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辛亥革命谈知识分子的品格

2011-12-24梁晓声

民主与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奴性吴越国民性

■梁晓声

由辛亥革命谈知识分子的品格

■梁晓声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年,纪念和研讨的活动都很多。而纪念是一回事,研讨是另一回事。纪念是要再次评价的,评价一旦成定论,纪念就差不多体现成仪式了。但是研讨不同,研讨不着重于仪式的色彩,研讨的意义在于汇聚思想认识的多元能量。研讨也是纪念,是以思想上的再认识来表达的一种更虔诚的敬意。

另外,对于思想,多元不是消解能量的现象,恰恰相反,具有积极能量的思想往往就是在多元的现象中集中和提升了。没有多元,就没有真思想的那种提升、那种能量,也形成不了、产生不了特别有价值的思想。有价值的思想就是在多元的碰撞中产生的。

所以,就辛亥革命讨论辛亥革命是一回事,将辛亥革命这一当年中国之大事当作一个核,联系当年中国的国民性、知识分子之使命感、责任感,以及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国民到后来一直到今天的心路历程,这是更全面的研讨。

中华民族的苦难太长远,太深重了,我在读书时,偶然记下了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给妻子的遗书——《与妻书》:“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我看到这里受到了震撼,在那个年代,我们的民族产生了这样的青年。我突然想到陈独秀和吴越,两个人是好朋友,但互相争执起来,以致于打斗起来,争的是什么问题呢?两个人都要争着去完成一项刺杀清王朝即将出洋的五大臣的任务,吴越要去,陈独秀也要去,他们那时只不过20多岁,最后吴越说,在完成这种匹夫之勇的事无非是血剑之死,横尸两具,和那种唤醒我们的民众,建设一个中华民族强盛的国家,这二者之间,哪个任务重?陈独秀说,当然后者重,吴越说,那你来完成后者,我来完成前者。

也想到汪精卫和陈碧君,他们后来是汉奸,但他们年轻时是那样斗志激扬。在那个暴力革命的时代,汪精卫为完成刺杀摄政王的任务,陈碧君知道后,初次见面就说,我知道你此去可能无回,我非常钦佩你,因为你是为国家为民族而去赴死的,我没有什么可相赠的,今晚你就留宿在我这里吧。

我们讲中华民族的古典精神,比之先贤,常觉得自己做得不够。蒋百里任保定军事学院校长之后,曾要求自己的军官学生们要英勇善战,但他们后来投降打了败仗。蒋百里就说自己教得不好,教得不好是要责罚的,说完就拔枪自杀。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中国是强大了,在世界上的地位提升了,但问题也同时出现,历史的、现实的、更深层的,但我们大小知识分子却没有多大的觉悟,这是可悲的。

有个问题我始终困惑不解,同样是汉人,为什么康有为、梁启超们和孙中山们就不一样呢?康梁主张君主立宪,因为他们跟王朝走得近。王国维这样的知识分子跟王朝走得更近,他是幼王师。我的问题是,一个汉民族的知识分子,在外族统治的270多年里,他们的思维是怎么样的逐渐演变的。在时间的流程中,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们、精英们,在一代代时间的流程中,他们和一个外族的专制体,是怎样过渡的。这个过渡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包括我们今天的一些思维,一些想法,有没有基因上的关系。另外,一般的国民也是非常奇怪的,清朝最初统治时,最早的皇帝死的时候,他们没当作是自己的皇帝死了,心里还很高兴呢!但是到晚几任的皇帝死了,后来的汉民族也掉眼泪,也如丧考妣了。这里有什么问题呢?鲁迅当初为什么那么强烈的批判国民性,以及这国民性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大唐的时候没有将国民性叫做劣根性,鲁迅指的劣根性就是奴性,而且奴在心里,这在欧洲是没有的。同样的封建国家,是不一样的。晚宋之后不久汉民族就被元朝所统治。之后明朝,之后大清270年,因此600多年的历史中,我们有360余年两度是被外族统治着。这个民族这么长时间在这个状态下,没有奴性是不可能的。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没有奴性,脑袋就掉了。那时的知识分子,甚至小工匠,大家血液里都记着——我一定要保持奴性。保持奴性就能生存,没有奴性是绝对不能生存的。因此,这个国家有这么强的奴性。辛亥革命的时候,有这么一批人要造反,既要造封建统治的反,也是造外族统治的反,还要造自己本身奴性的反。所以,我们以后再仔细讨论辛亥革命意义的时候,把文化的元素都包容进来,对于我们思考从五四以来我们知识分子是怎样走过来的,以及今天我们知识分子要秉持一种什么品格,我认为都是有点益处的。我认为,知识分子还是要有一点知识分子的样子,这一点起码的样子就是知识分子说话要像知识分子,不向任何人承诺说的话一定是正确的、说的话可持续的正确。我不承诺永远正确,但要力求说真话,包括我说错误的话的权利,真那么想的,就真那么说出来。

我对中国的将来是满怀希望的,因为这世界必定要进步。世界已是平的,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不可能例外。

鲁迅当年曾言:说现在好的,留在现在!说将来好的,随我前去!

我加上一句——说从前好的,自己回去!

而且我还要对想要回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人说——“除有时梦里常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猜你喜欢

奴性吴越国民性
《吴越春秋》“折易”新解
《晚清至五四的国民性话语》
吴越“双绝”的千年相逢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与《琵琶记》中赵五娘形象的异同
苏童笔下的女性形象
多变与奴性:《动物庄园》中人性的探讨
近年来鲁迅国民性思想讨论再认识※
论面向国民性重塑的现代国民教育*
河流
国民性真的不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