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小城镇试验区
——白沙县实现“保护中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1-12-23马振涛
□马振涛
环保小城镇试验区
——白沙县实现“保护中发展”的路径选择
□马振涛
白沙县地处海南省中部偏西地区,位于黎母山中段,大部分地区地处海南省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属于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同时,白沙县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水体资源、黎苗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等,但因为交通闭塞,藏在深山人未知。作为生态保护核心区,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摆在白沙面前亟待破解的难题。
“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是多年来中部地区作为海南生态核心区一直坚持的理念和原则,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并不尽如人意。例如,白沙县有很高的森林覆盖率,但以橡胶为主的大量经济林面积在逐步扩大,原有生态林遭蚕食,这不仅大大弱化了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也失去了其作为旅游开发目的地的价值。又比如,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各部分功能国家已有严格的限定。但是由于当前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尚不健全,补偿标准较低,生活在保护区附近的居民缺乏保护的内在动力和利益机制,抱着“靠山吃山”的思想,时常会发生破坏林木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之前的砍伐,原有的热带雨林系统遭破坏,有潜力成为景观的热带雨林地带,一般只能在核心区看到。按现有国家法规,将不可能把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当地农民也难以分享保护带给他们的好处,对开发森林旅游资源,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也都会构成很大的制约。
破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一方面,需要国家和海南省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建立国家生态保护补偿基金,海南省也在逐步加大了生态保护补偿经费支出力度,这都是白沙县等中部山区需要积极争取的政策;另一方面,从长远看,需要以城镇化为依托,转移保护区附近居民,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同时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低碳环保产业,稳固小城镇发展的根基,实现安居乐业,加快脱贫致富。
小城镇建设对于欠发达地区发展至关重要。其中,小城镇能够聚集资源,也有条件把农民组织起来,组成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尤其对于中部山区而言,家庭分散式的种植经营方式,极大地削弱了生产效率,且单个农民在市场话语权上处于弱势地位。通过构建适合小城镇发展的产业结构,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把被动的“生态移民”转变为主动的自由流动,将为生态保护腾出更大的空间。小城镇的建设还将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中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不断完善,有助于加快农产品的市场化流通,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
基于此,白沙县应重点建设县政府所在城镇及一些规模较大、有一定经济基础、地处交通节点上的乡镇、国营农场场部等人口聚居地。通过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发挥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合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式打造具有中部山区特色的小城镇。当前要重点抓好省重点规划风情小镇的建设,以此为样板,适度坚持经济区域集中原则,打破原有行政区划的限制,打造若干个基础设施齐全、产业结构合理、人口聚集度高、规模较大的小城镇。
实现小城镇建设的聚集和辐射效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务之急是打造低碳环保小城镇试验区,选择部分条件优越、人口聚集适度的地区进行重点开发,总结经验和问题,找出一条适合白沙实际的,符合低碳环保要求的小城镇开发道路,以点带面,推广全省。
一是要构建低碳环保的产业体系和管理机制。积极争取省级层面政策与资金支持,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打造海南省的低碳环保小城镇示范区。首先,构建低碳环保小城镇指标体系,强化指标控制,指导城市建设,加强管理,走低碳生态发展的道路;其次,在产业选择上通过研究当地资源环境条件、资源结构特点和区域产业基础,合理引导绿色产业发展,走低碳生态型的经济发展道路;第三,强化形态控制。通过生态安全格局的建构,合理安排土地使用模式,推广绿色节能建筑,体现紧凑集约、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循环节约等理念和技术。
二是给予试验区更多管理权限。在推进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对乡镇发展统筹规划,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资源利用最大化为导向,整合重复管理、交叉管理的职能部门,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提高部门行政效率。贯彻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对有较大发展潜力、生态保护压力较弱的试点乡镇,可率先实施。◎
(题图:白沙元门乡罗帅村在云雾笼罩中,宛如仙境)
(作者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编辑:王群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