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焦裕禄到王伯祥
2011-12-23
在王伯祥之前,焦裕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呕心沥血、兢兢业业地奉献着。
1962年冬,焦裕禄同志怀着改变灾区面貌的雄心壮志,来到了兰考。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严重的灾荒景象。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被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焦裕禄同志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1963年1月,焦裕禄在县委扩大会议上,要求各级领导同志要带头到困难村去,与基层干部同甘苦、共患难,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作出贡献,为基层干部作出榜样,真正做到心不离群众,身不离灾区。
1963年2月,县委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治沙、治水、治碱的斗争,成立除“三害”办公室。
焦裕禄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规划并不等于现实,这涝、沙、碱三害,自古以来害了兰考人民多少年呵!要制服“三害”,要把它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108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 究竟有多大份量。
根据这一想法,县委先后抽调了120名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当时,焦裕禄同志的肝病已相当严重,许多同志劝他不要下去,劝他在家里听汇报。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背着干粮、拿起雨伞,和大家一起在兰考的原野上日夜奔波。干旱季节,他亲自用舌头辨别盐碱的种类和土的含碱量。在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焦裕禄同志不顾重病缠身,忍受着严重疾病的折磨,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坚持度过了120多个白天和黑夜,跑了120多个大队,跋涉五千余里,终于摸清了兰考“三害”的底细,全县有大小风口84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1600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 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泻洪图。
这种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使县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几个月的辛苦奔波,换来了一整套又具体又详细的资料,从而县委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规划。
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焦裕禄同志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同干部、群众一起出力流汗。他给自己规定,把参加劳动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下乡时就地劳动;在机关值班时,临近劳动。不论在治理“三害”的土地上,还是在平时田间管理中,他走到哪里干到哪里。群众都把焦裕禄看成是“ 跟咱一样的庄户人。”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如今的兰考县,一片林茂粮丰的美好景象。英年早逝的焦裕禄,是共产党员的典范,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迈入了80年代,时值改革春潮迭起,又一个山东汉子走进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视线,他叫王伯祥。被寿光老百姓称之为“百姓书记”,在他任职寿光县委书记的5年间(1986年-1991年),他率先试水市场经济,发起席卷全国的“绿色革命”,他把荒凉的盐碱地变成百姓的钱袋子,让国有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王伯祥的职务几经变迁,其后又任职潍坊市市长、山东省政协常委等。但在寿光人民的心目中,他依然是百姓熟悉的走在田间地头的“伯祥书记”。
焦裕禄的精神依旧,已经离任20年的“县委书记”风光依旧!
“伯祥书记”的称呼是多么地熟悉、多么地亲切。20年!对于某些人是“弹指一挥间”——仕途一帆风顺者,20年可以从副科级干部升迁到省部级;商海弄潮者,20年可以从一无所有造就成亿万富翁;平凡中庸的中国老百姓,也会从而立之年变成慈祥的面孔,子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
试问,有多少人还记得自己20年前的父母官为百姓所作的一切,又有哪位书记会让人民群众记住他惠民施政的一切呢?
这个设问的答案,首先进入头脑的也许只有焦裕禄、孔繁森!
毋庸置疑,焦孔二公,用自己的生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河南省兰考县这个黄河故道区黄沙县和西藏阿里地区这个高寒区域的经济面貌。他们成就了共产党员的艰困奋斗精神。
焦裕禄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1962年冬任兰考县委书记。当时的兰考,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严重,再加上受到1958年大跃进的影响,群众生活十分贫苦。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战天斗地,治理“三害”,于1964年5月14日病逝。孔繁森被誉为“九十年代的雷锋”、“新时期的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民族团结的典范”。他们用真挚的爱民之情,赤诚的为民之心,强烈的富民之愿,用生命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更有价值?
焦裕禄、孔繁森、王伯祥,他们用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品行,践行着一个时代的精神!——甚至不惜生命代价,赢得老百姓的永久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