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三个层次

2011-12-20

东方论坛 2011年5期
关键词:海外华人民族学一体

郭 鹏

(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071)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三个层次

郭 鹏

(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071)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中国民族学的基本理论之一。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学术界应该进一步扩展该理论的适用范围,并将其划分为三个层面。狭义层面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适用于中国大陆56个民族之间,中间层面适用于大陆与港、澳、台同胞之间,广义层面适用于中国与海外华人之间。三个层面的划分建立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始终围绕民族认同这个核心论题展开,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重新梳理和进一步发展。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层次划分;民族认同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中国民族学界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许多研究者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便利。然而,学术界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已经20多年,在这段时间内,不断变化的中国国情以及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都促使该理论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如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扩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适用范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研究目的及层次划分

1988年,费孝通在香港中文大学参加学术会议期间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文。他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限定为“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亿人民”,同时,费孝通也承认“用国家疆域来作中华民族的范围并不是很恰当的”[1]。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以及文章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费孝通使用的中华民族概念并无不妥。除了研究方便和避免现实政治争论的原因之外,这种界定还突出了研究的重点。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最初目的,就是要为处理中国疆域①需要注意的是,费孝通使用的是“中国疆域”或者“中国境内”而不是中国大陆,但后来的许多研究者在实际运用此概念时主要指的是中国大陆。里56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观察视角,为各民族发展和国家统一提供一种理论指导。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民族学领域,以及民族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如中国民族史、民族语言学、民族教育问题等。在很多情况下,学术界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适用范围理解为生活在中国大陆的56个民族。事实上,扩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适用范围,不仅是不断变化着的中国国情对理论发展的要求之一。而且,如果将该理论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展,既可以增强该理论的逻辑合理性,又可以扩大该理论在政治学等相邻学科的影响。

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展并且划分为上述三个层面,是理论适应中国国情的客观要求。学术界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最初目的,是理顺56个民族之间,特别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但在这一理论提出之后,香港和澳门陆续回归祖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以及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等具体国情又对这一理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国国情的变化要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随之变化,通过扩展适用范围的方式来增强理论自身的解释力,正是理论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扩展适用范围才能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更加适应中国国情在现阶段的变化。

目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主要指向是中国大陆的56个民族,这种解读大大压缩了中华民族的外延。中华民族不应该被限定在民族身份层面,还应包含其他两个层面。如果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始终局限在狭义的民族身份层面,那么该理论的适用范围将基本限定为民族学以及与之相关的交叉领域。实际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中间层面主要讨论大陆与港、澳、台同胞之间的关系,必然涉及到中国的政治制度问题;广义层面主要讨论中国与海外华人之间的关系,势必涉及到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等学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扩展为三个层面,将会引起包括政治学在内的许多相邻学科的关注,尤其是对政治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中外政治制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等分支学科而言影响颇大。

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主要在三类语境中使用,一是特指居住在中国大陆的56个民族,二是强调港、澳、台同胞都属于中华民族,三是将海外华人囊括其中。在此基础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应当包括狭义、中间、广义三个层面(详见下表)。狭义层面主要解决的是56个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中间层面主要解决的是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同胞之间的关系问题,广义层面主要解决的是中国与海外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狭义层面的划分标准主要是民族身份,中间层面的划分标准主要是社会制度,广义层面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国界、国籍等。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层次划分

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狭义层面

许多研究者在分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时试图借鉴费孝通的界定方法,即把中华民族限定在中国疆域内或者中国境内,但在实际论证时却又自觉不自觉地限定为了中国大陆。例如,马戎在探讨中国少数民族的现代化道路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展开论证,重点阐述了民族干部政策、民族优惠政策、民族文化特殊性等问题。[2]从严格意义上讲,马戎研究的仅是中国大陆少数民族的现代化道路,而非中国少数民族的现代化道路。与其类似,常士訚在分析如何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问题时,认为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主题是两个共同,促进族际政治整合的途径则包括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民主参与和协商治理、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等。[3]不难看出,常士訚在实际运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时,也将其限定在了中国大陆。马戎和常士訚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即研究者普遍从狭义层面运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狭义的中华民族是对生活在中国大陆的56个民族的统称。狭义层面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一种以民族身份作为主要划分标准,以生活在中国大陆的56个民族及其相互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旨在为观察56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分析视角。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核心论题,在狭义层面,民族认同包括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两个层次。对于本民族的认同是基层,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是高层,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学术界在这个层面的分歧较少,就现有成果来看,狭义层面的主要论点包括。(1)一体指的是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利益;多元是指各个民族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各不相同,文化、社会也各具特色。(2)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不同层次之间可以并存不悖。(3)汉族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凝聚核心。(4)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主要是出于社会和经济的需要,当然,政治的原因也不容忽视。(5)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

从民族关系角度解读并且运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符合学术界提出该理论的最初目的,也抓住了该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费孝通等研究者为分析中国民族关系提出的一种框架和思路,该理论的研究缘起和研究目的都指向民族关系。在一定时间段内,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限定在狭义层面具有合理性。然而,正像徐杰舜等研究者所说的那样,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不能凝固不变,而应该随着时代发展、事物发展和学科发展而发展。[4]进一步扩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适用范围并将其划分为三个层面,就是该理论不断发展的表现之一。

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中间层面

中间层面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主要探讨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同胞之间的关系问题,其实质仍然是认同问题。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之后,当地居民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基本实现了一致。鉴于台湾的特殊性,仍有部分当地人尤其是本省人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上存在疑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在分析认同问题上有其自己的优势,完全可以适用于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同胞的关系研究。

中间层面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一体,注重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港、澳、台同胞的民族认同普遍指向中华民族,这与当地居民的历史记忆、血缘关系、文化传承等方面相一致。港、澳、台同胞都属于中华民族这一论断几乎不存在争议,但是部分台湾同胞对国家认同的理解尚有争议。对于港、澳、台同胞而言,国籍都属于中国,都生活在国界线以内,只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还无法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然而,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大陆与台湾同胞都赞成的基本原则,是解决台海问题的前提之一。港、澳、台同胞的国家认同都应该指向中国,虽然对于中国的解释存在分歧,但是不应对于国家认同存在质疑。

中间层面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多元,侧重承认港、澳、台的特殊性。由于历史原因,港、澳、台在许多领域区别于大陆,特别是在社会制度方面。香港和澳门在回归祖国之后,相继成立特别行政区,在社会制度方面吸收了大陆的经验,但却不同于大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中央政府的设想,香港和澳门的社会制度在较长时间内不会改变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五条:“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澳门与之类似。,而是保留了回归之前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特征。台湾的社会制度在20世纪80、90年代发生重大改变,主要体现为以解除报禁、党禁为标志的民主化进程,总体上看,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归类为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多元的社会制度之间并不矛盾。一体侧重了大陆与港、澳、台同胞之间的思想层面,多元侧重了大陆与港、澳、台之间的制度设计层面。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统一,是港、澳、台同胞的必然选择,也是尊重历史和文化的表现。社会制度的差异主要是历史遗留的问题,是尊重客观现实,尊重港、澳、台同胞意见的需要。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应用于大陆与港、澳、台同胞的关系研究,是理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社会制度差异的必然选择。

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广义层面

广义层面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主要探讨中国与海外华人的关系问题。不能将海外华人理解为海外汉族,理论上讲,56个民族的海外成员都属于海外华人,只不过汉族在其中所占比重最大。中国的哈萨克族、蒙古族、朝鲜族等跨国界民族移居哈萨克斯坦、蒙古、朝鲜或者韩国等特殊情况,则需要政治学和民族学等相关学科进一步地深入探讨。学术界应当加强对海外华人中少数民族成员的研究[5],毕竟他们都属于海外华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海外华人是指长期居住在国外并且具有中华民族血缘的人,不以是否取得居住国国籍为判断标准。当然也有比较狭义的理解,认为海外华人是指取得居住国国籍的人,与华侨相对。这里采用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即认为保留中国国际的华侨也属于海外华人。

目前,学术界对海外华人的研究多从社团研究入手,并以海外华人与中国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例如,曾玲在研究新加坡的华人宗乡社团时发现,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些社团与祖籍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正在迅速发展。[6]罗向阳认为全球化为海外华人社团开展跨国活动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和理论依据,而海外华人的跨国活动又对世界范围内的经贸交流与合作、跨文化融合与交流、全球治理与管理等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7]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正在参与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当中。他们利用自身优势,在中国与其居住国之间扮演着重要的过渡角色,起到了关键的纽带作用。面对这种新情况,如何从理论层面梳理中国与海外华人的关系将成为海外华人研究的热点。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特别注重对于民族认同的分析。海外华人属于世界移民的一部分,他们的认同带有明显的多层次性,既有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也有对居住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主要源于血缘和文化的传承,而对居住国的认同则主要源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和交往网络,二者可以并行不悖。民族认同是联系中国与海外华人的紧密纽带,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能够适用于海外华人研究,并为处理中国与海外华人的关系提供一种思路。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一体侧重民族认同的角度。海外华人散居世界各地,之所以统称为华人,正是因为他们都具有中华民族血缘,以及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第一代海外华人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直接源于他们的记忆,他们出生在中国,许多亲友居住在中国,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与生俱来。第二代及其以后的海外华人对中国的记忆较少,民族认同更多地来源于血缘关系和在家庭、华人社团中的社会化过程等。民族认同与代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海外华人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很多出生在当地的华裔对中华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以具有中华民族的血统为荣。民族认同是将海外华人联系在一起的基本要素,也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一体。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多元,侧重海外华人的居住地、国籍以及国家认同的多元。海外华人遍布世界各地,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带有明显的多元性。海外华人的国籍也呈现出多元性,除了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人之外,多数海外华人的国籍与其居住地吻合。海外华人的国家认同一般与其国籍一致。

中国必须审慎地处理其与海外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中国国际影响不断扩大的今天,应该用全局性的眼光看待海外华人的积极作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无疑适用于中国与海外华人的关系研究,在此框架下,可以更好地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

五、结语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需要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中,狭义层面基本涵盖了现有研究成果,构成了该理论的核心部分。需要注意的是,三个层面的划分标准并不一致,狭义层面对应民族身份,中间层面对应社会制度,广义层面对应国界和国籍。划分标准的多样化基于每个层面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不相同,狭义层面主要解决中国大陆56个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中间层面主要解决大陆与港、澳、台同胞的关系问题,广义层面主要解决中国与海外华人的关系问题。

民族学的发展与民族学相关理论的发展息息相关,要想促进民族学的发展就要提升民族学相关理论的地位,扩大民族学相关理论的影响。经过20多年的积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已经成为中国民族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之一,是中国研究者在民族学领域做出的重要理论贡献。提升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地位,扩大其影响,对于民族学的发展而言无疑大有裨益。进一步扩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适用范围并将其划分为三个层面,是该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民族学学科建设的需要。

[1]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2]马戎.重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新的历史条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3]常士訚.当代中国多元一体格局的转变与族际政治整合建设[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2).

[4]徐杰舜,韦小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08,(2).

[5]曾少聪.民族学视野中的海外华人——两岸三地民族学海外华人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03,(5).

[6]曾玲.调整与转型:当代新加坡华人宗乡社团变迁[J].暨南学刊(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5,(1).

[7]罗向阳.论全球化时代海外华人社团跨国活动[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The Three Levels of Pattern The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s Diversity and Unity

GUO Peng
(Zhou Enlai School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Pattern the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s diversity and unity is one of the basic theories in Chinese Ethnology.Changing with the times and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the academia should further expand the scope of the theory, and divide it into three levels.Narrow dimensions of pattern the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s diversity and unity applies to 56 ethnic groups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the middle level to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compatriots, and the broad level to between China and overseas Chinese.Three levels of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lways focus on the core topics of national identity launched, the pattern of diversity and unity is the Chinese theory of re-carding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Chinese; pattern of diversity and unity; division level; national identity

C951

A

1005-7110(2011)05-0040-04

2011-09-02

郭鹏(1983-),男,山东济阳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民族政治学。

郭泮溪

猜你喜欢

海外华人民族学一体
历史民族学课程发凡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第十二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负责人联席会议”综述
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调研与分析——基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农旅一体 激情米萝
发展战略语境下的中国山地民族学研究
传祺GS4200T手自一体豪华版
海外华人寻偶众生相
“出走”与“回归”——也论海外华人独立纪录片的问题意识