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精神的主线与主脉

2011-12-23董学文

中华魂 2011年10期
关键词:人民文学出版社全集郁达夫

文\ 董学文

鲁迅精神的主线与主脉

文\ 董学文

鲁迅诞辰一百三十周年了。近百年来,鲁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是确定了的。这种确定,不是人为设置的,而是历史认可的。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他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象征,成为我们民族永不磨灭的文化遗产。

鲁迅,他给我们民族的滋养是说不尽的。他的天才智慧,他的爱国热情,他的诚挚告诫,他的殷殷嘱托,他的辛辣揭露,他的斗志锋芒,他的坚硬骨头,都化作了广大人民和革命者的巨大财富,化作了涓涓流淌的魂魄之河。倘若说世间真有先知的话,那么,鲁迅确乎是中国的第一等的先知、第一等的圣人。

当着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迅猛前行而思想文化领域又纷繁复杂的时候,我们更加需要向鲁迅学习,造就大批的精干的先锋,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奋力开辟道路。

今日学习鲁迅,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他经过反复观察、比较、思考和实践磨砺之后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诚服膺。鲁迅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曾有过苦闷和彷徨,曾为寻求革命出路而 “上下求索”。而他的令人敬佩,恰在于他总是用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思想上的矛盾,随着革命的发展,刻苦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当他接触马克思主义之后,就开始了向唯物史观和辩证论者的转变步伐。他深信 “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①;“他觉得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许多以前认为很纠缠不清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看,就明白了;为了共产主义的事业,他也没有什么保留的地方。”②这确乎是极其难能而可贵的。

鲁迅的选择是理性的,他说过, “一个人走不了方向不同的两条路”。③因之,他 “轰毁”了自己的旧 “思路”,站到了民族和阶级斗争的前列,同浴血奋战的中国共产党人结下了心心相印的 “知己”感情。诚然,鲁迅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员,但我还是相信这样的判断: “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尤其在他的晚年,表现了更年青的力量。”④鲁迅诸多的战斗业绩,有力地证明了 “他是党的最忠诚的同志和战友”⑤。他的高超的政治远见,不避锋芒的斗争意志与毫不妥协的牺牲精神,使他在革命队伍中的确成了一个优秀而老练的先锋分子。说鲁迅是 “共产主义者”、 “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⑥,这不是政治权力与意识形态的 “过度诠释”,而是有充分的事实依据。

我们学习和研究鲁迅,不能离开这条主线和主脉。如果离开了这条主线和主脉,那就失去了根本的东西,丢掉了 “鲁迅的榜样”的精华。倘若像有的论者那样,把鲁迅狭隘地描绘成一个与世无争、怎么都行、左右逢源、谁也不得罪的 “和事佬”,描绘成一个平庸、任性、自私、易怒、无聊、只关注自身的民主个人主义者,那么,鲁迅作为中国 “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作为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大多数向敌人冲锋陷阵的 “空前的民族英雄”形象,也就遭到玷污和损坏了。

不能不说,一段时间以来,有些论者打着 “还原”、 “深掘”、 “走近”的旗号,往鲁迅身上泼了太多的脏水,注入了太多以意为之的向着自己理解和意愿方向加以闸释的东西,呈现出很大的吞噬与同化效应。这是 “告别革命论”覆盖下的历史虚无观和信仰虚无观作祟的表现。这种 “虚无”,并不是彻底的“虚无”,而只是对某些他不愿见到的价值加以诋毁和摈弃。表现在对待鲁迅上面,那就是将其最高境界的东西自行贬黜,将其革命和战斗的精神消解到最低限度。鲁迅的最高价值既然被贬损,那么其他的价值也就都须得重估,从而卷入了一场集怀疑主义、自由主义、反理性主义、反本质主义、反权威主义、解构主义和多元主义为一身的大合唱。历史、道德、文化虚无态度的肆虐,必然令有些人以自己的好恶为 “标准”,对鲁迅的先前的认识规范加以无序化或特殊化。这样一来,鲁迅代表中华民族新文化方向的价值认定,具有带动社会前进牵引力作用的精神坐标,也就愈来愈难以达成共识了。这样一来,鲁迅作品被撤出中小学语文教材,鲁迅在现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位置发生更易,鲁迅变成同胡适、周作人、林语堂等一样的现代 “文人”这类现象的滋生,也就有了氛围性的土壤和背景化的温床。

在 《南腔北调集·谚语》一文中,鲁迅说过这样一句话: “某一种人,一定只有这某一种人的思想和眼光,不能越出他本阶级之外。说起来,好像又在提倡什么犯讳的阶级了,然而事实是如此的。”⑦我看,这句话似乎给出了为什么有些人非要歪曲、嘲讽、撕裂和贬抑鲁迅不可的答案。那些用新式法子“误读”和 “围剿”鲁迅的人,由于不站在革命和民众的立场,信奉和宣传的是所谓 “普世”价值,那么,其脑门儿或臂部打上别一阶级的烙印,也就不足为怪了。

实际上,鲁迅生前身后,对他评价的争论可谓从未停止过。由于种种原因,鲁迅在被接受的整个历史中,一个超世俗的神圣化与反神圣的世俗化之间的矛盾运动,始终存在着。眼下时断时续出现的各种 “曲解”或 “酷评”,不过是沉渣泡沫的再度泛起而已,并没有什么新鲜的货色。思想和文化的历史告知我们: “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⑧此一道理,于今恐也不会例外。

鲁迅逝世的时候,郁达夫看到各个阶层的人们自发地去殡仪馆吊唁,以由衷的悲哀为鲁迅送葬,曾万千感慨地说: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⑨“鲁迅虽死,精神当与我中华民族永在”。⑩郁达夫还向日本读者介绍说: “要全面了解中国的民族精神,除了读 《鲁迅全集》以外,别无途径。”(11)七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发自肺腑的话语,依然振聋发聩,令人深长思之。

我们现在面临着继承和弘扬 “鲁迅精神”的任务,而完成这个任务,要 “首先守住营垒”(12),明白 “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13)归根结蒂,是要把鲁迅的精神带到各项工作中去,带到思想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去的。这才是对先生的最好的纪念。

注释:

① 《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页。

② 李霁野: 《回忆鲁迅先生》,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版,第38页。

③ 鲁迅: 《华盖集续编·厦门通信 (二)》, 《鲁迅全集》 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1页。

④ 毛泽东: 《论鲁迅》,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

⑤ 江泽民: 《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鲁迅精神》,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9页。

⑥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2页。

⑦ 鲁迅: 《南腔北调集·谚语》 《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58页。

⑧ 鲁迅: 《南腔北调集·捣鬼心传》 《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35页。

⑨ 郁达夫: 《怀鲁迅》,1936年11月1日 《文学》 第7卷第5页。

⑩ 郁达夫: 《对于鲁迅死的感想》,1936年10月23日上海 《辛报》。

(11) 郁达夫: 《鲁迅的伟大》,思一译,日文原载1937年3月1日日本 《改造》第19卷第3号。

(12) 鲁迅: 《致榴花社》, 《鲁迅全集》 第12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9页。

(13) 鲁迅: 《中国语文的新生》, 《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120页。

猜你喜欢

人民文学出版社全集郁达夫
爱是什么
贵人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h Q Zhengzhuan
抗战中的爱情:李小瑛与郁达夫
浮世露恋:李小瑛与郁达夫
老马
竺可桢学——《竺可桢全集》催生的一轮朝阳
明星开心笑果全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