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至宋代汉语比较形谓句量性补语研究
2011-12-20陈明富
陈 明 富
(南京工业大学 政治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东汉至宋代汉语比较形谓句量性补语研究
陈 明 富
(南京工业大学 政治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量性补语是汉语比较类形谓句的重要补语成分之一。东汉至宋代汉语比较类形谓句中,量性补语有实量和虚量之分,实量补语的用量要远远大于虚量补语,虚量补语始见于魏晋南北朝,其使用与语用有较大的关系;实量补语又有确量和约量之分,确量补语的使用总体相对较少,约量补语用量较大,这与约量成分表量的可变性、模糊性及人们的认知心理有关,约量补语主要由性质形容词、数量短语及非数量短语充任。宋代以后,量性补语用量增加显著,其表达形式也有一定的变化。
量性补语;实量;虚量;确量;约量
形容词谓语句(以下简称形谓句)是汉语最基本的句式之一。四十年代初,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把句子分为四类,即:叙事句、表态句、判断句、有无句[1],吕先生没有单列形谓句,他把属于形谓句的内容归入到表态句中。五十年代初,丁声树等把句子的基本类型分为体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四大类,在描述形谓句时认为:“一般地说,性质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比较的。形容词谓语句常常包含比较的意思。”[2]李临定在介绍形谓句句型时认为,形谓句句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表程度,表比较,表变化[3];杨伯峻和何乐士在划分形谓句的次类时认为,从意义角度看,形谓句有判断类、性状类、程度类和比较类之分[4]。可见,比较是形谓句最主要的语义特征之一,比较类形谓句是形谓句的一个重要类别。
本文主要是研究东汉至宋代比较类形谓句中量性补语的使用情况。量性补语是汉语比较类形谓句的重要补语成分之一,包括所有充任补语的量性成分。由于充任比较类形谓句谓语的主要是性质形容词,而性质形容词可以表示不确切的变量,因而在一些具体的比较类形谓句中,谓语形容词有时还在其补语部分通过使用一些表量的成分来表示其量值,这些表量的成分就是量性补语。对比较类形谓句而言,量性补语不像级次状语[5]有程度上的级次差别,量性补语主要表现在明暗、虚实与确约的区别。所谓“明暗”、“虚实”、“确约”都是有关量方面的术语。李宇明认为,从总体上可以将量范畴一分为二,即“明量”与“暗量”,明量是指用数量词语表达的量,暗量是指不用数量词语而是用其他手段表示的量;并进一步指出,量除了因是否使用数量词语表达而可分为明量、暗量之外,还有实量与虚量、确量与约量之分等,其中,实量是指实实在在的量,量中不含虚说、夸张的因素;虚量是不真实的量,是与实量相对而言的;实量又有确量与约量之分,确量是精确表述的量,约量表示的是大概的具有一定模糊性、浮动性的量[5]。本文即根据以上有关量的特征,对东汉至宋代汉语比较类形谓句中的量性补语进行分析,重在探讨其构成成分及其历时发展情况。
本文通过对近两百部语料的调查①参见陈明富《中世汉语比较类形容词谓语句研究》(南京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本文语料范围稍有增减。,共发现了172例使用量性补语的比较类形谓句,其中元明清用量相对较多,宋以前用量相对要少一些。①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在解释唐宋以前比较句补语(主要是量性补语)较少的原因时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差比句“(S)A于/乎Y”中是由介词引进对比对象,且在形容词A(比较语)后为补语,“(S)A于/乎Y”后不容易再出现补充的成分,所以“(S)A于/乎Y”后补语的用例罕见。具体统计情况可见下表 :②表中的“形”为形容词补语,“非形”为非形容词补语。
从上表可知,总体上,东汉至宋代汉语比较类形谓句的量性补语可分为实量补语和虚量补语两部分,实量补语的用量要远远大于虚量补语。下面来具体分析。
一、实量补语
从上表可知,东汉至宋代汉语比较类形谓句的实量补语由确量补语和约量补语组成。其中,确量补语用量较小,约量补语用量较大。
(一)确量补语
从上表来看,东汉至宋代汉语比较类形谓句的确量补语均由明量组成,没有发现暗量的用例,而且在所调查的所有古汉语比较类形谓句中,均没发现暗量的用例。这主要是因为确量补语本身要求表量的确切性,而表量确切性的最好手段就是数量词语③这里的“数”,既包括数目词,也包括一些专表数目的非数目词,如“数”、“若干”等。,即明量,暗量由于不用数量词语,这样就很难把一个量准确到一个定值,因而确量补语很难用暗量来表达。
从语料的调查来看,确量补语在周至西汉就发现了24个用例,相对整个古汉语的统计情况来看,这个数量是不小的。但这24中有23例为西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用例,周秦时期仅仅发现1个用例。而且《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这23个用例,严格来说应该算作1例,因为它们的句法形式和表量形式是一样的,其谓语形容词也只有一个。我们来看下面用例:
(1)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乡人长於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孟子·告子上》)
(2)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3)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同上)
(4)言偃,吴人,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同上)
(5)冉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岁。为季氏宰。(同上)
(6)颛孙师,陈人,字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同上)
从上面用例来看,(2)-(6)的五个用例除了具体数目不同外,确量补语的句法环境和数量短语的构成没有什么区别。另外,周至西汉的这些确量补语前的谓语形容词也较有限,主要是表年龄类的性质形容词“长”与“少”。因而从实际来看,周至西汉汉语比较类形谓句中确量补语的使用仍是极为有限的。
东汉至宋代时,确量补语的发展仍很缓慢,从上表可知,仅在南北朝和唐宋语料中发现3例,东汉到魏晋时却没有发现一个用例。
(7)王夷甫长裴成公四岁,不与相知。时共集一处,皆当时名士,谓王曰:“裴令令望何足计!”王便卿裴。裴曰:“自可全君雅志。”(《世说新语·方正》)
(8)外方乐尤无法,求体又高教坊一均以来。唯北狄乐声,比教坊乐下二均。(《梦溪笔谈·乐律二》)
由于东汉至宋代时发现的用例较少,因此我们还不便于下什么结论。但仅从这三例来看,也能初步感觉出东汉至宋代确量补语的某些发展。例(7)基本是延续了周至西汉的使用特色,数量短语仍表年龄,其谓语形容词也是表年龄类的“长”;例(8)的2个用例中,数量短语“一均”与“二均”均表示音调的高地,其前谓语形容词为表高下类的性质形容词“高”与“下”。由于发现的用例较少,我们不敢说这些一定是对周至西汉的发展,但至少从发现的用例来看是这样的。
到了元明清时,从上表的统计来看,无论在用量还是使用比例①使用比例是指量性补语用例数量在同期比较类形谓句用例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在调查的语料中,周至西汉比较类形谓句用例总量为935个,东汉至宋代为2577个(其中东汉395个,魏晋279个,南北朝961个,唐宋942个),元明清为1909个。上,比较类形谓句的确量补语都比东汉至宋代有很大的增加。但从数量短语的构成及其前谓语形容词来看,元明清汉语比较类形谓句的量性补语对东汉至宋代的发展并不明显。先来看下面几个典型用例:
(9)我今年已七十岁,比你公公少一旬,你去时犹有张老来相送,你回时不知张老死和存。(高明《琵琶记·乞丐寻夫》)
(10)早修起了,比在前高二尺阔三尺,如法做的好。(《老乞大》)
(11)数年之前,曾写过一次,送在你家,比小姐大得三岁,同月同日,只不同时。一个是午末未初,一个是申初未末,叫你想就是了。(《今古奇观》第五十二卷)
(12)问起年纪,比这里的哥儿略小一岁。(《红楼梦》第一一四回)
(13)家兄比弟长二十岁,今年整六十了,每日同桌吃饭,连舍侄、小儿,四人相依已惯。(《歧路灯》第二回)
从上面用例来看,元明清的确量补语主要还是表年龄的,其前谓语形容词主要是年龄类的“长”、“少”、“小”、“大”等词,虽然词汇比周至西汉有所发展,但其语义类别与东汉至宋代及周至西汉相同,另外高下类的“高”在语义类别上没超过东汉至宋代的范围。上面的用例中只有“阔”在语义类别上属于“阔窄”类,在东汉至宋代尚没发现。这些说明在句法环境上,元明清的确量补语对东汉至宋代的发展不大,它对东汉至宋代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用例和使用比例的增加上。
(二)约量补语
约量补语是东汉至宋代汉语比较类形谓句实量补语的主体,其用量要远大于确量补语。从上表来看,东汉至宋代时,确量补语只有3例,只占实量补语的10.3%,约量补语则26例,占实量补语的89.7%。其用量及比例差别之大,主要是因为约量在表达量值时更富有灵活性、浮动性与模糊性,人们在比较两个事物时,就其认知心理而言,更多的是关注其高下强弱的区别,而大多数情况下并非一定要求得出一个定值,而且有些差别是很难用定值来区别的,这时,使用具有模糊性的约量反而不至于违背客观事实,因为从实事求是的角度而言,有时模糊本身也是一种准确。
约量补语又有明量和暗量之分,其中,明量补语的用量要远小于暗量补语。
1.明量补语
从上表可知,在约量补语中,周至西汉就发现有明量补语的用例,但较少,仅发现2例,这2例由于有转述与被转述的关系,因而实为1例。即:
(1)卒投,司射执筭曰:“左右卒投,请数。”二筭为纯,一纯以取,一筭为奇。遂以奇筭告,曰:“某贤於某若干纯。”──奇则曰奇,均则曰左右钧。(《礼记·投壶》)
(2)卒投,司射执余算曰:“左右卒投,请数。”二算为纯,一纯以取,一算为奇。有胜,则司射以其算告曰:“某党贤於某党,贤若干纯。”──奇则曰奇,钧者曰钧。(《大戴礼记·投壶》)
东汉至宋代时,就统计的情况来看,明量补语的用量要明显少于暗量补语。从上表来看,明量补语只有5个,而暗量补语则有21个。东汉至宋代时的约量补语少用明量,多用暗量,是因为明量要受到数量词语发展的约束,而暗量则形式灵活,不拘一格,因而明量补语的约量要少于暗量补语。在调查的语料中,东汉至宋代到魏晋后才发现有明量补语的使用。东汉至宋代用例如:
(3)都护李严性自矜高,护军辅匡等年位与严相次,而严不与亲亵;观年少严二十余岁,而与严通狎如时辈云。(《三国志·蜀书·杨戏传》)
(4)勖又以魏杜夔所制律吕检校太乐、总章、鼓吹八音,与律乖错。始知后汉至魏,尺度渐长于古四分有余。(《宋书·历上志》)
(5)凡造物由水土,故江东宜纱绫、宜纸者,镜水之故也。蜀人织锦初成,必濯于江水,然后文彩焕发。郑人以荥水酿酒,近邑与远郊美数倍。齐人以阿井水煎胶,其井比旁井重数倍。(《唐国史补》)
从以上用例来看,其补语前的谓语形容词的语义类别主要有年龄类、长短类、美丑类、轻重类等,比表确量的明量补语要相对宽泛一些。
从上表可知,元明清时表约量的明量补语在用量和使用比例上都比东汉至宋代有较大增加,这与元明清时比较类形谓句中量性补语的整体发展是分不开的。其用例如:
(6)好大圣!你道他怎么去问?跳下他的帽子来,……只是比他略长了三五寸,口里也那般念着,赶上前叫道:“走路的,等我一等。”(《西游记》第七十四回)
(7)颜俊道:“表弟钱万选,向在舍下同窗读书。他的才貌比我胜几分儿。明日我央及他同你去走一遭,把他只说是我,哄过一时。待行过了聘,不怕他赖我的姻事。”(《今古奇观》第四十一卷)
(8)你现今比我大十四五岁,就是你不见,我将来是一定见哩。(《歧路灯》第三十九回)
从以上用例来看,元明清时,表约量的明量补语前谓语形容词的语义类别主要为年龄类、长短类、强弱类等。
2.暗量补语
前面说过,在东汉至宋代汉语比较类形谓句的约量补语中,暗量补语的用量要比明量补语大得多,这是因为暗量补语的形式更为灵活,且不受数量表达的约束。根据语料调查来看,暗量补语又可分为形容词补语和非形容词补语两类,其中,形容词补语的用量要大于非形容词补语。
①形容词补语
这里所说的形容词主要是性质形容词。从上表可知,形容词充任暗量补语的情况在周至西汉语料中发现2例,东汉至宋代进一步发展。周至西汉用例即:
(1)子华子曰:“甚善!自是观之,两臂重於天下也,身亦重於两臂。韩之轻於天下亦远矣,今之所争者,其轻於韩又远。君固愁身伤生以忧戚不得也!”(《庄子·让王》)
从上表的统计数据来看,东汉至宋代时,形容词补语的用量比周至西汉有很大增加,使用比例也有所增加。尤其魏晋南北朝时,形容词补语的运用最为显著。其东汉至宋代用例如:
(2)项羽恶微,号而用兵,与高祖俱起,威力轻重,未有所定,则项羽力劲。折铁难於摧木。高祖诛项羽,折铁;武王伐纣,摧木。然则汉力胜周多矣。(《论衡·宣汉》)
(3)惠盎对曰:“孔墨是已。孔丘墨翟无地而为君,无官而为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今大王,万乘之主也;诚有其志,则四竟之内皆得其利矣。其贤於孔墨也远矣。”(《列子·黄帝》)
(4)昔项羽背范增之谋,以丧其王业,绍之杀田丰,乃甚于羽远矣!(《三国志·魏书·袁绍传》)
(5)泥壤易消者也,而陶之为瓦,则与二仪齐其久焉。(《抱朴子内篇·至理》)
(6)柘叶饲蚕,丝好。作琴瑟等弦,清鸣响彻,胜於凡丝远矣。(《齐民要术·种桑、柘》)
(7)刀山剑树,火车镬汤,寒水沸屎,一切备受。荷如此苦,经数千万岁,此之可畏,剧汝甚多。(《贤愚经·海神难问船人》)
(8)孔明在蜀,不以史官留意,是以久而受讥。取之深衷,史谈之志贤亮远矣。(《魏书·李彪列传》)
(9)今世音律谐靡,章句偶对,讳避精详,贤於往昔多矣。(《颜氏家训·文章》)
(10)及刺永嘉,过桐庐江,至严子濑,溪色至清,水味甚冷,家人辈用陈黑坏茶泼之,皆至芳香。又以煎佳茶,不可名其鲜馥也。又愈于扬子南零殊远。(《煎茶水记》)
(11)神武公纥豆陵毅答曰:“臣闻明主圣德,得麒麟凤凰为瑞。是圣德所感,非力能致之,瑞虽来,不堪使用。如李德林来受驱策,亦是陛下圣德感致,有大才用,胜于麒麟、凤凰远矣。”(《续世说·赏誉》)
从上面的用例来看,东汉至宋代时充任暗量补语的形容词主要是远近类的“远”以及多少类的“多”,或其短语“殊远”、“甚多”等,其中,从具体调查来看,“远”类词的用量要占到一半以上①上面所举的周至西汉用例中,作暗量补语的形容词也是“远”。。其他形容词发现不多,只有一个时间类的词“久”,且只发现一个用例。为什么“远”、“多”及其短语较被选作暗量补语呢?这是因为“远”、“多”及其短语作补语时可表极强的程度性,在比较类形谓句中,极与强弱类谓语搭配作其状语或补语。我们可以看看上面的用例,暗量补语“远”、“多”及其短语前的谓语形容词基本都是清一色的强弱类形容词,如“胜”、“甚”、“贤”、“愈”、“剧”等。
到元明清时,形容词暗量补语的使用比例与东汉至宋代差别不大,主要是元明清时,表约量的暗量补语多选用非形容词来表达,因而影响了形容词补语的用量和使用比例。元明清用例如:
(12)这马家的是官宦,张家是财主,比梁鸿差得多哩!(无名氏《全元杂剧·孟德耀举案齐眉》)
(13)宝玉豁然开朗,笑道:“很是,很是。你的性灵比我竟强远了,怨不得前年我生气的时候,你和我说过几句禅语,我实在对不上来。我虽丈六金身,还借你一茎所化。”(《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14)正在两头忙着,天色又暗起来,更看不见。因为阴天,所以比平常更黑得早,于是喊店家拿盏灯来。(《老残游记》第六回)
从上面用例来看,元明清时作暗量补语的形容词仍是以“远”、“多”为主,其前谓语形容词仍是强弱类形容词。
②非形容词补语
非形容词充任暗量补语的情况在周至西汉语料中只发现1例,如下:
(1)梁丘据、裔款言于公曰:“吾事鬼神,丰于先君有加矣。今君疾病,为诸侯忧,是祝史之罪也。诸侯不知,其谓我不敬,君盍诛于祝固史·以辞宾。”(《晏子春秋·景公饮酒命晏子去礼晏子谏》)
从上表可知,东汉至宋代时,非形容词充任暗量补语的情况要多于周至西汉。但从调查的语料来看,这些用例主要在唐宋,其中以《朱子语类》为多,唐宋以前则较少。其用例如:
(2)或问明目之道。抱朴子曰:“能引三焦之升景,召大火於南离,……诸有百疾之在目者皆愈,而更加精明倍常也。”(《抱朴子内篇·杂应》)
(3)冉求毕竟有才,要做事为底意重。公西华较细腻得些子,但也见不透。(《朱子语类·论语二十二》)
(4)先生云:“南轩见得好。设使不即位,只以大元帅讨贼,徽庙升遐,率六军缟素,是甚么模样气势!後来一番难如一番。今日有人做亦得,只是又较难些子!”(《朱子语类·程子门人》)
(5)又子贱因鲁多君子而後有所成就,不应鲁人强似子贡者如此之多。(《朱子语类·论语十》)
从以上用例来看,东汉至宋代非形容词补语在表量上的确形式多样,这也是元明清非形容词补语的用量猛增的一个主要原因。东汉至宋代时的非形容词补语对元明清有很大的影响,一是经过长期的酝酿,从唐宋时就已经使非形容词补语的用量增大起来,形式也更加多样起来;二是东汉至宋代时某些较常用的非形容词补语直接成为元明清非形容词补语的一部分,而且有些还使用较广,如《朱子语类》中的“些子”,在元明清就发展成为“些”、“好些”等,用量很大。
从上表可知,元明清时,表约量中暗量的非形容词补语用量比东汉至宋代大增,为97例,远大于东汉至宋代的8例;其使用比例也达到5.1%,远大于东汉至宋代的0.3%。其用例如:
(6)汉儿小厮们十分顽,高丽小厮们较好些。(原本《老乞大》)
(7)三藏一见大喜道:“徒弟,这马怎么比前反肥盛了些?在何处寻着的?”(《西游记》第十五回)
(8)县令道:“经常也这样结一颗儿么?”老圃道:“去年也结一颗,没有这样大,略比常瓜大些。今年这一颗大得古怪,自来不曾见这样。”(《今古奇观》第二十七卷)
(9)贾琏笑道:“你这么一点儿事还不叫我献功呢。”贾母打开看时,只见那玉比先前昏暗了好些。(《红楼梦》第九十五回)
二、虚量补语
从上表可知,在古汉语比较类形谓句中,虚量补语的用量要远远少于实量补语,而且从调查的语料来看,周至西汉时尚没发现虚量补语的用例。就东汉至宋代阶段而言,在所调查的语料中,实量补语为29例,而虚量补语则仅有3例。虚量补语的用量远远小于实量补语,是因为实量补语更能体现比较的目的与认知的心理,比较的目的本来就是要分出比较项高下强弱等的量值,实实在在的实量量值当然要比不确切的虚量量值更为符合比较的目的和心理。虚量的使用主要是受语用因素的影响,东汉至宋代时,虚量充当量性补语的用法仅在魏晋南北朝时发现有用例,其他时期尚没发现。从上表来看,东汉至宋代时的虚量补语主要为约量补语,而且主要用明量的形式来表示。我们来看东汉至宋代时的3个用例:
(1)何况人类,信心受持,过逾於彼百千万倍,不可为比。(《撰集百缘经·五百雁闻佛说法缘》)
(2)恒令清净信敬三宝,随时供养。其人命终,生於天上,形貌皎洁,端政无双,殊胜於汝数千万倍。(《贤愚经·海神难问船人》)
(3)计用人功,轻于车运十倍有余,不费牛力,又不废田。(《魏书·刁雍列传》)
不难看出,东汉至宋代虚量补语多用倍数表示,其实元明清亦如此。从上表可知,到元明清时,虚量补语的用量和使用比例都比东汉至宋代有较大的增加。就调查的语料来看,元明清23例虚量补语均以约量中的明量形式出现,没有发现暗量的情况。如:
(4)婆子道:“老身往来的是富家大户公子王孙,有的是斯文俊俏少年子弟,……十分爱惜,吃自在食,着自在衣,纤手不动,呼奴使婢,也不枉了这一个花枝模样,强如了空房做粗作,淘闲气,万万倍了。”(《今古奇观》第四十六卷)
(5)行者喝道:“贼泼怪,说话无知!我受朱紫国拜请之礼,又蒙他称呼管待之恩,我老孙比那王位还高千倍,……不要走!吃外公一棒!”(《西游记》第七十一回)
(6)蒋兴哥人才本自齐整,又娶得这房美色的浑家,分明是一对玉人,良工琢就,男欢女爱,比别个夫妻更胜十分。(《今古奇观》第十七卷)
(7)你们必定说是我的生日,要叫我去受众人些头,莫过你把我从前注的《阴骘文》给我令人好好的写出来刻了,比叫我无故受众人的头还强百倍呢。(《红楼梦》第十回)
这里的“万万倍”、“千倍”、“十分”、“百倍”等虽以确数的形式出现,但在语用上属于夸张,实际表达不真实的虚量,与实量里的确量的含义是不相同的。
以上我们重点探讨了东汉至宋代汉语比较类形谓句中量性补语的使用情况,为便于汉语史的研究,也顺便对周至西汉和元明清的情况作了简要分析。总体来看,东汉至宋代汉语比较类形谓句量性补语主要有以下特征:一、实量补语的用量要远远大于虚量补语,这是因为实量补语更能表达实在的量值,更能符合比较类形谓句的比较目的和人们的认知心理,虚量补语主要是为了夸饰的语用作用;二、实量补语中,确量补语的用例要远远小于约量补语,因为约量在表达量值时更富有灵活性、浮动性与模糊性,往往更符合比较的心理和实际;三、约量补语中,暗量补语的用量要大于明量补语,因为暗量补语的表达不受数量词语约束,表达形式更为灵活,暗量补语中,又以形容词补语为多,尤其是“远”、“多”的使用;四、虚量补语中,没有暗量补语的使用,明量补语主要是“……倍”的表达形式;五、东汉至宋代汉语比较类形谓句的量性补语虽然用量不大,但对后来元明清的发展确有较大的影响。
[1]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5]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A Study of the Quantitative Complement of the Comparative Adjective Predicate Sentences in Chinese from the Eastern Han to the Song Dynasties
CHEN Ming-fu
(College of Public Management, Nanjing Indu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6, China)
The quantitative complemen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serving as complement.By investigating a large quantity of literature, we find that in the comparative adjective predicate sentences in Chinese from the Eastern Han to the Song dynasties,the quantity complement includes real quantity complement and imaginary quantity complement, and the real quantity complement is much larger in number than the imaginary quantity complement.The imaginary quantity complement mainly appears in Wei, Jin,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nd its use is closely related to pragmatic use.The real quantity complement includes definitive quantity complement and approximate quantity complement, and the definitive quantity complement is much larger in number than the approximate quantity complement in actual use.This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changeability and ambiguity of approximate quantity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people.The approximate quantity complement includes character adjective, quantitative phrase and non-quantitative phrase.
quantitative complement; real quantity; imaginary quantity; definitive quantity; approximate quantity
H031
A
1005-7110(2011)05-0096-06
2011-08-17
陈明富(1973-),男,河南罗山人,南京大学博士,南京工业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训诂学。
潘文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