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现代化素质的经济解释——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
2011-12-21应瑞瑶
朱 娅,周 力,应瑞瑶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中国农村劳动力现代化素质的经济解释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
朱 娅,周 力,应瑞瑶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基于英克尔斯的“现代性量表”,本研究利用2009年课题组对江苏省631位农村劳动力的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测度了农村劳动力的现代化素质,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现代化素质的影响因素。结论表明:(1)沟通能力、主观意识、内在涵养、开放观念、公共权责、经营能力、生存能力等7个因子代表性地刻画了农村劳动力的现代化素质;(2)整体看来,仍在外群体的现代化素质较高,其次为已经回流群体,从未外出群体的现代化素质最低;(3)农村劳动力的现代化素质主要受到了劳动力迁移、人力资本和个人特征等因素的影响。长远看来,鼓励具备较高现代化素质的农村劳动力返乡建设现代农业,对于我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而言具有重大意义。
现代化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结构方程模型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英克尔斯及其同事已经开始了“现代人研究”,他们所编制的“现代性量表”已成为现代人研究领域中的经典工具,并被学界广泛使用,他提出现代人模式应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分析模式、观念模式和行为模式。此后,国内学者也试图以规范研究的范式探讨人的现代性[1-2],但从总体看来,国内学界尚缺乏系统的实证分析以论述农民的现代化素质[3]。
本研究将试图以英克尔斯的“现代性量表”为蓝本,利用2009年课题组对江苏省4市17县631位农村劳动力的抽样问卷调查,运用描述性统计及因子分析法测度并评价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现代化素质,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现代化素质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保障现代农业可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提供政策佐证。
1 农村劳动力现代化素质的度量
本研究以英克尔斯所提出的“现代化素质量表”为样板,紧密结合了我国农民的生存现状,设计了包含26个维度的 “中国农村劳动力现代化素质量表”,其中,前24个维度直接来自于对英克尔斯现代化素质量表的修订,我们还增加了2个维度以特别考察农村劳动力的节能减排意识及普通话水平。
26个维度具体包括:公共事务、知识获得、教育期望、可依赖性、变革取向、公民权益、收入分配、尊严维护、主观效能、家庭限制、意见增多、社区认同、信息对称、亲属义务、大众传媒、新的经验、计划安排、宗教信仰、社会分层、时间评价、技能评价、工作义务、理解能力、妇女权利、环保意识、语言交流。
本研究所用数据均来自笔者在江苏省进行的社会调查。此次调查于2009年6月至11月期间,在纵贯江苏省南北区位的苏州、无锡、南京、盐城等4市共抽样了700份样本,总计收回631份有效问卷,样本有效率90.14%。
因为测度的农村劳动力现代化素质共涉及26个维度,覆盖面很广,笔者通过因子分析,从原始变量中综合出少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因子以用于进一步研究。在因子分析时需要对原有变量做相关分析,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是统计检验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其主要用于评价因子分析的可执行性和有效性。笔者利用KMO检验与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对上述26个候选变量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76,满足检验的经验性标准,显著性较高,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7个公因子(由于篇幅有限,过程不再赘述)。通过凯塞方差最大旋转法调整后得到因子得分矩阵,表1给出了系数矩阵。
图1 现代化素质得分
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大众传媒、信息对称、语言交流、环保意识、知识获得等5个变量在第一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该因子主要代表农村劳动力融入现代社会的交流能力,将其定义为现代化素质的“沟通能力”因子。
意见增多、主观效能、妇女权利、尊严维护和计划安排等5个变量在第二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该因子主要代表农村劳动力的主观意识(效能感、尊严感、责任感、对妇女的尊敬等),将其定义为现代化素质的“主观意识”因子。
教育期望、宗教信仰、工作义务、社区认同和时间评价等5个变量在第三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该因子主要代表农村劳动力的个人内在涵养,将其定义为现代化素质的“内在涵养”因子。
新的经验、家庭限制和可依赖性等3个变量在第四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该因子主要代表农村劳动力思想开化程度,可定义为现代化素质的“开放观念”因子。
公共事务、公民权益等2个变量在第五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该因子主要代表农村劳动力对公共权利享受及公共义务履行的态度,可定义为现代化素质的“公共权责”因子。
亲属义务、理解能力、技能评价和社会分工等4个变量在第六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其意义代表农村劳动力工作经营能力的高低,将其定义为现代化素质的“经营能力”因子。
变革取向与收入分配等2个变量在第七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其意义可解释为农村劳动力适应生活、维持生活的能力,将其定义为现代化素质的“生存能力”因子。
综上所述,这7个因子代表性的刻画了农村劳动力的现代化素质,进一步应用该系数矩阵估计了现代化素质的标准化得分及因子得分(见图1)。沟通能力、主观意识、内在涵养是现代化素质的前三大要素,整体看来,仍在外群体的现代化素质较高,总分为0.0700分,已经回流群体为0.0621分,从未外出群体为-0.1088分。研究发现,仍在外出的农村劳动力群体展现了较强的沟通能力(0.3638分)、主观意识(0.1493分)和经营能力(0.0291分),但是,其对城市工作与生活非常审慎、对公共事宜比较漠然、对城市生活节奏不够适应,他们在开放观念(-0.1178分)、公共权责(-0.3390分)、生存能力(-0.0057分)等3项因子的得分较低;对于已经回流群体而言,他们展现了较好的内在涵养 (0.1099分)、开放观念(0.1594分)、沟通能力 (0.0871分)、公共权责(0.0341分)和生存能力(0.0215分),各项分值比较稳定;从未外出群体的现代化素质多数处于负值状态,其优势主要体现为较高的公共权责(0.3036分)。
2 农村劳动力现代化素质的解释
基于农村劳动力现代化素质的度量,笔者试图对其进行解释。英克尔斯等人的理论认为:“人们是通过他们的特殊生活经历而变成现代人的,我们首先强调工厂是培养现代性的学校,我们也认为,城市生活以及同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会产生可以同工厂相提并论的影响。”即工厂经历、大众传播媒介、城市生活和学校教育使人具有现代性,使传统人变为现代人[4]。林斐(2008)也认为农民现代性的培育主要是从流动开始的,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农民获取现代性的前提,他认为劳动力的流动有利于农民观念与知识的更新,加快了农民的角色分化,加快了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增强了农民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5]。
基于此,笔者将以“劳动力迁移(城市经历)促成现代化素质”为核心假说,在考虑农村劳动力个体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因素的基础上,以上述631份有效问卷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分析,试图解释农村劳动力现代化素质的形成因素,并对核心假说进行科学论证。
2.1 模型
SEM是通过实证取得的资料来验证理论模型的一种统计方法,它将路径分析和因素分析两种统计技术进行了有效地融合。基于已有文献,本研究将构建影响农村劳动力现代化素质因素的结构路径图,以个人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劳动力迁移、现代化素质为潜在变量,提出路径假设,概念模型见图2。
首先,现代化素质受到了劳动力迁移、个人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农民现代化素质是从流动开始的,它来自于农民对外部经验的体现;不同性别、年龄、地区、婚姻状况的农村劳动力往往有着不同水平的现代化素质;此外,教育、健康、培训等人力资本往往是农村劳动力累进现代化素质的主要工具;关系、信任、网络等社会资本往往是现代化素质获取的重要平台。
图2 结构路径与假说
其次,劳动力迁移也受到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个人特征等因素的影响。Janvry等(2005)认为教育程度的高低在影响农村劳动力获取非农就业机会,实现劳动力转移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Bian(2004)则指出社会关系或是社会网络有助于人们获得资源,提高经济社会地位,因此能够推动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
?
?
第三,个体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因素之间也存在着依次递进的交互关系,个人特征是最基础的解释变量,人力资本是社会资本的解释变量。单正丰、季文、陈如东(2009)提出了农民工通过二级遴选,利用人力资本创造新的社会资本并最终实现城市化。
模型中共包含5个因素(潜变量):个人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劳动力迁移、现代化素质,其中前3个要素是前提变量,后2个因素是结果变量,前提变量综合决定并影响着结果变量。并根据调整后的路径结构图,提出9个路径假设,希望在下文中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这几个路径假设。
表2详细地显示了5个潜变量的可测变量选取情况与取值情况。
2.2 经验分析
数据的信度检验显示(见表3),模型中个性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迁移、现代化素质这5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值分别为0.841、0.718、0.874、0.678、0.792,信度水平较高,平均在0.7以上,且总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达到了0.802。可见,模型所选取的变量稳定性与可靠性较高,数据具有较好的信度,模型变量选取得较为成功。
本研究主要是希望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模拟劳动力迁移影响农村劳动力现代化素质的情况,因此主要测度了模型结构效度。表4列出了潜在变量间的相关性以及平均提取方差(AVE)值,可见AVE值大于各潜在变量的共有方差,符合判别效度的要求。
如图3所示,笔者建立了这几个变量间的理论模型,其中用椭圆形表示潜在变量,用矩形表示可观测变量,并将所有的变量放入一个结构方程模型中。接着依据各个指标标准值,然后通过对修正指标(MI)进行初步分析,对模型进行修正,并最终得出修正后的理论模型。用SPSS16.0和AMOS 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本研究主要通过绝对拟合指标、相对拟合指标、简约拟合指标对模型结果进行了衡量,结果显示,模型拟合指数均较好,简约拟合指标中 X2/df值为2.759。表5详细显示了各个潜变量之间的路径影响关系,通过对路径参数值、CR、P值的分析对前文中所提出的9个假设进行了验证。
首先“个人特征”潜变量对“人力资本”潜变量的路径系数为18.715,其CR值为3.161,相应的p值小于0.01。可见,个人特征对人力资本存在显著的正向路径影响关系,农村劳动力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所处区域会对人力资本产生不同的影响。
其次,“人力资本”对“社会资本”路径影响系数为0.021,其CR值为3.546,P值小于0.01。这证实了单正丰等(2009)提出的农民工二级遴选观点,他们认为那些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农民工在发展自身新型社会关系网络时表现出更强的意愿性,多数农民工往往是在人力资本的基础之上在构建新的社会资本,而人力资本成为决定他们融入城市社区的决定性因素[6]。这一结论与本文的路径影响结论相一致。
第三,“社会资本”对“劳动力迁移”路径影响系数为-0.37,其CR值为-3.662,P值小于0.01。影响路径系数表明,社会资本对于劳动力迁移的作用存在负效果,可能的原因在于本研究度量的社会资本主要反映了当前的“存量”,当农村劳动力在某一个地区已经建立了较为广泛与牢靠的社会关系网络时,良好的社会资本往往有助于其更好的融入当地社会,因此,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去建立一个新的社会资本往往是一件高成本的事。
第四,“人力资本”对“劳动力迁移”的路径影响系数为0.033,其CR值为1.942,P值小于 0.05。可见,人力资本有助于农村劳动力实现他们的劳动力迁移,这与学术界研究结论相一致。
第五,“个人特征”对“劳动力迁移”的路径影响系数为3.106,其CR值为2.991,P值为0.003。主要体现在男性的迁移概率大于女性,未婚农村劳动力迁移的概率大于已婚的劳动力,青壮年迁移的概率大于老年等方面。
第六,“个人特征”对“现代化素质”路径影响系数为1.815,其CR值为2.489,P值为0.013。可见,即个人特征对现代化素质有显著影响,即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区域的农村劳动力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现代化素质。
第七,“人力资本”对“现代化素质”路径影响系数为0.034,其CR值为6.759,P值小于0.01。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的增加有助于现代化素质的提高,英克尔斯(1983)在《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中认为那些在学校受到较好教育的人在离开学校后,现代性就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他还认为除了教育之外工厂培训也能起到促进现代化素质形成的作用,在工厂中能够使他们提高包括效能感、思想开放、信任感、时间观念、对待“下级”模式等方面的现代化素质[7]。
第八,“社会资本”对“现代化素质”路径影响系数为0.034,其CR值为0.364,P值为0.716。估计结果未能在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H7,这表明社会资本对引起现代化素质没有显著影响。可能的原因在于,目前农村劳动力社会网络的规模小、网络密度和同质性高、网络结构单一、位差低、网络资源嵌入少等[8],在这样的群体里,社会资本并不能有效的提升现代化素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劳动力迁移”对“现代化素质”路径影响系数为0.191,其CR值为4.258,P值小于0.01。这验证了本研究的核心假说,即劳动力的迁移会催生高水平的现代化素质。劳动力迁移每增加1个单位,将促进农村劳动力的现代化素质增加0.191个单位。结论表明仍在外出的农村劳动力的现代化素质大于已经回流的现代化素质,更高于从未外出的农村劳动力(见表5)。
3 结论与启示
结论表明:沟通能力、主观意识、内在涵养、开放观念、公共权责、经营能力、生存能力等7个因子代表性的刻画了农村劳动力的现代化素质,其中,沟通能力、主观意识、内在涵养是现代化素质的前三大要素。整体看来,仍在外出群体的现代化素质较高,其次为已经回流群体,从未外出群体的现代化素质最低。
研究发现,仍在外出的农村劳动力群体展现了较强的沟通能力、主观意识和经营能力,但是,其对城市工作与生活非常审慎、对公共事宜比较漠然、对城市生活节奏不够适应;已经回流群体展现了较好的内在涵养、开放观念、沟通能力、公共权责和生存能力,各项素质比较均衡;从未外出群体的现代化素质较低,其主要优势在于具有较高的公共权责。
农村劳动力现代化素质主要受到了劳动力迁移、人力资本和个人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经历是构建农村劳动力现代化素质的重要渠道,此外,社会资本对现代化素质则不存在显著的路径关系,笔者认为原因可能在于农村劳动力的社会资本层次较低所致。
结论显示,迁移过程中所累进的城市经历,是提升农村劳动力现代化素质的关键所在。本文的启示在于: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民素质偏低的问题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如何提高农民现代化素质,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其实现的途径不仅仅在于农业内部(比如,加大扶持力度、增强技术培训与服务、提高组织化测度),城市发展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有知识、有经验、有技能、有资金、有现代化素质的农民返乡创业以促进农业高效增长。目前,农民的现代化素质已成为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并重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返乡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对于建设新农村具有着不可低估的战略意义。
[1]陈超,周宁.农民文化素质的差异对农业生产和技术选择渠道的影响——基于全国十省农民调查问卷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9):33-38.
[2]Sumner.D.A.Wage functions and occupational selection in a rural less developed country setting[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1,63(4):513-519.
[3]Yanjie Bian.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indirect ties,network bridges,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J].American Social logical Review,1997,62(3):366-385.
[4]崔志远、李天明.人的现代化研究的方法论[J].理论探讨,1997,(6):64-67.
[5]邢媛.试论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J].山西大学学报,1999,(9):38-41.
[6]王正中.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关系的哲学思考[J].理论学刊,2003,(1):37-39.
[7]风笑天.英克尔斯“现代人研究”的方法论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2004,(1):66-77.
[8]林斐.中国农民大分流[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2008.153-154.
[9]单正丰,季文,陈如东.农村劳动力迁移中的两级遴选机制与群体分化——农村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公共政策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9,(6):54-61.
[10]英克尔斯等.顾昕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6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01-136.
[11]王毅杰,童星.流动农民社会支持网探析[J].社会学研究,2004,(2):42-48.
Economic Explanations of Chinese Rural Labors’Modernization Quality:based on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Zhu Ya,Zhou Li,Ying Ruiyao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Based on Inkeles’study,this paper estimated the modernization quality of rural labor by the survey to 631 rural labors of Jiangsu province in 2009,and adopte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to demonstrate the factors of modernization quality.The results show that:7 factors such as communication ability,subjective consciousness,inherent quality,open-mindedness,public obligation,management ability,and survival ability have depicted modernization quality of the rural labor;Generally speaking,those who are still working in city show the highest scores on modernization quality,followed by back-flow groups,and those who have never left home,the lowest;Factors such as labor force migration,human capital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have influence on modernization quality of rural labors.On the long run,rural labor modernization quality lifting has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and new cities of China.
modernization quality;labor force migration;human capital;society capital;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南京农业大学万国鼎学术基金项目(WGD200904)、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SK09002)。
2010-07-01
朱娅(1973-),女,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F240
A
(责任编辑 迟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