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求包养”
2011-12-24王传言
文/王传言
审视“求包养”
文/王传言
“求包养!各种包养!”北师大校园论坛蛋蛋网征友板块中,一则“求包养”的帖子引发关注。帖子称,北师大一19岁女生“求过而立之年的大叔包养”,并留有联系电话。后经记者核实,此乃该女生试探社会的一种调查,“实际上子虚乌有”。
当“包养”、“二奶”等字眼充斥高校的时候,我们必须反思到底是教育出现了问题还是社会环境导致了问题。当“高校二奶”现象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毒瘤在蔓延的时候,我们也需要警惕,这样的毒瘤任意蔓延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何种效用?北师大女生的“求包养”似乎又让我们找到另外的解说途径,该如何定论此举呢?如果,这种举动是为了进行学术研究并形成调查报告以警示女大学生的话,那么,这种方式走的是一条弯路,毕竟,不是任何形式的调查都是可以试探的。
在这个广阔的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现象,尤其是处于转型社会的中国。当各类我们不解和不明的事情都需要通过“以身试法”的方式去调查才能够解决问题的时候,其代价自然是惨重的,结果也未必就是理想的。北师大的女生“求包养”,若是不小心“弄假成真”,成了“舍身取义”,那该怎么办呢?由是观之,这种方式并不值得提倡更不值得推广。
推而广之,“包养”可以打着“试探社会”的牌子进行,那么,卖淫、嫖娼、抢劫、盗窃不都可以了吗?这样对于一种在道德与法律边缘徘徊的事件,当我们处于懵懂状态的时候,希望真知,但不用“舍身”而是使用一种贴近事实的方式,这在社会学上可以叫做田野调查方式,使用这样的方式几乎可以接近现实世界的种种,得出总的调查结论从而警示高校女大学生。
北师大对本次事件的回应是“不知情”,也幸亏如此,不然其责任就无法推卸。作为一所高校,进行这样的“试探社会”调查明显有失稳妥,在面对学生进行好奇心满足的时刻,不仅需要考量其行为与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更应该采取一种合理的方式。种种迹象表明,这种“舍生取义”的方式不足取也不可取。
编辑:靳伟华 jinweihua1014@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