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历史使命 增强忧患意识
2011-12-23张启华
文 张启华
牢记历史使命 增强忧患意识
文 张启华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 《决定》),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其中 “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两句,将我们党的伟大历史使命与深刻的忧患意识紧密结合,意味深长,振聋发聩。
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60年艰苦奋斗,古老的中国早已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一个饱受帝国主义欺凌掠夺的国家,享有了真正的主权和独立;一个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国家,实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和除台湾省之外的国家统一;一个人民备受压迫奴役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上了经济繁荣、社会全面进步的康庄大道;一个在世界上屡遭屈辱、被人看不起的国家,如今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令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扬眉吐气、欢欣鼓舞。但是,我们没有忘记居安思危,更没有忘记肩负的历史使命。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就明确指出: “全党同志必须清醒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忧”什么?
一是要忧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带给我们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的形势下,随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实力综合体,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在尖端技术引进、战略性资源进口、市场份额分配和国际话语权等许多方面的敌视、限制和防范,乃至破坏,变得空前严重。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分化、西化和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的图谋一刻也没有放松。他们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支持、操纵台独、藏独、疆独,以及法轮功等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他们利用在国际舆论方面的绝对优势,对我国进行丑化、污蔑,极尽挑拨离间破坏之能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二是要忧当前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些问题的存在。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正从新的历史起点向前迈进。但一些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并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在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条件下,出现新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利益群体,其政治诉求、利益要求和文化取向不尽相同;特别是在一些地区、一些行业和一些部门的部分人群中,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有加重的趋势,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在某些方面尚不尽完善,导致一些社会不公正现象发生,甚至引发不少群体性事件,给当地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巨大冲击。又如,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未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环境、就业、社会保障问题压力较大,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民生方面发生一些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等等。
三是要忧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内部尚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 《决定》指出这主要是: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软弱涣散,有的领域党组织覆盖面不广,部分党员的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
上述问题,有些是外部力量强加给我们的,有些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也有一些则是人为因素所致。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我们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都格格不入。为此, 《决定》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我们如果不对上述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而是任其发展,就有可能使新中国60年建设取得的成就毁于一旦,就有可能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就有可能改变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那样的话,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将会成为一句空话。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二
饱经艰难困苦而顽强拼搏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忧患意识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和中华儿女伟大爱国主义情怀的深刻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秉承了中华民族居安思危的优良传统,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总是在困难时看到光明,在胜利时想着困难,始终牢记历史使命,以强烈的忧患意识,艰苦奋斗,奋发前行,全力推动着自己所从事的伟大事业健康发展。
1945年4月到6月,全国人民都沉浸在即将赢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喜悦中,当时中国共产党有了120万的人民军队和1亿人口的解放区,新中国的曙光在望。然而,毛泽东在党的 “七大”会议上清醒地告诫全党:既要看到光明的一面,又要看到困难的一面。他说,我们可能有包括党员散掉三分之一、内战爆发、赤地千里和饿殍遍野等17种困难,要从最困难的考虑出发去争取光明中国的前途。
邓小平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谈话中语重心长地说,建设起来难,垮起来可是一夜之间啊!在苗头出现时不注意,就会出事。江泽民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屡禁不止的腐败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讲忧患意识,首先要忧党。”他认为,党在新时期能不能解决好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课题,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2002年党的十六大选举产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就率领大家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参观,重申毛泽东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随后开始在全党大兴 “求真务实”之风,逐步提出并开始实施科学发展的伟大战略。
由此可知,在继承中国民族忧患意识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是将忧患意识与中国共产党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中华民族独立和富强的历史重任,并使之与马克思主义关于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彻底革命精神相结合,将其融入和贯彻到逐步向共产主义理想迈进的奋斗目标之中。正因为深知自己肩负使命之伟大,因而,中国共产党人从不计较个人、一党或一个阶级的荣辱得失,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在胜利和荣誉面前不骄傲,始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坚持不懈地奋斗着。
二是将忧患意识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坚强信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时有句名言: “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正是这种充满辩证唯物主义智慧的乐观主义精神与忧患意识的有机统一,使得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与一切悲观主义和消极绝望的情绪彻底划清了界限。这是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精神保证。
三是将忧患意识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人秉持马克思主义知行合一的世界观,把忧患意识既看作一种问题意识、怀疑意识,是人们在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客观世界的起点,同时又看作改造世界的开始。所谓凡事预则立,要慎重初战,即是谓此。正是这种植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忧患意识,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与防患于未然的切实行动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忧患意识成为我们党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在实践中推动世界前进的重要思维方式。
三
所以,深刻的忧患意识,必须落实为切实的实际行动;忧党之心,必须落实为兴党之责。 《决定》针对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肩负的历史使命与面临的严峻挑战,郑重号召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要把 “忧党之心”落实为 “兴党之责”,就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现在,确有为数不少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有的甚至根本不知何为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清醒认识到,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与当代中国和国际的现实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共产党人是阶段论与目标论的统一论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承担的战略任务不同。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许多事物是我们过去不认识、未接触、不熟悉的。这就容易忽略现在所干的具体工作与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毛泽东早在抗战时期就教导我们: “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然而放松今日的努力,也就不是共产党员。”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也明确指出: “忘记远大目标,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努力奋斗,同样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我们就是要心中怀着明确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决不动摇徘徊,眼睛要盯着现在面临的矛盾和任务,脚踏实地地干好本职工作。要把我们正在实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中等发展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紧密联系起来。要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做一个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头脑清醒的共产党员。理想信念问题实质是世界观问题,决定着每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有了明确的理想信念,才能时刻牢记党的历史使命和共产党员的光荣职责。
要把 “忧党之心”落实为 “兴党之责”,就必须把我们党建设成一个学习型政党,而这要从每一个党员自身的学习做起。 《决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并且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标准和内涵,即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为此, 《决定》具体提出党员干部学习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党的历史,同时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加强学习,是我们提高综合素质、获取智力支持和力量源泉的基本途径,也是我们能够承担起历史使命的必要条件。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决定》,第一次把学习党的历史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并列。把学习党史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意义重大。学习研究党的历史,可以提高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自信心,提高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够从中受到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的教育和熏陶。
要把 “忧党之心”落实为 “兴党之责”,就必须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永远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期望与我们肩负使命的一致性。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大公无私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是人民的公仆,而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党与人民的利益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要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完成的,离开了人民的参与和支持,我们将一事无成。所以,牢记党的历史使命,与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分不开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福利,一切个人的利益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人民的利益。在当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人民内部出现了多种利益关系,人们的政治诉求和文化要求也展现多样化特点的情况下,就要求我们更加深入、更加密切地联系群众,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特别要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需求。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我们牢记党的宗旨和使命,还要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我们的任何决策,都既要考虑到群众的承受力,又要尽可能照顾到不同利益关系下各方面群众的感受和反映,要努力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以及这次会议通过的 《决定》为标志,我们国家的发展开始了新的历史起点,特别是党的建设也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历史的经验早已表明,越是形势好、发展顺利时,越要增强忧患意识。在新的历史阶段开始之际,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很大差距,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永远牢记历史使命,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