《李仲公事略》等文史资料。时间已过去10年,李绍华已于2005年作古。”

——李峰:《子女眼中的李仲公》,《贵州政协报网络版》2008年10月30日。

“李仲公,原名李其荃,号仲芸,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农历2月24日出生于贵阳城北下堰寨(今贵阳市白云区麦架镇下堰村)的一个秀才家庭,幼随其父李农卿(庆春)读书习字,后入贵州蚕桑学堂就读,18岁考取官费生进入京师国立法政专门学堂学习,1914年春毕业,与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毕业的李大钊共同创办《北京法政学报》。经李大钊介绍,与孙洪伊、汤化龙结识,参加进步党的活动,成为进步党人中以孙洪伊为首的‘小孙派’骨干,并担任《国风日报》、《中华杂志》编辑。受进步党资助,与李大钊一道东渡日本,留学早稻田大学政治研究系。回国后,先后担任教育部(总长汤化龙)编审员、众议院(议长汤化龙)首席秘书。青年李其荃因慕东汉大儒仲长统字公理,撰文署名‘仲公’、‘黔南仲公’,加入国民党后以仲公字行。”

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李大钊担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经李大钊、汪精卫介绍,李仲公在上海加入了国民党。

——李芳:《北伐“文胆”李仲公》,《贵州政协报网络版》2009年6月19日。

“父亲李仲公是贵州贵阳人,18岁考入北京法政学堂。1913年底受汤化龙、孙洪伊进步党资助,与李大钊等人东渡日本留学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回国后担任教育部编审员、众议院首席秘书,与李大钊等人共同创办《晨钟报》。

——李幼华:《李仲公上交贺龙信的前前后后》,《文史天地》 2009年第11期。

二、关于共同创办《北京法政学报》

李芳在《<更生庐诗存>点校后记》所说:

“在法政学堂同王郁骏等同学组织北京法政学会,与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学生李大钊组织的北洋法政学会配合,共同创办《北京法政学报》,李其荃任该报总编辑。”

“1913年底,同受进步党资助,与李大钊一道东渡日本留学早稻田大学政治研究系。应汤化龙、孙洪伊之召辍学回国,担任教育部编审员、众议院首席秘书。在反对袁世凯专制的活动中,李其荃在1914年7月《中华杂志》第1卷第6号上发表了《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治》一文,提出联省自治的分权政治主张,抵制袁世凯的中央集权。”

据清光绪34年(1908年),京师法政学堂辑:《京师法政学堂第一年同学录》,清宣统元年(1909年)京师法政学堂辑;《京师法政学堂第二年同学录》所载,李其荃确实是该校的学生。《中华杂志》主编为丁佛言,该刊1914年4月到1915年1月,共出13期。李其荃的《论中国政局之将来》,发表在《中华杂志》第1卷第3号第2-3页(1914年5月16日);李其荃的《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治》,发表在《中华杂志》第1卷第6号(1914年7月)。

在李大钊有关史料中未能查找出创办《北京政法学报》的有关史事。

李其荃于1914年去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与李大钊留学日本确在同时,但是在李大钊有关史料中查找不出与李其荃有过往来的史料,而且1914年的早稻田大学,没有“政治研究系”,早稻田大学部设有的是“政治经济学科”。

三、关于共同创办《晨钟》报

《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第3期发表的李晓兰:《渐进的共和:李仲公与<晨钟报>研究》,则是对李仲公在《晨钟》报编辑部上所发表文章的专门述说:

“1916年8月,参与创刊《晨钟报》(后更名《晨报》,进步党机关报)并担任编辑工作。就任《晨钟报》编辑期间,他以“仲公”的名义,先后在《晨钟报》上发表多篇文章。文章发表的时间段为1916年8月至1917年7月间,尤其集中于1916年下半年。1916年12月,孙洪伊因倾黎元洪反段祺瑞甚至欲取段而代之,被罢免,退出内阁,并于1917年初南下上海,继续从事反段斗争,作为“小孙派”骨干的李仲公随后亦追随其出走上海,从而淡出《晨钟报》的视野。”

该文在最后,列出了李其荃以“仲公”和“仲”署名发表的一系列文章的篇目,对李仲公“渐进的共和”思想的论说,正是以这些文章的论点来立论的。(《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第3期《渐进的共和:李仲公与<晨钟报>研究》)

这些文章主要是:

《论今日急宜内外维系以固国本》,《晨钟》报,1916年9月22日;

《国民今日所宜觉悟者》,《晨钟》报,1916年10月19日;

《谈英法急进保守两党史》,《晨钟》报,1916年11月3-6日;

《民国今后中心人物之养成》,《晨钟》报,1916年11月14-16日;

《今日之政局与国人之猛醒》,《晨钟》报,1916年11月 22日;

《民党》,《晨钟》报,1916年11月 28日;

《共和与帝制之最后战争》,《晨钟》报,1917年7月9日。

《今日之新旧势力观》,《晨钟》报,1917年7月11-12日;

李大钊在《晨钟》报的工作时间,只有1916年8月15日至9月5日的22天,《晨钟》报由蒲伯英主持,李大钊是编辑主任,负责确定报纸风格、每天报纸编排发稿,其地位在主笔(评论员)和访员(记者)之上。从现存的1916年《晨钟》报编辑部同人在北京中央公园的合影来看,当时编辑部共有同人14人,李其荃当在其中。其家人提供的李其荃与李大钊等人的合影,也证实了这一点(这张照片在李大钊研究界很少见到,十分珍贵)。

还应注意到,李其荃在《晨钟》报上发表自己的文章时,最早的是在1916年9月22日。而此时李大钊早已经离开《晨钟》报了。就是说,李其荃文章的观点,如近来论者所说的“渐进的共和”,与李大钊编辑《晨钟》报的原定思想意图并不相关,已经多是倾向于汤化龙研究系一派的政见。

李大钊离开《晨钟》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李大钊与孙洪伊不仅“私交甚厚”,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已经流露出倾向于孙洪伊一派的倾向,段祺瑞系与孙洪伊系的主要分岐在于地方自治问题。李大钊不愿意再跟着汤化龙走,希望汤化龙能迷途知返,自已还是会效力并与之共谋大业的。实际上,段祺瑞执政后,梁启超、汤化龙、林长民、范源濂等研究系要员分别担任财务、内务、司法、教育总长,蒲殿俊出任内务次长,王家襄担任参议院议长,陈国祥任众议院副议长。

这批人从此开始了与段祺瑞在政坛上共进退,这样一来,《晨钟》报也就完全成了“研究系”的机关报。所以,把李其荃和李大钊曾经同在《晨钟》报任编辑工作,而把两人的思想发展轨迹联系在一起来考察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所谓“共同创办”,也只能说是在时间、地点上的共同而已。而当李大钊决定离开《晨钟》报之时,却正是李其荃在《晨钟》报发表文章趋于高峰之时,思想上的分野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四、关于介绍李仲公加入国民党

李芳在《李仲公与<北伐宣言>》(《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第2期)一文中说:“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李大钊担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经李大钊、汪精卫介绍,李仲公在上海加入了国民党。”

李芳在《李仲公事略》(《贵州政协报网络版》2009年8月7日)一文中说:

“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2月,应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共北方区负责人李大钊老友之召,李其荃由日本回国,在上海经李大钊、汪精卫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遂以李仲公之名行世。”

李芳、李秭苑在《李仲公与谌湛溪》(《贵州政协报网络版》2009年8月13日)一文中则说:

李仲公“1924年经李大钊介绍在上海加入国民党。”

李芳、李秭苑在《李仲公与郭沫若》(《贵州政协报网络版》2009年10月15日)一文中又说:

“1924年经老友、留日同学李大钊介绍在上海加入改组后的国民党。”

李芳在《李仲公其人其事》一文(《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第1期)中只说:

李仲公“1924年在上海加入国民党。”

到底是李大钊、汪精卫二人介绍,还是李大钊一人介绍,还是另由他人介绍,在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中,说法不一,令人感到依据不够十分充分。

李芳在《<更生庐诗存>点校后记》中称:“李仲公是我的族中祖辈。上世纪80年代初,我参加区政协文史资料的征集工作,专门走访了居住在白云区下堰寨的李仲公族侄李绍彝,从绍彝伯父的口中了解到李仲公、李侠公兄弟的一些零星历史线索。后来我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做资料编辑工作,负责建国前的大事记及人物志编写,李仲公自然成为我搜集史料的主要对象。我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一书和公开出版的文史资料选辑中查找到李仲公在国民政府中的任职情况及历史资料,编写出《李仲公简年谱》。年谱是由绍彝伯父和我联名撰写的,并由他拿到贵阳请李侠公审阅后,打印寄到北京请李仲公夫人吴澄华审订修改,最后在区政协编印的《白云文史稿》刊用出来。”(李芳:《<更生庐诗存>点校后记》,《贵州政协报网络版》2009年11月29日)

李芳对李仲公的生平史事搜集资料已经多年,对李夫人吴澄华,长女李绍华和女婿王树珍,次女李幼华等亲属均进行过采访;并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和公开出版的文史资料书籍中查找到李仲公在国民政府中的任职情况及相关资料。可惜,这些宝贵的史事资料在其文章中没能一一注明依据和出处。编辑历史人物的传纪资料,最重要的是史料依据。

现在已经出版的朱成甲:《李大钊传》(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朱志敏:《李大钊传》(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朱文通:《李大钊传》(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这些传记所述李大钊一生,对上述事迹均没有记录;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史事综述》(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亦为阙如。更富有史料性质的李大钊年谱编写组:《李大钊年谱》(1984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张静如、马模贞:《李大钊生平史料编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姚维斗、韩一德:《李大钊生平纪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对此记录均为空白。新近出版的朱文通:《李大钊年谱长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也未能提及此事。所以本文也只能是提出问题,望能得到更为确切的史料提供。

王艳萍(1965--)女,唐山市委党校副教授,唐山历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李大钊思想、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法政李芳晨钟
山东晨钟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Improved sensitivity on detection of Cu and Cr in liquids using glow discharge technology assisted with LIBS
Isotope shift of the 2s 2S1/2 →2p 2P1/2,3/2 transitions of Li-like Ca ions*
Calculations of atomic polarizability for beryllium using MCDHF method∗
从主妇价值到女权主义:日本法政学说史上的家务劳动争论
喇叭花打电话
清季杨荫杭的法政活动与思想轨迹(1899~1911)
李芳教授简介
浅谈清末民初的法学教育——以法政学堂为视角
清末“法政”一词的使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